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田养邑,男,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教育研究;周福盛,宁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教育研究。银川 750021
内容提要:话语体系以一种实践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行为乃至社会发展。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基于行动性的教育实践构建文本自身,表达教育变革的实质性内容,功能是书写教育奋进的内在机理。构建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推进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立足新时代,回归人民美好教育生活是其构建的核心价值,教育问题、教育传统、教育主体和教育实践是重要的构成要件。当前教育学术话语与教育时代变革的不相适应,亟须构建中国特色、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教育好声音,要聚焦教育问题、根植人民教育、汲取教育传统、借鉴人类思想精华,使之成为迈向世界学术话语前沿的独特标识。
关 键 词: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教育实践 话语构建 人民教育
标题注释:宁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7NXJA0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8)05-0044-08
话语体系作为提升事物认知水平的思维工具,是人们参与和创造实践所构建的文本及其系统,其核心围绕人与实践活动的交互关系展开。“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1]话语体系不是空洞的言说,它是基于实践并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循环转换生成的情境化的实践力量,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基于教育经验,是教育实践之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它以提炼的知识性表达为外在形式,承载着特定的教育思想。立足新时代潮流,我国教育实践变革如火如荼,取得震古烁今的成绩,符合民意的教育生活纵深化推进,教育理论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教育学术话语还不能准确解读时下的教育实践逻辑,难以引导面向人民满意的教育迈向更为广阔的坦途,在世界话语舞台也处于失语状态。因此,新时代变革呼唤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的问世,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时代任务。
一、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的本质内涵与价值依归
1.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生成的实践逻辑
简单讲,话语是借助于言语、符号等载体在言说者和受话者之间开展的传情达意的交流活动。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可见,话语是呈现思维的表达方式,说话人、受话人、文本、交流等要素构成一定语境中人与人沟通的实践行为。
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反映时代性的教育实践变革。纵观历史,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是人类文明接续和创新的云梯。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与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并在时空延展中创造情境化的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生产力的结构。随着时代发展,其结构不断再结构化,释放出与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教育活力。在此,教育实践本身是育人功能与社会关系结构化的存在。它之于个体成长的意义,建立在时空融合条件下文化传统与未来境遇共存的形态中。因而,教育实践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就是要将教育实践的连续性叙事讲清楚,揭示教育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而言之,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基于教育实践的生产过程构建文本自身,建构学术思想、概念与范畴,创立教育发展逻辑解释的学说,功能是书写教育奋进的机理,进而借助语言表达和言语方式传递教育文化信息,实现对教育秩序的规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新时代教育亟待一套具有新时代品性的学术话语表达其规律,助推人民大众实现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
2.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本质:表达教育实质性内容
鉴于话语生成的实践性,可以得知,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一套系统的表达教育秩序和意义的陈述,其实质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建构,也是教育学术的自我革命。话语是思维的表达、行动的指南。话语体系乃是一种精神品性的建构,价值诉求永远是构建的驱动力,撇开价值就会失去行动的方向感,沦为“炫”形式的话语。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旨在通过科学的教育治理实现人民美好的教育生活,表达新时期独特的教育价值文化。
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标识着中国教育印象,是体现教育治理能力的文化符号和话语系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在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教育事业正处在纵深化发展的关键期,亟需为教育时代把脉的学术话语揭示教育变革规律。因而,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学术话语一定能够坚守我国教育的本体论立场,通过话语媒介传播新时代教育文化。这就要基于我国教育实践,梳理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话语内容,生成教育内在规律的信息形态,提升人民对教育的认识水平。
3.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价值:回归人民美好教育生活需要
我国政治制度是新型的民主政治,优越性在于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正在经历的浩浩荡荡的新时代潮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向前驶进的征程中,人民是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教育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新时代,教育需求多元化、教育发展非均衡等现象相继出现,教育实践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此,创新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破解教育问题的客观要求。解决好与人民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实践难题是其构建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
如前所述,教育学术话语体系通过描述教育现实、阐述教育新现象,凝练成文本型的理论体系。“文本的生产依赖于情境,是情境的一种产物。因此,文本的意义,也需要回到文本生产的情境中去寻找。”[4]教育实践属于人民,只有扎根人民,扎根中国教育实践,才能提炼出中国化的教育学术话语,实现倾听人民教育呼声、回应人民教育关切的初心。
概言之,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推进新时代教育实践的智力支撑。本质上,它是教育思想与理论外在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核心价值在于阐释中国教育道路。通过化解教育问题、破解教育难题,促进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与新时代同步;通过凝聚教育共识,发出中国教育的声音。
二、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成要件
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本体意义是为了建构教育生活的解释框架。这种解释框架并不是静态的表达,教育实践行动与学术话语构建之间的互动往往形成循环性的理论知识生产,教育问题、教育传统、教育主体和教育实践是重要的构成要件。
1.教育问题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活力支撑
教育学术话语是反映教育生活的文化标识,更是教育问题的镜照。教育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5]构建与新时代相符的教育学术话语表达,关键是对人民关切的教育问题做出深度解释、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教育学术话语体系要有充分的问题意识,精准切入教育问题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思想深度。马克思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同理,教育问题是构成话语体系的基本骨架,阐释教育问题不是个人主观倾向的外化,而是对人民教育供给机理的探究。
以往,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全盘引介影响,教育学术话语演变为纯粹的理论知识,失去教育问题的关联,并成为无立场的话语。其特点是脱离本土化教育传统,学术话语体系没有切中我国教育的现实境遇,是“照着说”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要有解决教育问题的思维,用新概念和新范畴缔造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灵魂,传播中国教育好声音。质言之,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理想融于教育问题,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要发扬反思批判的话语意识,在反思中将问题意识转化为话语体系的价值规范,使之烛照教育问题、面向未来教育的学术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在此,依据中国教育实践问题,教育学术话语就有了活力。话语自信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揭示,并在解决问题中汲取实践动力。中国特色教育学术体系深植于人民大众的教育生活,应时刻关注对人民美好教育生活的追求;应把人民遇到的教育新问题置于首位,开解人民心中的教育疙瘩,让人民体验到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2.教育传统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胚芽
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学术脉络,教育成就的取得也无法抹去教育演进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我国教育史上留下的教育传统镌刻着教育前进的文化烙印。因此,教育传统可谓是开拓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社会起源于生产劳动,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都是新时代教育创新不可疏离的天然文化基因,也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活水源头。因为,宏观的教育变革史中,教育传统凝聚着教育智慧。教育学术话语嵌套在教育传统生成的历程中,无疑是拓展教育新道路的思想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地将之翻出来,而要在新时代中加以改造性地启用,使蕴含的优秀教育文化得到时代接续。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一定是透过教育历史经验、基于当下教育实践情境、凝练和抽象的表达系统,这是广大民众接受具有感召力教育学术话语的生成使然。
全新的教育时代,释放教育活力、集聚教育动力,形成自主创新的教育驱动框架离不开优良的教育传统。教育传统塑造着中国教育的文化性格,是开拓符合民心民意教育新境界的母本。
3.人民教育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支撑
话语体系以实践力量影响人的思维、行动与社会发展,并受社会关系的影响,有其生成的主体性。教育变革史中,人民是见证者和参与者;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人民教育是其价值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翻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始终没有远离人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人民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7]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人民是主体。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源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生活追求、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境况,其学术话语应符合人民大众的教育生活体验,从而构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语体系。反之,脱离人民教育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会出现“学术概念漂浮”“教育话语空转”等现象,致使话语表达不接地气,违背教育学术话语构建的初衷。
4.教育实践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条件
方兴未艾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学术话语丰富的资源。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生产力、教育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新的教育问题伴随其中。诸多教育问题是由于新阶段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引起。特别是教育实践的供需矛盾,既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又是不可多得的话语资源。“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远离教育实践,就避开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向。鲜活的教育实践具有时代性,蕴含着特定的教育规律和时代品格。为此,我们应一分为二地认识教育实践存在的矛盾,解决实践问题,用全面、长远的眼光谋划教育方向,抓教育重点、破教育难点。
提炼反映新时代特征的教育学术话语,教育实践是先决条件。教育实践无止境,教育理论无终点,脱离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术话语是空壳话语,毫无时代感和问题意识。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得益于从教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着眼于教育实践的动向,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诉求放在首位,辩证分析教育实践的阶段性规律。
三、教育学术话语体系表征的现实观照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学术话语体系难以准确表述教育深度变革的内在逻辑,与新时代教育发展机理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西方化现象明显
引介西方学术话语确实构建了交流互进的学术生态。曾经,西方教育学术作为“馈贫之粮”,至少使教育学贴上科学标识。同时,就我国教育现实而言,西方学术话语存在一定的语境误区。教育学术话语一旦附着浓厚的西方化色彩,就会远离人民教育的真实镜像,转换成对扁平化教育实践的言说。其实,西方学术话语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非理性主义的教育学术话语虽对趋向僵化的教育体制具有解放意义,但祛科学化的学术思想不利于推进人民的教育实践。因而,提升中国教育学术话语水平需要改制西方学术话语思想,使之成为助力我国教育实践的新表达。
2.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碎片化的批判成为学术话语体系的“经典范式”,强调非理性,主张对理性的颠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的启思性价值,但是,无节制的反中心一度使教育学术话语出现肤浅的碎片化,陷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被弱化的困境。正因为没有选择性地引入西方学术话语,我国教育学术话语脱离教育问题,落入“理论与实践”二分的窠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人民的力量,注重实践与理论之间循环上升的关系。教育学术是科学性与变革性统一的实践活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导引。我国教育有其自身的传统和标识,有着西方话语难以全面阐述清楚的内容。对教育碎片化的崇拜最终演化为否定本质性的内容,使之话语体系只停留在描述教育表象上。淡化唯物史观对教育叙事的观照,教育实践生成和演进的规律性内容也被消解,出现学术话语危机。更为甚者,超限的解构本质主义导致极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受其影响,教育学术话语建设忽视固定不变的本质,放弃探究教育实践内在复杂性与外在事实张力所释放的聚合性特点,揭示教育本质规律的努力有所懈怠。因此,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应辩证地认识其合理与缺陷,放下空疏无用理论思辨的追捧。
如前所述,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教育声音的表达方式。教育实践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呈现出多样性,这是教育学术话语构建用之不竭的资源。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教育学术话语,因脱离人民大众、远离教育实践土壤,而难以形成大众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
3.教育历史性实践被淡化
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应直面时代性的教育问题。中国化教育学术体系发轫于中国教育学术传统。其中,教育历史性实践是话语体系的积基树本,它是全局性地解决人民所关注教育难点问题的前提。
当前,由于西方话语的强势引入和对教育实践认知的偏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失去了拓展富有活力学术话语的基础,充斥着大量食洋不化的话语表达,分析、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自觉性不强。概言之,“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9]中国教育实践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本质内容的动力基础。教育实践是渗透民族文化历史的有机体。淡化教育实践的话语体系属于凌空架设的空心式理论,因丢失民族历史记忆、文化传统,无法揭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教育实践,也难以成为表达人民教育原理的思想载体。
4.遗忘使用中华民族语言表达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话语成为批判和改造中国教育的话语工具。学者们力图通过西方话语改造中国教育学术话语,实现话语的现代转型。唯西方学术话语至上,斩断了我国教育学术传统;另起炉灶的话语借用,遗忘了用中华民族语言表达学术思想,最终造成话语“失语症”,明显的后果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加深教育实践碎片化程度。晦涩难懂的书斋式话语、独当一面的地方式话语弱化了话语生命力。其二,忽视真实的教育问题。中国有中国的教育画像,有着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密码。洋化的教育学术话语佶屈聱牙,采用逻辑适配的架构自圆其说,缺乏扎根教育现实的洞察力。其三,遮蔽教育触动人之成长的情感。西方教育学术话语的过度引用,使我国普适性的教育观被肢解成远离教育本然的表达,削弱教育实践的创造力,教育的生命灵动荡然无存。新时代里,教育需求多元化,教育选择性和差异性逐渐凸显,只有中华民族语言才能表达清楚中国教育实践变革。
四、自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已迈入新时代,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有其滞后性。学术话语体系不是沉浸于教育生活世界之外的概念辨析,提炼原创性、时代性的学术话语的思想触角应扎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土壤,聚焦教育问题、立足教育实践,以增进人民教育福祉为旨归、透识教育新特点,借鉴人类思想精华、开拓符合民心的教育新境界。
1.聚焦教育问题,构建时代品格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教育问题是时代的回音。脱离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其本身只是一种阐释,易形成泛理论化,也无法生成有思想定力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教育问题是一种自然的教育事实,它的存在超出形而上学的建制方式。在此,教育学术话语应揭示流动的教育实践,洞见背后的教育问题,展示时代性的教育秩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问题。立足新时代,多样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学术话语创新的基础,而理论化的学术话语容易模糊现实的教育问题,淡化教育实践的探索。为此,需要回归教育现实,认清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联,探究运动状态的教育变革,使之学术话语建构自觉化。具有学术自觉的教育学术话语遵循“引—破—立”的实践逻辑,在“引”中“破”、“破”中“立”,考量西方话语的有限性,并面向教育问题。教育学术话语也不是先验预设的结果,而是正视教育问题的建构,集事实与价值、学理与信念于一体。因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本土,解决教育的时代问题,彰显其时代品格。
2.根植人民教育,提炼顶天立地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教育学术话语源于教育问题,是教育实践的经验浓缩,顶天立地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以人民大众为本位、聚焦教育实践的系统。人是实践的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0]教育实践中的人兼具行动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实践的,面对的是教育的现实逻辑,被人民所掌握并付诸实践,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如火如荼的教育实践以人民教育需求为价值导向,人民教育是处在新时代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希冀。新时代人民教育有空前的变革性,教育生活方式焕然一新,客观要求创造科学地揭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外在牵涉和内在关联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迈向人民的教育学术话语具有浑然天成的亲和力,它回归人民主体性的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整体存在的感知而塑造话语自觉、夯实中国特色。进而言之,它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切中教育实践脉搏和人民教育期许。与之相应的,它唤醒教育之于国家与民族的奠基性功能。
3.汲取教育学术传统,培育开拓创新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教育学术话语创新离不开历久弥新的教育学术传统。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民族文化沃土绵延不断。“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恰恰是优势”,[11]优秀的教育学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教育经验总结的教育智慧,足以转化为宝贵的话语资源。教育学术传统得益于对教育实践机理的深度提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气派。换言之,教育学术传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与我国本土教育逻辑自洽的民族语言的表达。“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12]在此意义上,教育学术传统的实践情怀及其思想源泉,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我们应扎根教育生活世界、接续优秀教育思想传统,创造性地弘扬和转化学术精华,激活中国教育学术话语生命力,使之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理路相适,构建开拓创新的学术话语体系。
4.借鉴人类思想精华,打造融通中外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构建不是画地为牢般地排斥其他优秀文化,“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13]构建新质态的教育学术话语要有本土情怀、世界眼光,需要吸收优秀的学术话语成果融入教育实践。具有新时代蕴涵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不仅凝聚着人民教育的现实体悟,还体现了对世界教育的历史认知。我们要发扬辩证统一的话语范式,不激进、不偏颇,不盲目移植而迷失自我话语建构,也不否定其积极性;既要立足本土、发扬中国特色,又要有吸纳优秀思想的宽广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既是中国教育经验和现实语境统合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外学术话语交流借鉴的过程,它不是压制和取代其他话语,当属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为此,一要在学术对话中丰富我国教育学术话语的实践内涵,打造包容性的学术对话空间。二要提高话语鉴别力,针对性地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涵育海纳百川的学术气魄,在学术互动中塑造共同的教育话语场,创建融通中外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的功能在于阐释事物内在规律,提升人的认知水平。教育学术话语构建是一项复杂的探究教育实践的活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秩序,这是由教育生活的多元化决定的”,[14]教育实践的时代性要求创造出书写中国教育故事的话语体系。作为充盈人之心灵圆润的教育行动实践,变革是永恒的主题。中国教育实践变革在传统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面向人民的实践。以往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大多祛时空化,致力于从变居不定的教育现象中捕捉超越历史与文化的言说,抹掉教育的中国特质,缺失问题意识和实践情怀。
真正赢得人民认可的教育学术话语是教育时代性的产物。新时代元素失却的教育话语难以维继其生命力。鉴于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旨在敏锐地把握教育发展潮流、表征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图像,同时亟待直面教育问题、根植人民教育、汲取优秀学术传统,在世界视野中以开放融通的学术表达展读中国故事之教育版图。
参考文献:
[1][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1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赵旭东.结构与再生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8.
[6][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259.
[7]钟贞山.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理论、实践与内涵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56-61.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7.
[11]郅庭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内涵与理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55-60.
[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