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王瑾:《周易》蒙卦的童蒙教育思想理念

作者:《教育学报》
发布时间:2019-02-08
收藏 纠错

  原题:《周易》蒙卦的童蒙教育思想理念

  作者简介:王瑾(1990-),女,山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幼儿启蒙教育等方向的研究,E-mail:zhenxiayatou@163.com(北京 102488)。

  内容提要:《蒙》卦是《周易》的第四卦,其卦象与卦辞揭示出童蒙教育的重要性,卦辞点明儿童是童蒙教育的主体,对待儿童的问题需诚心,教育的目的是育德、养正等童蒙教育的原则,爻辞和爻象提示了利用好榜样和规矩的力量、用包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培养儿童专注力、给儿童足够关注、适当运用惩罚等童蒙教育方法,这些思想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蒙》卦 童蒙教育 养正 育德

  《蒙》卦是《周易》的第四卦,含有启蒙之意,本文将以《蒙》卦为中心,探讨其中蕴含的童蒙教育思想,并从中获得现今完成童蒙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卦象与卦辞:童蒙教育的重要性

  《蒙》卦的卦象是“坎下艮上”,《说卦传》云:“坎为水”“艮为山”[1]261,《象》辞曰:“山下出泉,蒙。”[1]22泉水刚从山脚下冒出,尚未有现成水道可循,也不知气候状况是否允许自己源远流长,这就是“蒙”的状态,《序卦传》云:“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1]262万物初生,非常稚嫩,要小心呵护、辛勤培育,仿佛人在儿童时期,一切都是新的,需要教师进行启蒙,以逐渐学到知识、人生道理以及处理人生困惑的方法。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957再好的玉石不经过雕琢,也只是一块石头,成不了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无法知晓为人的道理。所以古代先王建国之时,始终以教育为先。也正基于此,1995年,我国正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15年,在会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儿童阶段是人成长和学习的初始阶段,童蒙教育尤应引起重视,目前,我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明显不足。

  《蒙》卦卦辞首先说:“蒙。亨。”[1]21《乾》卦《文言传》曰:“亨者,嘉之会也。”[1]3童蒙状态吉祥、有利,因其蒙稚,知识上空白,待人接物处于最原初的探索阶段,故可塑性最强,最容易进行教导,启蒙成为关系一生亨通与否的大事儿。《学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2]965为教之道,是要在一切尚未发生之前施行教学,否则就好像攻入坚冰一样困难,孔颖达《正义》曰:“是教弱而欲强,为教不胜矣。”[3]651

  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在1937年根据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提出关键期的概念;后来,心理学家、教育家将这个概念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诸多关键期。人生中,最重要的关键期就是儿童时期。回想我们自己的经历,会发现儿童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相当长时间里都不会忘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和记忆才变得比较困难。同样,我们的大多数习惯也在儿童时期形成,并伴随我们一生。《颜氏家训·教子》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苔罚。”[4]8就是在讲儿童时期施行教育最为容易,儿童时的教育完成得好,将免去成年之后的许多麻烦。且儿童内心最为澄明、专注,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和杂念,最容易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勉学篇》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4]172所以,《彖传》才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1]22“时”是《周易》的重要范畴,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时间特征,如播种必须在春天进行,童蒙教育则需要抓住人生的春天。俗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时期将奠定一生的基础。“狼孩”现象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生理机能上,狼孩与普通孩子并没有差别,但他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没有能够生活在人类的生活环境里,没有接受任何人类语言、行为和知识的启蒙,即使有幸回到人类社会,终其一生,也很难掌握语言能力和融入人类的生活。所以说,重视童蒙教育,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时机,才能始终亨通。

  在《蒙》卦卦象中,还可找到重视童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坎下艮上,“坎”除了取象为水,有险义。八卦中的“坎”,一阳陷二阴,光明和生机的力量弱小,且被包围在重重危险之中,固有险难之意,而水、尤其是洪水也确为凶险之象,《说卦》坎“为沟渎,为隐伏”“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1]261均有险难之意。《彖》辞说:“山下有险,险而止。”[1]22童蒙教育的确最简单也最容易取得效果,但越是简单才越要小心翼翼,因为在判断能力尚未完全建构之前,无论好、坏,善、恶,儿童都会像照相机一样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在儿童周边的环境中,不利成长的因素很多,如果不及时纠正,就“扞格而不胜”,儿童很可能误入歧途,因此,童蒙教育不得不慎之又慎。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生道路产生差别的原因不在于初始之人性,而在后天所学,童蒙教育阶段若不小心对待,恰当施教,人就会向不好的方向迁移,以后再想纠正就相当困难,所以才有“孟母三迁”,明智的母亲精心选择了最恰当的教育环境,最终成就了“亚圣”孟子。《蒙》卦的坎险之意启示童蒙教育者始终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去完成儿童教育的工作。

  二、卦辞:童蒙教育的原则

  王弼《周易略例》云:“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1]269“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1]274“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1]280《周易》的每一卦既是一个整体,又由六爻组成,每一爻,象征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分析《蒙》卦,需要由卦及爻,逐一分析卦象和卦辞,爻象和爻辞,掌握其中蕴含的童蒙教育原则和方法。其中,卦辞是对童蒙教育最重要的内涵,即教育原则的揭示。其卦辞曰: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1]21-22

  1.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儿童是童蒙教育的主体

  《蒙》卦卦辞在揭示了童蒙教育的重要性之后首先提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在教和被教的关系中,是学生向教师请教而非教师主动教导学生。孔颖达《正义》中称师者为明,童蒙者为暗,曰:“明者不求于暗,即匪我师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暗,但暗者求明,明者不谘于暗。”[5]27这揭示出童蒙教育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当然,在一切教学中,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只是童蒙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应该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折中》引林希元曰:“童蒙不我求,则无好问愿学之心,安能得其来而使之信?我求而诚或未至,则无专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听?待其我求而发之,则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诚至而发之,则求道之切,一启而即通矣。此蒙者所以得亨也。”[6]42这里强调的是儿童的好学求问之心,只有儿童具备学习的欲望时,他才会专心致志地投入,对教师的引导、教育也会记得比较牢固。《学记》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2]960孔颖达所著《正义》解释说:“谓教者时时观之,而不丁宁告语。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存其心也。既不告语,学者则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之,学者则存其心也。”[3]649儿童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启蒙教师在童蒙教育中的角色不应是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应是参与者和观察者,更多地去观察儿童的反应和需要,在确实必要的时候再提供帮助。而且,有经验的启蒙教师都会发现,儿童比成年人更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教师进行太多知识性的灌输,可能固化儿童的思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235最佳的学习状态是“乐知”,教师的使命在于培养孩子的向学之心,尤其是童蒙教育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奠定孩子一生“乐学”的基础。《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2]966启蒙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聪明的向导,而非牵引者,知识没有穷尽,但若失去了“向学”“乐学”之心,学习就成为了任务和负担。

  2.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诚心对待儿童的问题

  儿童就像一部走动的“十万个为什么”,永远有问题,让教师应接不暇,经常感到无法回答。《蒙》卦卦辞在儿童的主体性之后,紧接着给出对待儿童提问的总原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正义》曰:“再三不告,恐渎乱蒙者。”[5]26儿童充满好奇心的频繁提问是天性的体现,应该被保护和鼓励,但若每次都得到轻易满足,是对学习能力的伤害。

  《学记》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2]967学习者可能犯四种错误,教育者需找到原因,从而提供帮助,四种错误中,有一种是“失则易”。郑玄《注》云:“失于易,谓好问不识者。”[2]967《正义》云:“至道深远,非凡浅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滥外问,是失在轻易于妙道,故云‘或失则易’,此是‘学而不思则罔’。”[3]651学习者若不进行思考,一味地提问,等老师给出一个答案,得到答案的过程就过于容易,长此以往,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觉。因此,郑玄《注》云:“救其失者,多与易则抑之,寡与止则进之。”《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651

  当教育者面对儿童的提问,首先要回想儿童是否已提过同样的问题,并帮助儿童回忆和思考当时教师给出的答案;若没有,但类似的问题曾出现,可以帮儿童建立联系;即使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教师也没有必要立即给出答案,可以将问题分解,看儿童自己是否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以及启示孩子获得答案的方法。换句话说,保护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最好方式是给予儿童自己探索世界的权利,给儿童独立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发挥空间。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教师对儿童提问的回答,而是要把握回答的度。《学记》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2]969这里以撞钟为喻,提示教师对待小问题简单回答,不要好为人师,洋洋洒洒,尽情发挥;对待重要提问则诚心正意地对待,给予适当回答,并寓教于乐,给儿童留出自己探索和寻找答案的空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259童蒙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能力,知识是不可能学完的,但具备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就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知识。所以《学记》才强调:“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郑玄《注》云:“听语,必待其问,乃说之。”[2]970这里即是在告诫教育者不可“渎告”,也同时说明了“童蒙求我”的原则,《正义》曰:“遂说教人之时,必待学者之问,听受其所问之语,然后依问为说之也”“若受业者才力苟不能见问,待愤愤悱悱之间,则师然后乃示语之矣”[3]653。

  王船山《周易内传》曰:“彼志在躐等,不能以三隅反,而复以一隅问者,乃全求诸人而不求诸己,愈渎则愈蒙。”[8]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要更多“内求”,而非寻求师长的帮助,教育者应该做的,即是保护这种内求的能力。好的启蒙教育者应该像春雨,不妄行,不冒进,不滔滔不绝地说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给儿童以启迪。

  3.养正、果行育德——童蒙教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养正

  《蒙》卦《彖》辞最后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象》辞曰:“君子以果行育德。”这里揭示了最根本的问题:童蒙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育德和养正。据传,当年有记者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察,向其询问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他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位成就卓著,白发苍苍的老者出人意料地回答:“在幼儿园。”当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卡皮察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些答案小得司空见惯,甚至不值一提,比最重要的学校是幼儿园还要让人意外,但正是这些小事奠定了老人一生严谨、踏实、友好、礼貌的基础。

  回思中国古代的教育观念,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7]298“不学诗,无以言。”[7]668学诗,是培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使日后可以应答、专对。“不学礼,无以立。”[7]668学礼,是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最终靠“乐”以成。《乐记》曰:“乐文同,则上下和矣。”[2]987通过学习,要具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诗、礼、乐都是在养正,告诉学习者可以做的与不可以做的。之所以是“养”正,而非“学”以正,原因是儿童的心性状态最为纯正,老子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9]人之初,性本善,教育者不是要把外来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长养其赤子之心,避免其失正。俞琰《易辑》谓:“‘童蒙’之时,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也。古之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大人之所以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童蒙之时,情窦未开,天真未散,猝然一出于正,所谓赤子之心是也。盖涵养正性,全在‘童蒙’之时。若‘童蒙’之时无所养而失其正,则他日欲望其作圣,不可得矣。”[10]“童蒙”之时,涵养其正性,方是成就圣人之功。

  前文已经说明,知识的学习没有穷尽、最为容易,只需具备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但端正的品行、坚毅果敢的性格却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培养,否则可能陷入“扞格而不胜”,良好的德行是一个人将来有所得的基础,也是其不危害社会而能有所贡献的基础。因此,童蒙教育的中心就是育德,先教会儿童基本的道德和规范,先成人,再成事。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7]7《蒙》卦卦象说,儿童在童稚时期,就仿佛是初生的泉水,儿童善良的心性是本,是最初的那个泉眼,但在泉水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受到污染,教育者就是要在保护儿童心性的同时,既告诉儿童什么才是正确的,培养其辨别之心,也坚定其意志,防止“性乃迁”。总之,“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11]。

  三、爻辞、爻象:童蒙教育的方法

  王弼曰:“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每一卦从初至上的六爻表示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情况,教育的好坏将决定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所以必须要针对每一种情况,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蒙》卦的爻辞和爻象,可以为教育者提供许多启示。爻辞曰: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1]22-23

  1.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榜样和规矩的力量

  初爻是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爻辞为“发蒙”,《正义》曰:“‘发蒙’者,以初近于九二,二以阳处中,而明能照暗,故初六以能发去其蒙也。”[5]27初六之所以得到发蒙,是因为其紧邻九二,九二属阳,且为本卦之主,代表名师,初六属阴,以阴承阳,故得其照耀,受启蒙和教育,从而走上学习、成长之路。对于“初六”来说,“九二”就像一盏明灯,儿童在成长的最初阶段,也需要这样一盏明灯,这个明灯就是榜样。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学习的方式主要在于模仿,像幼鸟向成鸟学习飞翔,幼猫向成猫学习捕食一样,通过模仿向身边人学习说话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狼孩”之所以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掌握在人类社会生存的能力,就在于他身边缺乏可供模仿的对象。因此,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

  在儿童成长的最初阶段,最好的榜样就是教师和家长,班固《白虎通·三教》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12]即点明了教育是通过上行下效的方式来正常运行的,我们说言传身教,但若进行取舍,“身教”的力量往往重于“言传”,一个上课斜着身子的教师,很难要求孩子“坐如钟,站如松”;总是玩手机、打麻将的家长,很难要求孩子读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527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所以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严格自律、努力成为学生可以仿效的榜样。”

  然而,榜样主要是告诉儿童应该怎么样,什么可以做,但对于儿童的养正和育德,还必须限定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原则性问题。爻辞紧接着说:“利用刑人,用说桎梏。”《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对于国家治理,法律、刑罚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正义》曰:“利用刑人者,以正其法制,不可不刑矣。故刑罚不可不施于国,鞭扑不可不施于家。”[5]27童蒙教育必须强化儿童的规矩意识,以约束的力量让学生有所戒惧而不至于懈怠。《周易·系辞》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1]250在儿童时期,培养其荣辱观和敬畏之心至关重要,规矩意识从小建立,成长过程中就很难再触犯红线。

  至于“以往吝”,李光地《周易折中》引王安石曰:“不辨之于早,不惩之于小,则蒙之难极矣。当蒙之初,不能正法以惩其小,而用说桎梏,纵之以往,则吝道也。”[6]42不及时约束,长期盲目纵容,将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在现在的许多家庭,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在学校,教师也不进行管束,这其实非常危险,“初六”本就处于下卦,在坎险之境,必须小心谨慎。而儿童越得不到约束,就越容易为所欲为。当然,对儿童的约束和限制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说到底,“刑人”只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而非目的,《正义》曰:“若以刑人之道出往,往之即有鄙吝。”[5]27为什么要掌握这个限度以及如何掌握的问题将在“上九”进行讨论。

  2.九二、六五:包蒙吉,童蒙吉——用包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儿童

  九二爻居于坎卦之中,属阳,上下四爻皆为阴爻,有众阴来归之意,且“九二”以阳爻居二位,是阳刚谦逊而遵循柔道,又二在中位,是刚而有节之意。故王弼《注》云:“以刚居中,童蒙所归,包而不距,则远近咸至。”“体阳而能包蒙,以刚而能居中,以此纳配,物莫不应。”[1]22《正义》曰:“九二以刚居中,童蒙悉来归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皆与之决疑,故得吉也。”并引王氏曰:“言九二居下卦之中央,上下俱阴,以己之两阳迎接上下二阴,阴阳相亲。”[5]27阳爻九二是光明的象征,代表教师,一阳若希望群阴来归,即教师若希望学生遵从,必须有一颗包容的心,刚而能居柔,刚而有节。

  子曰“有教无类。”[7]641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学生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尤其是童蒙教育阶段,“六五”爻辞云:“童蒙。吉。”儿童都有着同样纯洁高尚的心灵,不应该被差别对待,教育者面对学生,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妈妈一样温柔地、谦和友善地对待所有的儿童,对时不时冒出来的奇怪想法予以保护而不是扼杀。朱熹《周易本义》说:“九二以阳刚为内卦之主,统治群阴,当发蒙之任者。然所治既广,物性不齐,不可一概取必,而爻之德刚而不过,为能有所包容之象。”[13]教育的宗旨在于让大树长成大树,让小草长成小草,而非把儿童变成工业化生产的产物。

  六爻当中,“六五”与“九二”形成正应关系,“六五”属阴,居上卦的中位,是学生学有所成的象征,也即九二爻辞所说的“子克家”之意。《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九二”以师道阳刚为前提,刚而居中,刚而不失节,胜任师道之重,又居柔位,饱有包容之心,就可得到学生的正应,让学生既接受和喜爱,又学有所成,传承师长所教,师生之间亦师亦友,方是教育之道。

  3.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着力培养儿童专注力

  古人婚姻观念中,女子以矜持为正,女方主动便认为失去了贞静、恭顺之德,是非礼的表现,并非佳偶、良配,《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孔颖达解释六三爻辞时说:“女之为礼,正行以待命而嫁。今先求于夫,是为女不能自保其躬,固守贞信,乃非礼而动,行既不顺,若欲取之,无所利益,故云‘不有躬,无攸利’也。”[5]27这里是以男女嫁娶描述爻象,六三为阴爻,与上九阳爻正应,应贞静守固,耐心等待其来求娶,但六三却贪恋居于中位,又有阳刚之德的九二,以女求男,既不矜持,又不专注,所以难有吉利。

  “六三”很像儿童时期的学习状态,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活泼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小猫钓鱼》的故事里,蝴蝶、蜻蜓都可以吸引小猫。然而,专注力却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三心二意的小猫当然很难钓到鱼。《孟子·告子》记载了弈秋教导两个学生学弈的故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4]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并无太大差异,但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就像弈秋的这两个学生,决定因素在于是否专心,而非谁更聪明。六三爻启示我们,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结果是“无攸利”,故而教育者需致力于儿童专注力的培养。

  4.六四:困蒙——儿童需要足够关注

  《蒙》卦六爻中,六四是非常特殊的一爻,是阴爻并处于四位这个阴位,本身没有阳刚之德,而与其他三个阴爻相比,也只有它不能和阳爻发生关系。初六上承于九二之阳;六三与九二相比,有自求之象,还可应于上九之阳;六五与九二正应,又与上九相近。而与六四相应的是初六,同样为阴,不能为六四提供帮助,故《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王弼《注》云:“独远于阳,处两阴之中,暗莫之发,故曰‘困蒙’也。”[1]23《正义》曰:“六三近九二,六五近上九,又应九二,唯此六四既不近二,又不近上,故云‘独远实也’。”[42]无论是对于学习者还是教育者,六四爻的状态都是最难以解决的,身边没有良师益友,学生亦不主动寻求帮助,的确是困之又困。王弼《注》云:“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亦以鄙矣,故曰‘吝’也。”[1]23

  当然,困难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学生之所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一心向学的兴趣,表现出自暴自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离“阳”过远,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儿童尤其如此。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儿童经常通过大声说话、哭喊,或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坏事来引起关注;或者,一旦儿童被特意表扬之后,学习的兴趣就会瞬间高昂。教育者作为“阳”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特质,给每一个儿童以足够的关注,满足其被肯定的需求。

  5.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适当运用惩罚

  在《周易》的六爻中,初爻和上爻属无位之爻,王弼曰:“初上者……非可以阴阳定也。”[1]288《蒙》卦发展到上九,就到了无位之境。《周易折中》引吴澄云:“二刚皆治蒙者,九二刚而得中,其于蒙也能包之,治之以宽者也。上九刚极不中,其于蒙也乃击之,治之以猛者也。”[6]45上九虽然与九二同为阳爻,但九二以刚居柔、居中,上九却处于刚极无位之地。对上九来说,其为阳爻,下皆为众阴,其使命是帮助众阴摆脱蒙昧状态。王弼《注》云:“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者也”“童蒙愿发,而已能击去之,合上下之愿,故莫不顺也”。[1]23但因为刚极无位,失了中道,所以在“击蒙”之时务必要小心翼翼,控制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做到“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正义》曰:“言此爻既能发去众蒙,以合上下之愿,又能为之御寇,故上下弥更顺从也。”[5]27

  对于童蒙教育,“寇”象征儿童所犯的错误,对儿童来讲,教师和家长处理错误的态度和方法将影响到其今后的性格和处事。首先,启蒙教育者必须要像“上九”一样,具备阳刚之德,所谓“严师出高徒”,分析“初六”时,已说明过规矩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而规矩建立之后,就必须要执行,一旦儿童违背了相应的规定,惩罚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给儿童造成犯错误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以至下次又犯,一犯再犯,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长养不正之风,极不可取。所以,《颜氏家训》中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4]8

  但《颜氏家训》在提出父母威严的同时,还不忘“有慈”,对儿童进行惩罚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小惩大诫”,惩罚主要是在于告诫,若如“上九”一般刚极,虽我们是爱之深责之切,但很有可能在儿童心理上留下阴影,或造成逆反心理。甚至,教师的惩罚和最不恰当的体罚方式会让儿童认为,拳头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产生暴虐之心,这对教育者来说,就不只是“御寇”了,而成了“为寇”,以至儿童自己在之后面临问题时,也会采用过于激烈的方式解决,这又是“教人为寇”,完全违背了教育之道。于是,“击蒙”不可太深、太过,要方法得当,不可过急、过激,当儿童犯错误时,要先冷静,然后寻找一个最恰当的惩罚方式,做到刚而能止,严而不失当。

  通过对《周易·蒙》卦卦象、卦辞、爻象、爻辞的分析,提醒我们必须重视童蒙教育的总理念。童蒙教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养正,主体是儿童,对待儿童的提问要诚心正意,启蒙教育者应该利用好榜样、规矩、惩罚这些手段,以包容之心和足够关注去接纳儿童的每一点个性,同时也培养儿童的专注力,为其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是在童蒙养正工作中需要不断坚持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王夫之.周易内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1:100.

  [9]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2-113.

  [10]俞琰.周易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程颐.周易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21.

  [12]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371.

  [13]朱熹.周易本义[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71.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