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王妍 米靖: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

作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8期
发布时间:2019-02-28
收藏 纠错

  原题: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

  作者简介:王妍(1993- ),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天津 300350;米靖(1975- ),男,满族,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天津 300131

  内容提要:日本式“工匠精神”称作“职人精神”。日本“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培育“职人精神”的途径之一,其指导思想、内容、措施均与“职人精神”紧密相关。立足“职业生涯教育”分析日本“职人精神”的培育,以期为我国“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借鉴。

  关 键 词:职业生涯教育 职人精神 工匠精神 培育机制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重点委托课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WGA160005,主持人:米靖)。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8)0018-0068-05

  日本现代工业技术领先全球,其文化和精神基础是凝聚在日本技术从业者身上的“工匠精神”。日本将“工匠精神”称为“職人の精神”,即职人精神。“职人”在日语《大辞林》中释义为:①凭借自身技术以制作物品为职业的人;②行家、专家。“职人精神”是指职业人员身上所具备的敬业奉献、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等的态度与品质,及善于创新、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意识。

  日本“职人精神”的培育并非仅靠学校之功,而是依托日本全社会之合力。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则是培育“职人精神”的众多途径中重要的一项。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育“职人精神”

  20世纪末,人口出生率减少和社会老龄化影响了日本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本社会职业、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政府为促进就业,保持日本工业的高水准发展,开始探索培养合格职业人的新措施。与此同时,现代生涯教育理念由美国传入日本,恰与日本培养具备良好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职业人需要相适应,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推行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断融入日本文化使之日本化。“职人精神”作为日本文化的精粹,也融入日本“职业生涯教育”之中,并成为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培养目标。

  (一)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开展之初就提倡“职人精神”

  199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关于初等、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改善问题》中首次明文提出“职业生涯教育”一词,并指出“为适应成人阶段的发展需求,有必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谋求学校和社会以及学校间的平顺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2000年大学审议会在报告《关于谋求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存在方式》中,进一步强调职业生涯教育要力求引导学生明确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切实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在理解自身个性的基础上具备自主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与应有的态度。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初期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满足成人阶段发展需求”,帮助学生选择职业道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即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而“职人精神”则是其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培育“职人精神”逐渐发展成为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目的

  200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导提出“年轻人自立、挑战计划”,2004年日本开始大力推行“体验式实习”。从此阶段起,“职业生涯教育”以“职业体验”教育理念为基,开始寻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社会的衔接配合,探索校内外合作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措施。其目的有二:一是保证学校所教内容与社会所需的准确对接;二是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职业特质、职人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劳动崇拜之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劳动观。2008年,日本《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推进综合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报告书》中指出从初等教育阶段开始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养成勤劳等品质;中等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树立基于兴趣的职业观、劳动观,初步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探索人生职业发展方向;高等教育阶段协助学生为即将进入社会做准备,使学生初步具备“职人精神”。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文件中反复提及“兴趣”“劳动观”“职业观”几个关键词。由此可见,日本“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对学习者意识、观念的培育。总结它的指导思想,可以得出其主要关注点有三个:一是未来“职业人”的意识、技术能力;二是未来“职业人”的职业观、劳动观;三是未来“职业人”的职业兴趣。而“职人精神”是职业人所有优秀意志、品质的集大成,即由于对职业充满兴趣而产生的“敬业”“爱业”精神;良好的职业、劳动观孕育的勤劳、善思的品质;完满的职业技能支撑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等都包含在“职人精神”之中。

  总而言之,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思想所追求的是“职人精神”,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具备“职人精神”的职业人。

  二、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围绕“职人精神”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兴趣”的引导、“社会人基础力”的培育、劳动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三大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与“职人精神”息息相关,分别对应“职人精神”的观念基础、物质基础、核心内容。由此可见,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完全体现“职人精神”的培育。

  (一)职业兴趣——“职人精神”的观念基础

  “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对“职业兴趣”的引导。2016年,在《未来工作方式2035:为了人人出彩》报告中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旨在帮助个人选择“喜欢并为之骄傲的发展道路”[1]。个人兴趣与职业的恰当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个人在工作中的幸福指数、职业成就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增进个人对工作的专注程度、提高职业稳定度。换言之,兴趣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助力职人敬业、爱业,利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职人精神”作为职业人内在意识形态,需要依托于一定的观念基础,而这个观念基础就是“职业兴趣”。只有从业者对本职工作抱有兴趣,才能更有力地促使人们有毅力为本职工作不断奋斗、攻坚,为之精益求精,实现“爱一行”而“干一行”的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提出“心流”一词,它泛指当人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时,能够目标清楚、专心致志、不断跨越障碍,并在投入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充实,并感到快乐的一种状态。个体“心流”的出现往往伴随浓厚的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兴趣的基础上,人们会更愿意在某一事物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探求其真知,去投入、去钻研。相较于被迫做某事,当一个人抱有兴趣去做某件事时,他更不容易厌倦,更容易做到全身心投入其中。工作对于个体而言也是如此,当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正是其职业兴趣所在时,他更容易热爱职业、投入本职,在投身职业的同时满足自我。因此,匠人大师往往都对本职工作报以巨大兴趣,对工作付诸感情,并享受工作的过程。这也证明浓厚的“职业兴趣”,促使“职人精神”保持生命力,它是职人精神的观念基础。

  (二)社会人基础力——“职人精神”的物质基础

  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推进“社会人基础能力”的育成(图1)。“社会人基础能力”包括“前进力(前に踏み出す力)”“思考力(考ぇ抜く力)”“团队协作力(「チ一ムで働く力)”三种,共12个要素(图2)。

  

图1 现今社会(企业)所需能力[2]

  

图2 社会人基础力的三能力、十二要素[3]

  “社会人基础能力”是“职人精神”的物质基础之一。“职人精神”除观念基础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指具体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基础能力两方面。只有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职人精神”才能拥有得力的载体,才能在现实职业情境中落到实处,真真切切地透过职业人具体的职业劳动体现出来,并对生产劳动施加影响。

  (三)劳动观、价值观——“职人精神”的核心内容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重视对未来“职业人”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注重对未来“职业人”劳动观、价值观的塑造。而“职人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正是职业人应有的价值观与劳动观。

  在职业过程中,一定的劳动观、价值观支配人们的劳动行为。其积极观念促使人们尊重劳动、敬畏劳动,在工作中具有责任心、善于思考、勇敢钻研;其消极观念导致人们厌恶劳动、逃避劳动,在工作中无责任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日本“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思想反复强调对学生劳动观、价值观的塑造,是因为只有对思维、观念进行应有的塑造,才能引导未来“职业人”具备应有的、积极的劳动观、价值观,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成为合格职业人,为日本工业发展培育可靠人才。

  三、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助力“职人精神”的培育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措施助力了“职人精神”的培育。中小学阶段以“综合学习时间”为主,大学阶段侧重“行动训练”。

  (一)中小学阶段:以“综合学习时间”为主导措施

  “综合学习时间”以学校为中心,注重学校、地方、企业的相互协作,具体措施以见学、情景模拟等为主。以日本某市某中学二年级“综合学习时间”使用情况为例[4],日本某中学对二年级4个班136名学生开展了共计35课时的“地方产业学习”连续项目,包括如下内容:①指导;②环境教育:地方某大学教师进行针对当地的船舶回收环境的技术演讲;③在职员工讲话:以当地食品特产“咖喱拉面”为话题,当地观光、食品加工、物流、渔业4种职业从业者分别从各自职业角度进行讲解;④住宿研修第一天:上午进行职场礼仪学习,为职场体验活动做准备。下午分散前往渔业、食品加工、物流、观光等23家企业进行职场体验活动;到商业街、观光电视塔、星巴克等场所进行各式各样的研修活动;⑤住宿研修第二天:以“三井奥特莱斯”“岩塚制果千岁工厂”“可口可乐”“麒麟啤酒”“Calbee卡乐比麦片”等食品加工公司为主,进行见习活动;⑥和外聘讲师学习感谢函书写方式和其他内容;⑦完成职场体验报告,做好资料整理,使用幻灯片进行汇报发言。

  该案例以宿泊研修、见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通过在职人员对职业的介绍,让学生对不同职业有所了解;通过职场体验、亲手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敬畏劳动之心;通过到知名企业见学,让学生身临真实的职场氛围,切身体会职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对职业产生崇拜、尊敬之心;通过职场礼仪、函书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接触“社会人基础力”内容;最后通过活动总结发表,让学生在体验过后深入思考自己的心得、收获。活动中,企业还会向学生传递一定的职业信息,诸如人才需求、职业前景等,这些内容将促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进而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思考为了从事某一感兴趣的职业自己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

  就“职人精神”而言,“综合学习时间”渗透式地将“职人精神”元素传递给了学生。这种注重体验的培育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真切领会“职人精神”内涵。言传身教胜于说教,见学中,在职人员的言行举止就是对学生“职人精神”培育较为有效的方式。

  (二)大学阶段:注重“行动训练”的活用

  在大学阶段,日本“职业生涯教育”注重活用行动训练。在继续关注兴趣引导,劳动观、职业观塑造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人基础力”的育成。

  2013年日本经济产业省面向各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室等征集优秀案例(good practice),并根据学生主题活动场所的供给、社会必需能力培养的成长机会、能动地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前进力、思考力、价值观、团队力、育成目标、评价标准、效果验证等各个指标,选取了“社会人基础力育成”的30个优秀案例,见表1。

  大学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只有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人精神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确保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大学阶段的日本“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行动训练,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在项目实操中锻炼学生的社会人基础力,强化学生已养成的劳动观、职业观,为学生时代“职人精神”的培育做最后的检验和实训。

  四、校外“职业生涯教育”推动“职人精神”持续发展

  为辅助校内“职业生涯教育”,助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和“职人精神”的持续发展,日本社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外“职业生涯教育”的活动,比较重要的有技能比赛和制造业大师制度。

  (一)技能比赛

  日本各类技能比赛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日本技能奥林匹克全国大赛、技能奥林匹克国际大赛、日本技能大奖赛、日本青年制造竞技大赛构成的技能竞技比赛体系(图3)。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推出不同的技能比赛,一方面让劳动者在比赛中切磋技艺、开阔眼界,增进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激发参赛者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促使劳动者为了比赛而刻苦练习技艺、精益求精。比赛还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对劳动者而言,在比赛中获奖是对自己工匠技艺的肯定;在比赛中没有获奖也能激发职业人不服输的精神,促使其之后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在不断地“比学赶超”与自我激励中,职业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大幅提升,职业人也会越发认同自己职业的价值,在无形中推动了“职人精神”在职业人中的持续发展。

  

图3 各种技能竞技大赛和技能水平对应图[6]

  此外,通过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技能比赛的影响会扩大到全社会。如,网络直播技能比赛实况。通过媒介宣传,选手高超的技能水平和专注的竞技状态得以向社会传播,从而使更多人赞叹技术、赞扬职业人品质,助力社会形成敬畏劳动、认同职业平等的社会风气,使“职人精神”进一步向全社会推广,促使“职人精神”在全社会蓬勃发展。

  (二)制造业大师制度

  制造业大师制度是由日本厚生劳动省提出的聘请技艺高超的大师、专家以老带新培养产业活动一线工人、营造尊技重道氛围的一项制度(图4)。该项制度以建造领域的112个职种为对象,派遣制造业专家参与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到中小企业和教育机构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到中小学,借助手工体验教室传播制造业的精神力等,以期培养合格的技术接班人。

  

图4 制造业大师制度构成[7]

  制造业大师制度重视技能大师的作用,要求大师、专家亲身参与具体项目,对学习者切身指导。在培育过程中,一方面将经验、技艺传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职业品质展现给了学习者,并对其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这一制度注重发挥“师者”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日本学徒制新的表现形式。“师者”传道、授业,重言传更重身教,重技能传授更重精神培育。制造业大师制度利用“师者”,将技能培养与精神塑造相结合,无形中推动了“职人精神”的继续发展,为“职人精神”代代相传助力。

  五、小结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职人精神”;内容上包含“职人精神”元素;措施上助力“职人精神”的培育;辅助措施上推动“职人精神”的持续发展。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将“职人精神”融入其自身内涵之中,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同时,从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职人精神”影响。“职人精神”作为职业人优秀品质的集合概念是一种意识、观念上的东西,对其进行培育需要寻找具体的载体,而日本“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有形的教育措施,很好地起到了物质载体的作用。我国现处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历史关键期,培育本土“工匠精神”至关重要。在探寻培育“工匠精神”措施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使“工匠精神”持续发展。日本借助“职业生涯教育”对“职人精神”的培育,对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働き方の未来2035:一人ひとりが輝くために」報告書[R].2016.

  [2]経済産業省.社会人基礎力[EB/OL].http://www.meti.go.jp/policy/kisoryoku/.

  [3]経済産業省.社会人基礎力[EB/OL].http://www.meti.go.jp/policy/kisoryoku/.

  [4]文部科学省.教育プラツトフオ一ム厶北海道[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ikusei/npo/npo-vol1/1316276.htm.

  [5]経済産業省.社会人基礎力を養成すゐ授業30選[2014-13][EB/OL].

  http://www.meti.go.jp/policy/kisoryoku/25fy_chosa/Kiso_30sen_jireisyu.pdf.

  [6]挑戦すゐ〈技能兢技大会につぃて〉[EB/OL].http://www.waza.javada.or.jp/tyousen/.

  [7]厚生労働省.「ものづりマイスタ一制度のご案内」[EB/OL].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