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幼儿园人力资源“效应循环”的内涵剖析及路径构建
作者简介:秦旭芳,刘畅,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沈阳 110034)。
内容提要:过硬的师资力量有助于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科学管理学前教育资源则将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当前,我国幼儿园人力资源流动在三个效应的驱动下呈现非常态化,本文依次剖析“马太效应”、“鲶鱼效应”、“海潮效应”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不同作用,发现三大效应之间暗含的循环路径。利用循环效果构建幼儿园人力资源的优化路径,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的引导下,幼儿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这将推进幼儿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优质教师以及高质量幼儿园数量的不断扩大。
关 键 词:幼儿园 人力资源 效应循环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十二五”科学规划2015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基于幼儿园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与优化研究”(JG15ZXY14)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幼儿教师队伍支持系统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G16CB354)的部分成果。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国内人口均衡发展,我国从2015年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然而这一政策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却带来巨大的挑战。以近5年国内人口数量为依据,有专家指出未来20年幼儿数量和幼儿园规模将呈倒“V”型发展,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而幼儿园教师资源的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2011-2016年我国已经流失幼儿园教师83万余人,过高的流失率刺激了教师资源的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源不仅数量需求告急,其配置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一,东部、南部地区优于西部、北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其二,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呈集中趋势,公立园与私立园差距较大;其三,各园所内部管理制度不合理,优秀教师流失量大。为防止以上矛盾激化,自2011年起“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支持西部、北部地区、偏远乡村以及部分私立园等弱势方的教师培养,引导教师资源合理流动,使幼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发展。这其中蕴含了三大效应循环作用的原理,我国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将在效应循环下逐步完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建设机制。
一、马太效应:幼儿教师资源动态失衡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我国学前教育教师资源的真实写照。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或一线城市其学前教育质量是弱势地区望尘莫及的,充足的教师资源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是弱势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使国内的幼儿教师资源良性流动,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为缓解城乡差距,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为期5年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当前幼儿教师资源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呈现动态失衡的状态,这与经济政策的导向和思维惯性有极大相关性。
1.特征表现:区域内教师资源数量与质量逆向流动
幼儿教师资源数量在各地区内的流动方向与需求方向不一致。中国目前处于穷国办教育的尴尬境地,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仅占世界总数的1.4%,却要支撑世界教育人口的22.9%,这样的矛盾必然使教师资源分配的压力愈加增大。[1]从全局来讲,幼儿园教师的流动势态在待遇、机遇、环境的驱动下呈“孔雀东南飞”状态,优秀教师更倾向于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即使在同一地区,有限的优秀教师资源经过内部分割后,多集中于城市中的优质幼儿园,无形中拉大城乡、园际之间的差距,学前教育教师资源严重失衡。
幼儿教师资源在质量上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尤其是优质幼儿教师资源。我国教育系统每年都会评选国家、省、市不同等级的优秀教师,但这其中有潜在的规律,即高级别荣誉一般是以低级别荣誉为基础的,部分偏远地区的幼儿教师根本没有参评的资格。如此,“优秀”这一系列称号只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其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不断累积,普通教师失去自身专业发展的话语权,国家政策中激励与导向的作用受到限制。
幼儿教师资源按需求向弱势地区流动,优秀师资数量、质量不断扩大是为正向发展状态,而我国当前的师资状态却呈现相反的局面,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成因剖析:经济体制与惯性思维的双重压力
我国当前幼儿教师资源非常规化流动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甚至受“经济至尚”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城乡之间的逆向流动。
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使得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差距愈发扩大。这当中隐含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市靠拢,不平等的待遇却属于农村。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而这种依附于农民收入的体制难以保障教育支出,又何谈教师待遇,农村教师甚至连基本的住房都难以得到保障,这便是使农村本就极少的骨干幼儿教师流入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此以往,城市占据了主要的教育话语权,农村则在这种制度中习惯性沉默。
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竞争也会导致优质教师资源向发达地区、重点学校积聚。近两年,城镇化的脚步越发加快,大量的农村幼儿涌入城市,部分农村的学前教育事业因缺乏生源开始萎缩,优秀幼儿教师也在流失。城市集中资源办园更是为这类教师提供了去处,待遇与社会地位的吸引让她们步入了逆向流动。
“经济至上”的风气导致教育需求与教育利益不一致。教育投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从投资者的角度自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风险小、收益大。当城市接受了大量的教育投资后,市场竞争力的减小带来的是教育价格下降,教育需求增大。[2]在教育资源数量急剧扩大的同时,质量在反向降低,实质仍是供不应求。而农村地区的管理者认为相对于通过农业、工业这类简单的运作方式获得的利益要比通过教育获得的利益具有可测性,没有财政投入的保障,农村地区则缺少培养优质教师资源的土地。
客观因素影响着整体幼儿教师资源的流动,而思维定势却使幼儿教师个体在专业发展中呈现马太效应。首先,职业素质是影响效应发生的基础,心理素质及发现并把握机遇的能力决定着幼儿教师是“节节高升”还是“不进反退”的状态;其次,和谐的工作环境也将影响效应发展态势,而管理者的成熟性是良好工作环境的关键因素,不成熟的管理者运用激励手段反而加大骨干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最后,思维定势是效应滋长的隐形推动力,强者获得的关注越多,弱者对于忽视的处理便越消极,长此以往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不和谐因素出现,不利于幼儿园及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鲶鱼效应:幼儿教师资源利弊双向发展
国家第三期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在幼儿教师资源紧缺的状态下,发挥个体资源的最大效益是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而鲶鱼效应是有效激发幼儿教师工作动力、提高教育素质的措施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但这仅仅是保证教师队伍质量的最低底线。在学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影响下政府出台国家级的幼师培训计划,自2011年至今参与培训人员已达到51万余人,这类优秀的教师将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运用非权力领导力带动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共同发展。[3]但是鲶鱼效应具有双向性,其作用的发生机理本质上来源于激励。
1.正向功能:淡化教师群体的标准化倾向
幼儿园管理者在发现整个教师队伍“过于安逸”或“萎靡不振”时,可以在队伍中增加“鲶鱼型人才”。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相对于营利性企业较稳定,编制内的员工易产生“标准化倾向”。这种倾向形成一种群体规范,是群体中的成员在管理者制定的工作标准之外不约而同地内化的无形标准。大部分人选择维持在这一标准左右,不高高在上,也不望其项背。当前幼儿园教师没有全部编制化,进退机制不健全,在知识储备量与年龄上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加之其本身的工作性质,幼儿园内容易形成“一团和气”的工作环境,产生一群“沙丁鱼型”教师。
鲶鱼型人才可以从外部引进,也可在自身队伍中挖掘培养。高智能型、高进取性的教师必然会使“沙丁鱼”教师产生压力,激发一定的风险意识,产生新的工作动力。伴随“鲶鱼型”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应做出调整,建立动态的人才管理模式,在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后,中层领导职位或“骨干”称号执行竞争上岗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
竞争上岗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对于编外教师是一种激励,是前进道路上的引导牌;对于编内教师则是一种约束,是跌落悬崖的警戒线。这种流动保证给予不同位置的相应人才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施展才华。在管理机制日趋健全的情况下,“领导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动态管理使沙丁鱼教师重新获得积极的工作动力。
2.逆向作用:教师队伍亚健康状态呈现
鲶鱼型教师的加入,对于其他教师可能是压力,也可能是激励。两者都可以引发教师工作的动力,这种动力甚至可以激发潜能。但是压力与激励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尤其是作用力方向和效果维持状态,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压力往往是“推动力”,而激励则是“吸引力”,其效果维持状态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当激励可以满足幼儿教师的成长需求时,成长效果会随激励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当前能力上限;而压力可使幼儿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但其成长效果会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加大而产生回落现象。当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再次遇到低谷时,其工作动力及热情将逐渐减弱,与其他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不良改变,教师整体呈现亚健康的工作状态。
引进鲶鱼型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园所内幼儿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整个教师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这种外部刺激若利用不当,则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园的整体教师水平带来弊端。鲶鱼型人才通常个人能力较为突出,具有个人英雄主义,如果园长没有将这类教师放进整体队伍中考虑,或引进的质量、数量、时机不合适,教师配置的效果会适得其反,使部分干劲十足的青年优秀教师产生另栖高枝的想法,造成人才引进的“鲶鱼副作用”。
管理者通常会对引进的鲶鱼型教师委以重任或将其直接安排在中层管理部门,这类“空降兵”减少了原有教师的晋升机会,将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此非但没有起到激励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鲶鱼效应”不仅可以在人力资源调配时发生,也可以因为教师管理制度的改变而发生。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取消编制,打破教师终身制,但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提升科研水平的要求亦或是定期注册式的考核,会造成她们工作时的巨大压力,从而降低保教质量,甚至反作用于专业发展。
三、海潮效应:优质幼儿教师资源正态聚集
幼儿园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关系可用海潮效应来解释。“俊鸟栖高枝”、“千金买马骨”,这些经典的案例都证明了幼儿园本身的吸引力大,优秀的教师资源才会靠近,人才越多,园所发展越好。反之,幼儿园的发展潜力不大,优秀的教师为自身发展考虑将流动到其他综合实力高的幼儿园。幼儿园吸引力与优秀师资流动二者之间存在反比关系。而园所的质量是吸引力的首要条件,自“国十条”颁布之后,国家开始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解决入园难问题,同时要求建设大批有质量的民办性质幼儿园。2012年教育部出台《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各省开始实施幼儿园的质量等级评估工作,[4]这一政策将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园质量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有效组织定期监督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管理者根据相关标准建设和发展幼儿园,缩小园所间的质量差异。成熟的弱势地区幼儿园管理者,用科学的方式增强自己园所的吸引力,开发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吸引其他优质师资向其聚集,满足其需求。当该幼儿园的优质师资达到饱和状态时,优秀教师将流向其他有吸引力的弱势地区幼儿园,长此以往弱势地区的优质幼儿教师便以正态趋势聚集。
1.引力成果:人才浪潮推动园所核心文化发展
海潮效应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浪潮,其连带效果也将幼儿园推向更远的发展。首先,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将逐渐形成,当各类优质幼儿教师涌入时,教育理念在同一时期碰撞将产生新的火花,此时成熟的管理者会将不同的科学理念融合产生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文化,并使这种文化逐渐渗透,形成独特的园所风格。其次,园本文化与管理风格也是息息相关的,文化的沉淀将有助于幼儿园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管理者可以制定出符合园内教师发展的动态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优质师资。最后,合理的管理制度将帮助优秀的幼儿教师提升工作责任感,使其能在多种压力下依然保有热情工作的内驱力,在园所强大的吸引力下,教师们之间的情感距离逐渐缩小,凝聚力也将提高。
2.引力成因:园所综合实力渗透性优化
幼儿园的优质师资像海潮一样涌现的前提是管理者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尤其是园所软实力,这是大部分人才在择园就业时优先考虑的,而待遇、情感、事业都是引力的主要成分。
首先,一所具有吸引力的幼儿园,应具备良好的工作环境,园所用于教师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硬件设施要齐全,有专门的备课空间,配备数量适当的电子设备以及学前教育的相关著作、期刊,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对于外在条件,优秀教师更注重的是软环境,福利优厚的激励制度、自由民主的管理制度以及公平时效的考核制度都将吸引人才聚集并坚守在这一岗位。针对高层次的优质教师,甚至可以给予额外的优惠以增强幼儿园对于其的吸引力。其次,幼儿园也应注重改善服务环境,教师的用餐质量、休息空间都应该纳入园所的管理内容,使教师能在温馨的环境中工作,对于急需留住的优秀教师,可以考虑其住房、保险保障等实际问题。最后,有吸引力的工作应该是一份能发展自己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应是管理者经过深思熟虑来搭建的,应为不同特质、不同价值观、不同奋斗目标的优秀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有的放矢地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四、效应循环:幼儿园人力资源发展路径建构
我国幼儿教师资源发展的现状由三种效应导致,但三个效应并非单独作用,三者之间隐藏着可循环的路径,即马太效应-鲶鱼效应-海潮效应-马太效应,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我国的幼儿教师发展将逐渐走向制度化,专业的队伍培养与管理制度将推进我国幼儿教师资源数量和质量共同发展。

1.马太效应-鲶鱼效应:教师资源弱势地区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的幼儿师资从整体到局部都呈现“马太效应”的状态,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这种状态下,弱势地区为改变自己的实力,除了引进优质师资,也可以提升内部有潜力人员的教育素质来发展本地区的学前教育实力。这两类人员可引发鲶鱼效应的正向功能,使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整体提升。
对于弱势地区来说,提升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应先培训、挖掘内部教师资源。自教育部颁布《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开始规范化,2006年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在全国103个基地、700多所幼儿园中开展,缩小幼儿园教师水平之间的差距。[5]2016年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指出重点对中西部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是全员轮训。农村地区的教师培养方案,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例,自2015年这一计划实施之后,各地创新了多种乡村教师的培训形式,2017年教育部在总结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后决定从管理者入手提高乡村地区的整体实力,制定《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提出乡村园长以“集中培训+影子培训+返岗实践”三个阶段模式进行培训。[6]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激发园长创生合理的管理模式,意识到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保障培训经费,并注意培训时的全员性和层次性。
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幼儿教师资源若在不同性质地区存在良性流动,将减少教育条件部分的差距。当前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教师流动政策,但是幼儿教师编制内的可控资源不多,政策导向性不强,因而难以实行。近期部分地区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如浙江省对公办乡镇幼儿园核增不超过10%的附加编制,山东对乡镇中心幼儿园按不超过5%核增附加编制,对山区湖区幼儿园、多民族教育幼儿园按不超过8%核增附加编制。[7]这一政策将吸引优质师资向偏远地区流动。发达国家的教师流动发展相对成熟,对我国的教师资源发展有借鉴作用。欧美地区主要依靠奖金等优惠政策来吸引优质教师进行流动,日韩等国家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编制,国家内的公务员待遇相同,使优质资源在各地区相对平衡。
“培训”和“流动”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有效提高弱势地区的教师资源,专业发展停滞的幼儿园教师都会因人才的出现产生危机意识,优质师资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运用非权力领导力带动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共同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能力。
2.鲶鱼效应-海潮效应:优质师资数量的扩大路径
鲶鱼效应的正向功能,提高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这一过程中会涌现一批优秀教师,这类教师将进一步推动园所发展,即幼儿园的实力增强,吸引力不断扩大,海潮效应由此产生。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学前教育质量的保障性条件,一直是国家重视的问题。目前,大陆地区的幼儿教师培养与培训呈一体化趋势。2010年国务院提出的“国培计划”是想以点带面提升全国的幼儿教师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幼儿教师发展。当时提出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要求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的专业培训。[8]我国目前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以大专为主,本科次之,甚至有部分中专层次,而教师来源除了学前教育本专业学生,也存在社会招考的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员以及中小学转岗教师。在这样一个队伍中,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时至今日,幼师国培计划正在稳步推行,为各级各类幼儿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大陆地区教师培养制度专业化的开端。澳门地区有一项《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这一框架将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培训、教学实习、延续培训、专门培训五个方面纳入法律制度的层面。台湾地区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发展较完备,以《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资格检定及教育实习办法》为例,其幼儿教师的培养制度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将有助于大陆优质师资发展。[9]
如前文所述,鲶鱼效应有双向作用,为合理运用鲶鱼型教师,避免产生反作用,幼儿园管理者应将引进的人才投入一线,使其在本园的基层积累相应经验,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进而成为园中的骨干力量,甚至步入领导岗位。这样的过程能有效地激励“标准化倾向”的教师,教师团队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便是有效的管理。当前幼儿园的教师考核机制缺乏科学的量化工具,可以考虑运用KTI理念对幼儿教师进行评定,通过分解关键性的指标,将幼儿教师的关键行动、关键工作、关键职责作为考核的切入口,来考核教师的关键技术是否过关。加大对鲶鱼型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为其提供多元培训机会,可以有效预防这类人才在时间的推移下江郎才尽。另外,为发挥鲶鱼型教师的带动作用,应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在幼儿园的年终表彰会上、教研座谈会中甚至是走廊的布告栏,高频次展现他们的优秀事迹。
当优质教师发挥鲶鱼的正向作用后,将带动整个区域的幼儿教师教育水平向前发展,这一过程中一些有潜力的教师将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带头人”,优质师资的比例不断扩大,形成人才的浪潮。
3.海潮效应-马太效应:高质量幼儿园数量的发展路径
海潮效应产生后,优质师资不断累积,幼儿园的实力不断增强,强大的吸引力又会召集更多的优秀教师,进而导致新一轮马太效应的出现。但此时的马太效应却意味着优质幼儿园不断地增多。
我国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内,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较大,公办幼儿园的质量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相对稳定,而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扩大,因此提升民办幼儿园的质量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2016年末国务院发表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尽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各地遍地开花,但其营利性导致政府难于管理,而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园标准也在研制当中,各地在园所管理上也出现一些漏洞。部分民办幼儿园为了积累资金将申请普惠作为一时的跳板,达到目的后果断舍弃普惠的身份,如此离政策中“有质量的普惠”渐行渐远。为了更好地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各地纷纷创新办园模式,除了个体经营者办园,开始出现“教育集团办园”和“高校办园”。这类幼儿园虽然是民办性质,但由于其创建者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因而保证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并能科学化管理园所教师,可以发展为高质量的幼儿园。
在海潮效应的作用下,优质教师不断聚集,但一支合理配置的队伍中优秀人才也有其固定比例,当比例过大时,优秀师资将进行流动。其流动方向主要集中在有发展潜力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的管理者若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将有助于提升园所的实力,成为新一批的高质量幼儿园。
综上所述,我国幼儿教师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可以用三大效应来解释,而马太、鲶鱼、海潮效应之中隐藏的循环路径可以有效改善资源管理的现状。在路径不同阶段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引导师资流动方向、发展方向,完善我国幼儿教师的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特色发展学前教育,使人力资源形成良性流动,优质师资不断扩大,优质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提高幼儿园管理者素质,增强园所内师资管理能力,使幼儿教师呈全员性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陈潭,罗新云.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及其政策补给——以湘南H区2005年的相关教育数据为分析样本[J].公共管理学报,2008,(2).
[2]郭丹丹.教育资源积聚与政府政策选择[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洪秀敏,吴艳.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调查——教师利益相关者的评价[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9).
[4]王伟.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政府治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5]彭兵.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2,(5).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等四个文件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707/t20170731_310426.html.2017-07-31.
[7]魏海政.山东突破公办幼儿园编制瓶颈[N].中国教育报,2012-03-23(01).
[8]谢秀莲,张石伟.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