原标题:中国特色的高职“双创”教育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王洪才,男,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刘隽颖,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福建 厦门 361005;韩竹,男,通讯作者,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创业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浙江 宁波 315800
内容提要:开展“双创”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开展“双创”教育需要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双创”教育的高职模式,这一模式由一个战略引领,两个理念相随,三个机制创新作为支撑,四个工作重点作为突破口,从而形成了“1234”模型,此举对我国“双创”教育开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中国特色 高职 “双创”教育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1234”模型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家学历资历框架研究”,课题编号为AKA1600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8)2-0056-09
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最重要主题之一,[1]它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世界高教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与“双创”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开展“双创”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追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自建院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双创”教育,尤其注重“双创”文化培育,并致力于探索高职“双创”教育特色。学校于2016年成立创业学院,负责统筹整合全校“双创”教育资源,致力于构建具有宁职院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并着力开展高职教育中国模式的探索。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宁职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双创”教育特色,即“1234”模型(见图1),具体而言,包括:明确一个发展战略,践行两个教育理念,构建三个创新机制,突出四个工作重点。该模型代表了宁职院对“双创”教育的理解,反映了宁职院对于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状况。
一、明确一个发展战略:以创新精神为驱动,构建功能完备的创业型校园
学校发展战略就是一个学校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是对学校发展蓝图和前景的描绘,故而对学校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指导意义。宁职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双创”教育的精神内涵及其内在要求,将“双创”教育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引领工作,使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办学过程的各环节。[2]
(一)以思源文化为主标识,打造创业型校园文化
为了更好地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校于2007年6月成立了“思源基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饮水思源、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之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这一基金一经成立就成为汇集教师爱心和学生感恩之心的慈善教育基地,并逐渐成为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双创”教育基地。在思源基金基础上,学校先后建成思源爱心超市、有爱小屋、爱心维修、思源夜市、思源学堂、班级冠名基金等思源慈善文化的衍生项目,并成立了“思源教育基金会”,开展系列的“思源基金微公益”活动和义工服务项目,全力打造综合性的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思源学苑”。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思源文化教育实践项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感恩回报社会的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并于2016年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这说明,思源文化已经开花结果,正在绽放她的美丽。具体而言,思源文化阐释了三种独特内涵:
1.思源文化,播撒的是一种互助文化。思源基金成立的最初目的是资助宁职院贫困生完成学业,发展到后来开始面向全社会职教系统进行教育扶贫,如对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都伸出过援助之手。这表明,思源基金已将爱心从本地播撒向全国。
2.思源文化,收获的是一种感恩文化。2007年10月,首位受助在校生华林富反哺首笔思源基金1800元,此后反哺基金不断壮大。现已有404位受助学生反哺基金,累计金额高达187万余元。在这种爱心接力传递下,思源文化成为一种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和感恩社会的文化之源。
3.思源文化,耕耘的是一种“双创”文化。现如今由思源超市、思源夜市、思源学堂、艺术工作坊等打造起来的思源文化一条街已经成为宁职院校园文化的一大标识。这条街,一方面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开展创新创意竞赛、营销比赛、创业活动等提供场地和资源。如今思源文化已成为宁职院“双创”文化主标识。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推进“双创”教育沿着三条路径发展
宁职院领导层在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之后,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有三大优势:首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市场需要结合紧密,从而更容易创业;其次,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更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再次,高职学生普遍具有抗挫折力强的品质,从而更适于创业。此外,学校深受甬商文化的哺育,甬商文化中所蕴含的“敢于拼搏、以小博大”的精神也是激励学生开展“双创”实践的不竭动力源泉。宁职院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真正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其中突出三大导向:
图1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双创”教育的“1234”模型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参与多层级“双创”竞赛。基于学生个人兴趣,通过科技类社团活动、班集体“双创”项目、教师工作坊等实践形式,孕育出一批批“双创”想法和创意,并且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双创”竞赛为契机,[3]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双创”成果。在2014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宁职院荣获一个全国特等奖、两个全国二等奖;在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创智下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获得一等奖殊荣的高职院校,而且刷新了宁职院在省挑战杯竞赛中的以往记录;在2016年第二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宁职院再次荣获三个奖项。
2.以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为导向,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双创”项目。在各学院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各自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了一批“双创”成果。[4]2016年,学校共有20个项目入驻数字科技园创客空间进行孵化,包括机电(海天)学院黄威团队的《PM2.5检测器制作与研发》、艺术学院钟倩儿团队的《艺术墙绘创作》、电信学院蔡银杰团队的《WiFi智能插座的设计与研发》、国际学院应柳清团队的《跨境电商020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等一批优秀的学生实践项目。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公益性的“双创”教育实践。宁职院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育人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极具现实意义的学生“双创”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艺术学院颖佳影视工作坊与北仑区司法局开展密切合作,加入了普法宣传教育行列,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法治微电影《神秘失踪》在北仑影剧院公开上映。
(三)以合作平台建设为主抓手,搭建教育、实践、孵化三平台
合作平台建设是推进“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宁职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共建新道“双创”教育学院,构筑起了多阶式的“双创”教育平台、多样化的“双创”实践平台、服务型的“双创”孵化平台,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双创”教育的实践体系。不同平台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彼此间开展密切的合作,发挥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功效,能够把“双创”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多阶式“双创”教育平台构建——在课程体系上,宁职院构建起了一个初阶-中阶-高阶的多阶式的“双创”课程体系。初阶课程包括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企业家讲座等一系列“双创”教育通识课程。中阶课程包括卓越技师学院、跨境电商学院以及各二级学院开设的结合专业实践需要的“双创”系列选修课程。高阶课程包括以“双创”竞赛指导、教师工作室等形式展开的“双创”定制课程,针对专门“双创”实践团队或个人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中阶课程和高阶课程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双创”的学分转换机制。
多样化“双创”实践平台构建——宁职院已经搭建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双创”实践平台,其中,既有面向全校学生、旨在调动每个班级积极性和创意的“班级特色项目”和“思源文化基地项目”,也有基于兴趣激发的教师工作坊项目;既有在“双创”学院内部设有创新创意园区,也有数字科技园的众创空间提供的众多创客平台,同时还有在各级各类“双创”竞赛活动的激励下,为学生团队提供的专门实践平台。
服务型“双创”孵化平台构建——目前学院拥有为同行所羡慕的“大学生创业园”[5]和“数字科技园”两大“双创”成果孵化平台。“大学生创业园”于2008年底成立,是在原有的大学生创业园基础上与北仑区政府合作筹备,最后由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成立。该创业园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大功用为一体,现有8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及配套设施,为全市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在前后入驻的158家大学生企业中,有85家正在孵化中。“数字科技园”是由宁职院、宁波市开发区政府、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三方按股份化公司制模式组建,它以产业集聚培育为目标,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和科技合作服务为平台,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在数字科技园众创空间旗下,拥有一些在国内非常知名的创客品牌,如海享创业咖啡、星火·众创空间、集客·创业咖啡、万咖·创客空间、技师·创客空间、师姐·创业咖啡等五大创客平台,他们为宁职院大学生“双创”成果孵化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充足资源。
二、深度践行两大教育理念:坚持“文化育人”和“全面育人”的融合
“双创”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挑战和革新,[6]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全过程,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自主谋生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7]如此它必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我们知道,教育理念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宁职院在推进“双创”教育的工作中,已经树立并大力践行“文化育人”和“全面育人”两大理念,坚持以“双创”文化的塑造为根本,将“双创”教育贯穿落实到办学工作的全方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坚持“文化育人”理念
1.“双创”文化的塑造乃是“双创”教育的根基。“双创”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最终都走向自主创业的实践,而是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对学生人格品质、思维方式和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因此,“双创”精神的培育是核心,“双创”文化的塑造是根基。
“双创”精神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挑战,即要求大学生不沉迷于安逸的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进行主动规划与探索,养成敢于负责、能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有了这种“双创”的精神,学生才能产生行为上的动力,因此“双创”精神培育也是“双创”能力培养的先导。
“双创”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孕育出一种具有强感染力的“双创”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中弥漫着“双创”价值引导和一系列生动的“双创”事例,从而能够鼓励大学生大胆探索与冒险,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文化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2.以“双创”文化培育作为校园建设的重点与特色。宁职院通过重点建设“思源文化广场”“古民居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以及“校友林”等一系列代表性校园建筑和场馆,已经打造出具有浓郁的宁职院特色的“双创”校园文化。
“思源文化广场”原为大学生创业街,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思源超市、思源夜市、爱心小屋、根雕、剪艺等特色工作坊为一体的校园主干道,成为最具宁职院“双创”教育特色的群众性实践基地,发挥着“双创”教育点滴渗透功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双创”素质。
“古民居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以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集宣传展示、互动教学和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建筑面积为1475平方米。作为宁职院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教育实践基地,非遗馆目前入驻了舞龙、剪纸、书法、戏曲、结艺、根雕、刺绣、茶艺、漆艺等九大传统文化项目。
“校友林”于2016年学校57年校庆时正式揭幕,由校友捐资100万建成,它的落成展现了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浓厚情谊。整个建筑面积多达3796平方米,园林的一草一木、一路一园悉数由各届校友筹款捐建而成。宁职院将“校友林”建设成为校友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成为毕业校友怀念母校的经典景点,也成为在校学生立志成才的教育基地。
(二)坚持“全面育人”理念
1.坚持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育人。宁职院坚持在教学活动中、管理过程中、服务工作中以培育“双创”精神为引领,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教学领域,宁职院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将“双创”精神启迪和“双创”能力培养贯穿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一,以“有效课堂认证”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其二,坚持理实一体化,做实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打造“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性,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其三,打造专业课堂进企业通道,提升专业教学对于行业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课程开发、设计、实施等阶段,由学院、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将课堂引进企业,使得学生通过项目参与,提升知识转化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管理领域,创新班级管理、社团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一,以班级素质拓展、“班级特色项目”为代表,打造了一批班级文化活动品牌。“华饰925”公司、“3091家——学院招待所管理与服务”等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其二,将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重点建设内容,以学生兴趣、创意想法为原点,加强教师指导,结合社区服务,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社团活动品牌。以海天学院Ocean Sky创意创新工作室为代表,该工作室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卓越技师学院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二级社团化模式运营,以公选课、工作坊形式授课,形成在教师监管下,“让‘会’的学生来教想学的人”的教学模式。
在服务工作中,以“双创”学院为主导,整合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双创”教育资源,构建多阶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企业家讲座;联系优秀企业共同打造创业班、建立“双创”导师库;以各类“双创”竞赛为契机,为学生“双创”作品提供全方位指导;以数字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搭建丰富多样的创客空间,为学生“双创”实践创造优质服务,提供优惠政策。
2.专业训练、素质拓展、文理管工交融全方位育人。“双创”人才素质必然是复合型的,这就要求“双创”教育必须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宁职院在探索中形成了专业训练、素质拓展和文理管工交融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专业训练: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以建工学院为例,通过综合技能实训、岗位对接实训、专业采风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卓越技师学院、跨境电商学院等定期开展专项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强化训练的真实操作平台和教师指导。
素质拓展:宁职院于2007年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建立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课程以学生个人成长及团队融入为切入点,按照团队组建—团队融入—执行力—大团队融合与总结分享的逻辑顺序设置项目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持续考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决策的智慧和执行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等。
文理管工交融:在“双创”课程体系中,工程训练和管理素养训练是宁职院一大特色。“双创”学院下设有工程训练中心和大学生管理素养与职场化训练实训中心,目的是能够让工科学生拥有基本的管理素养,让文科学生具备基本的理工科认知。其中,“工程训练中心”是建立在“大工程”理念的基础上,为使所有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背景知识,认知工业过程,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而建立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以此为基础,学校搭建了文理管工交融的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三、构建三个创新机制:政校企有效联动机制、教学做深度融合机制、培养培育孵化一体化机制
“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起一种长效保障机制,使其彻底摆脱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8]为此,宁职院建立起一系列教育教学机制以保证双创工作持续推进和深入开展。目前“三大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从而奠定了“双创”教育良性发展的基础。
(一)政-校-企有效联动机制
1.以“院园融合”为特色,[9]积极探索政校企三方合作育人机制。[10]数字科技园通过转承政府招商引企、科技服务、人力开发等职能,以服务获得政府对学院的政策支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作为数字科技园董事长单位,利用政府赋予的政策制定权,给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园区企业提供配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数字科技园依托学院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学术研究、地方合作和人才培养培训、人才引进交流、人才测评咨询等服务,最大程度服务和推进园区企业参与相关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
2.以海天学院为典范,校企共建二级学院,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依托海天集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与合作企业“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就业共担”,积极探索“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育人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与探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历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达99%,企业评价满意率达96%以上。
3.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建专业。园区企业与学院广泛合作,共建工业设计、影视动漫、视觉传达等专业,共同设置专业方向,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企业先导、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的模式,[11]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和专业建设,重点把握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和考核标准。
在宁职院,政校企三方联动、合作育人已经成为办学精神内核。[12]学校充分利用北仑区的区域资源和优势,密切联系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了诸多政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三方联动,学校获得了丰富的办学资源,也为人才培养寻求到了优质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和政府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有效解决了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革新、人力资本等问题。
(二)教-学-做深度融合机制
1.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建工学院为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比如课程负责人依据实训基地工程实体内容,提供课程需求的知识点内容,由专门的项目组将课堂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概念、规范等内容上网并制作成二维码,将二维码布置在工程实体的相关位置。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上教师教授时可以直接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知识内容。这一设计创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实训基地中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班级特色项目。早在2007年,学校就提出了“学院有品牌、分院有特色、班级有项目、学生有特长”的理念,各个班级结合专业所学,打造了一批成果显著的“班级特色项目”。电子商务专业某班级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实体银饰店、开网店,全班同学都是公司的股东;涉外旅游专业某班级以学校招待所为基地启动了招待所管理与服务。通过班级特色项目,一方面凝聚了班集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意想法,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所学,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3.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项目”通过教师指导,汇聚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形成团队,代表性的有珠算工作坊、颖佳影视工作坊、艺灵工作坊等,在各项大赛上成绩优异,学生作品脱颖而出。例如,艺术学院颖佳影视工作坊的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先后进行了微电影拍摄、摄影摄像、活动策划等多种实践,学生普遍感受到在实践过程中受益匪浅。
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必须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利用好现有优势,将“双创”教育真正与市场需求、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教学做合一”,涵盖了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士等三方主体,使学习、教学、研发三大环节相互促进,创造了一种紧密的师生共同体,其中教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企业教师,也正是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培育-孵化一体化机制
1.培养学生“双创”精神。宁职院一直大力鼓励学生开展“双创”活动,从最初的大学生创业街,发展到后来的思源文化广场,“双创”一直是宁职院的校园特色文化之一。学校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教师工作坊项目等,创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学生的“双创”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呵护和引导。
2.培育学生“双创”作品。在社团活动以及“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双创”竞赛中诞生了诸多优秀的“双创”作品。学校通过建立起学分转换机制,给予“双创”学生政策支持,同时为学生团队提供教师指导、资金支持等。
3.孵化学生“双创”成果。宁职院众多创客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孵化“双创”成果的优质资源平台。星火·众创空间是宁波首个以“互联网+”为创业主题的众创空间;万咖·创客空间是一个以IT为主题的创客空间,空间免费为入驻的创客按照各自特色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培养培育孵化一体化机制,为宁职院在校大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了全程的平台资源、政策支持和专业指导,可以说是宁职院“双创”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坚实保障。
四、突出四个工作重点:课程改革、师资优化、学生激励、创业培育
当前高校“双创”教育普遍遇到的难点是:缺少有效的课程及评价体系,从而“双创”教育很难落实,也难以总结经验和教训;缺乏合格的师资,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1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双创”教育难以实质性推进;创业文化氛围淡薄,使教师和学生难以真切地感受到“双创”教育的价值。针对这些问题,宁职院抓住四大工作重点逐个突破。
(一)有条不紊地推动课程改革
1.构建起多阶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双创”初阶通识课程由“双创”学院统筹管理、开课;“双创”中阶选修课程由“双创”学院、跨境电商学院、卓越技师学院以及各二级学院开设,报教务处审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双创”学院进行组织、考评、服务;“双创”高阶定制课程由教师进行自主申报,纳入工作量考核,探索学分转换机制。
2.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在构建起“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之外,学校认为“双创”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学有所触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更新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校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以二级教学单位为行动主体,分层、分类持续推进“有效课堂认证”工作;按生源类别、学习基础、课程性质细化分层教学、推动小班化教学;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及做项目;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数字化资源、Blackboard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平台。
3.改进教学管理与教师评价。2015年4月,学校修订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标准,凸显了教师晋升分类导向政策,尤其突出了教学型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竞赛等业绩可作为申报标准。这一政策有利于鼓励教师分类晋升和发展。同时学校启动了动态数据库建设,对检测办学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数据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形成了数据预警和数据改进的管理机制。
(二)对师资来源结构进行优化
优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士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除了校内已有“双创”课程专业导师外,“双创”学院借助数字科技园的企业资源,建立起一支企业教师队伍,开展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教学活动。
1.定期邀请精英企业家进校开展“双创”讲座。学校先后邀请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教授、全球首家华人领导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汉民微测(美国)总经理和中国区董事长陈仲玮博士、互联网企业家郭羽等诸多企业界精英人士进校园开讲座。通过高水平“双创”讲座的开展,使得在校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创业人士、了解到他们的创业历程以及在顺境逆境中的人生选择,对于在校学生“双创”意识的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2.聘请企业人士、创业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建立起创业导师库。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与企业人士合作,最大程度上共享资源,企业人士在担任创业导师的同时,更与各二级学院建立起密切联系,譬如宁波道和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上官宗霖担任服务外包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宁波集装箱堆场仓储协会副会长高林被聘为服务外包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等。学校聘请了超过150名企业家或专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这样一批师资,充实了宁职院的课堂,将市场最新发展行情以及企业发展的思维传递到在校学生之中。
3.联合园区优秀企业,举办针对各个行业的创业班。2016年上半年,由北仑跨境电商学院、北仑跨境电商产业园主办,宁职院创业学院、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星火众创空间协办的首期“北仑跨境电商园区创业班”圆满结束。创业班由北仑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企业主导,企业6名导师团队成员入驻园区,对58名学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从基础理论教学到企业真实跨境电商业务岗位技能训练,全程指导学生。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励,经培训考核合格,获得企业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的学生,可直接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员工,或经企业推荐参加社会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
(三)对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激励
1.实行弹性学制及学分转换机制。艺术学院率先探索了学分转换机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工作室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可以经认定代替相应专业课学分。在这些探索基础上,学校设立“双创”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企业服务、各级各类“双创”大赛、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经认定后转换为相应学分。
2.出台“双创”实践活动的奖励政策。学校实行“双创”奖励制度,鼓励、支持学生和教师双方开展“双创”实践。对于学生自主创业活动,学校提供场地以及相关指导、服务,还通过校级专项基金予以基本经费支持;对于学生团队在各类“双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经教务处认定,实现学分转化,同时予以一定经费奖励;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双创”活动,纳入工作量考核,省部级以上获奖项目可视同于教师校级课题。
3.完善对学生“双创”的服务与指导。数字科技园众创空间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众筹途径构建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目前,众创空间初步形成以“服务外包、IT、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为核心,建设有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集区域资源整合、办公室场地、研究设备、投融资服务、交流分享、团队融合、创业培训、项目路演、商业模式优化、项目推广、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
(四)培育“双创”文化
1.培育学校“双创”文化氛围。首先,学校选择创业型发展道路,积极谋求与地方企业合作,拓宽资金来源,累积办学资源,走出了一条活力十足、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发展道路,跻身国内高职教育的领军队伍。其次,通过文化建设,以思源文化为主标识,将甬商文化、校友文化、感恩文化等融入在校园之中,形成了宁职院“双创”校园文化。
2.以创新精神为驱动,激发学生“双创”热情。学校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双创”精神的启迪、“双创”能力的锻炼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创业激情。
3.打造完善的孵化平台。大学生创业园、数字科技园等孵化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毕业校友以及北仑区创业青年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成功培育了大批的“双创”成果,在宁波市、甚至浙江省范围内形成了不俗口碑和较强的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5-4)[2017-3-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9740.htm.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3]周频.“挑战杯”竞赛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7-68.
[4]苏海泉.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问题的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6(3):118-124.
[5]何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战略模式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1):47-51.
[6]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7]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8]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9]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2,(5):147-151.
[10]中国教育报.校企合作“升级版”:院园融合[EB/OL].[2015-01-05][2017-10-06].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05/c1053-26325082.html.
[11]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1):21-23.
[12]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