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陈纯槿等: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与走向

作者:《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发布时间:2019-05-14
收藏 纠错

  原题: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与走向

  作者简介:陈纯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郅庭瑾,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基于2006年-2016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渐趋均衡化;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配置条件的区域、省际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但普通高中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区域、省际差距明显;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呈“双低”状态,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突出。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加大对乡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政策倾斜,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数字鸿沟;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探索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的新机制,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质量标准并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布局。

  关 键 词: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 均衡发展 差异系数

  标题注释: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课题“转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研究”(课题批准号:CFA140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下,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初见雏形,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技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城乡、区域、校际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推进的重要任务。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整理编纂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6年-2016年。[1]为科学测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本文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中“学校信息化建设”选取相关统计指标。[2]鉴于历年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的完整性及可获得性,选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等指标。其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用于监测和评价全国及各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侧重反映信息化设备配置水平。该指标值越高,说明学校教学用的数字化终端越充足。“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用于监测全国各地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和互联网接入情况,建立校园网和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越高,说明教育信息化实现程度越高。“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用于监测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情况,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越高,说明学生实际获得多媒体教学的机会越多。

  (二)研究方法

  为综合考察和比较全国城乡及各省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水平,本文采用教育部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六条提出的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简称CV)估计方法。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离散系数,差异系数值越大,代表组间离散程度越高,均衡水平就越低;反之,差异系数值越小,离散程度越低,均衡水平就越高。需要明确的是,差异系数估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观测和比较组间离散程度的相对值,但其主要缺陷在于难以反映单个差异系数值所代表的绝对差距。鉴于此,本文以极差率作为辅助指标,即根据各项指标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来观测各省份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绝对差距,以期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状况及其长期变动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1.城乡间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

  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是衡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刚性指标,也是反映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基础性指标。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由2006年的3.77提高到2016年的9.51,净增5.74;其中,城市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由2006年的7.52增至2016年的10.65,净增3.13;农村小学由2006年的3.11增至2016年的8.96,净增5.85。总体而言,全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水平逐年提高,而且农村地区获得更快增长。

  从城乡比较视角来看,城市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与农村之比由2006年的2.42降至2016年的1.19,城乡差异系数从0.59降为0.12;同时期,初中学校的城乡差异系数由0.31降至0.10,普通高中的城乡差异系数从0.40降至0.30。这反映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与城市的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态势,也体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城乡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配置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凸显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步伐。

  2.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的城乡差距逐年缩小,但城乡间差距仍然较为突出

  从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情况来看,中小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具体来看,全国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从2013年的27.06%提高到2016年的48.85%。其中,农村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由2013年的18.92%增至2016年的41.47%,提高22.55个百分点;城市小学由2013年的57.79%增至2016年的72.28%,提高14.49个百分点。同时期,农村初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从2013年的34.48%增加到2016年的54.23%,城市初中由59.35%增至69.45%;农村普通高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从2013年的43.41%提高到2016年的57.30%,城市普通高中则由62.31%增至67.57%。概而言之,城乡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逐年提高,且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改善迹象愈加明显。

  从城乡差距来看,城市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与农村之比由2013年的3.05减至2016年的1.74,城乡差异系数从0.72降为0.38;同时期,初中学校的城乡差异系数由2013年的0.37降至2016年的0.17;普通高中的城乡差异系数从0.25降低到0.12。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6年,农村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比城市分别低30.81%、15.22%和10.27%。不难看出,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相比普通高中,小学和初中网络多媒体教学设施条件的城乡差距更大,说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推进。

  3.城乡中小学校建立校园网比例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态势

  从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建网学校比例的城乡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具体而言,全国小学建立校园网比例从2006年的9.77%大幅提高到2016年的56.08%。其中,城市小学建网学校比例由51.09%增加到80.25%,提高29.16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增长较快,由7.61%大幅上升到51.81%,提高44.2个百分点。同时期,城市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从2006年的58.34%增至2016年的85.78%,农村初中由28.71%提高到71.3%;城市普通高中学校建立校园网比例从75.05%提高到92%,农村普通高中则由57.42%增至85.36%。以上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农村学校建网比例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城乡比较视角来看,城市小学建立校园网比例与农村之比由2006年的6.71降低到2016年的1.55,城乡差异系数相应地从1.05降至0.30;同时期,初中学校的城乡差异系数由2006年的0.48降至2016年的0.13;普通高中的城乡差异系数则从0.19降低为0.05。2016年,农村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建立校园网的比例比城市分别低28.44%、14.47%和6.64%,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间的差距较为突出。而且相比普通高中,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建立校园网比例相对偏低。因此,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须聚焦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战略布局,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城乡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比例的差距总体趋于缩小,且城乡间渐趋均衡化

  从学校互联网建设情况来看,城乡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的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具体来看,全国小学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从2013年的68.06%上升到2016年的92.52%。其中,农村小学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由2013年的64.77%增加到2016年的91.55%,提高26.78个百分点;城市小学从2013年的91.78%增加到2016年的97.96%,提高6.18个百分点。同时期,城市初中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由2013年的95.33%增至2016年的98.2%,农村初中由91.66%提高到98.45%;城市普通高中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从2013年的97.07%增至2016年的98.61%,农村普通高中由95.53%提高到98.93%。截至2016年,全国小学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为92.52%,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初中和普通高中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均达到98%以上。这些现象反映了互联网在我国城乡中小学校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城乡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渐趋均衡化。

  就城乡间差距而言,城市小学接入互联网比例与农村之比由2013年的1.42降至2016年的1.07,城乡差异系数相应地从0.244降低为0.048;同时期,初中学校的城乡差异系数由2013年的0.028降至2016年的0.002;普通高中的城乡差异系数从0.011降低为0.002,城乡间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2016年,农村小学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比城市低6.41个百分点,而农村初中和普通高中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比城市分别高0.25%和0.32%,城乡间差距微乎其微。相比初中和普通高中,小学阶段接入互联网比例的城乡差距更大。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亟须加大对农村小学的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投入力度。

  (二)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的区域、省际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但普通高中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区域、省际差距突出

  1.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地区差距趋于缩小,但中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陷入“双低”困境

  分地区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就小学而言,东部与中部地区之比由2006年的2.51降至2016年的1.88,东部与西部地区之比由2.41降至1.53。就初中学校而言,东部与西部地区之比从2006年的1.66降低到2016年的1.58,但东部与中部地区之比从1.67提高到1.82。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尤其是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各省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省际差距更加突出。2016年,中部地区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省际差异系数为0.43,高于东部的0.34,也高于西部的0.28和东北地区的0.22。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陷入“双低”困境,这是深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数字鸿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比较而言,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地区差距更加突出。2016年,东部地区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24.9,中部地区为11.7,西部地区为14.7,东北地区为12.7,东部地区普通高中信息化配置水平是中西部地区的1.88倍。此外,普通高中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有着较为突出的地区差异。2016年,东部地区普通高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为71.9%,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18%、10.9%和23%,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15个百分点。其中,湖南、吉林、黑龙江、青海、云南等中西部地区省份均低于50%。上述一系列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尤其是普通高中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2.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省际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但普通高中的省际差距较为突出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省际差距总体趋于缩小,而普通高中的省际差距仍较为突出。具体来看,2016年,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居于前列的五个省份为北京、上海、浙江、陕西和天津,最高的北京达24.37;较低的五个省份为江西、河南、广西、湖南和四川,最低的江西仅为4.4。从历年变化情况看,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省际差异系数由2006年的0.82降至2016年的0.39,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由2006年的16.73降为2016年的5.54。

  就初中学校而言,2016年,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较高的五个省份为上海、北京、浙江、辽宁和江苏,其中,上海和北京均以超过30台的配置水平领先全国;较低的五个省份为广西、江西、河南、重庆和湖南,最低的广西仅为7.33台。从总体变化趋势看,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省际差异系数由2006年的0.56降至2016年的0.42,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由8.97降至4.49。

  就普通高中而言,2016年,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最高的北京达106.7,最低的河南仅为7.14,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为14.9。与小学和初中学校不同,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省际差异系数从2006年的0.53提高到2016年的0.89,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由6.03上升到14.95。相比小学和初中学校,普通高中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省际差距更加突出,而且显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情况来看,各省份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省际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具体来看,2016年,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较高的五个省份为北京、浙江、上海、重庆和山东,其比例都高于70%,最高的北京达88.75%;较低的五个省份为湖南、吉林、河南、青海和云南,其比例均低于34%,最低的湖南仅为23.8%。从历年变化情况来看,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的省际差异系数由2013年的0.73降至2016年的0.36,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由11.97降为3.73。2016年,初中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较高的五个省份为浙江、北京、重庆、上海和山东,其比例都高于74%,浙江和北京以超过80%的比例领先全国;较低的五个省份为湖南、吉林、西藏、四川和青海,最低的湖南仅为30.76%。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初中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的省际差异系数由2013年的0.44降低到2016年的0.23,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由5.89降至2.75。

  就普通高中而言,2016年普通高中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最高的北京达83.44%,最低的吉林为40.32%,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相差43.1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的省际差异系数从2013年的0.28降至2016年的0.18,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比由2.76降为2.07。相比初中和普通高中,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的省际差距更大。小学阶段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城乡差距和省际差距更加突出,这一现象亟待引起教育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和关切。

  3.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着高度关联性

  为全面考察和比较各省份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生机比等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在对这些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据主成分个数的提取原则,即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eigen value)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80%~95%,计算得到各研究发现,省份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为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广东,综合指数最高的北京以明显优势领先全国;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后五位的是湖南、河南、吉林、江西和云南。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达116.9,最低的湖南为49.7,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相差67.2。从各省份分布情况来看,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均位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排名后五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湖南、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处于偏低水平。

  从各省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关系来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前列的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广东,其人均GDP也较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等省区,其人均GDP也较低。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4.619(t=8.11,p<0.001),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经济越发达省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这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基础,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相对匮乏,整体落后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亟待加强的薄弱地带。

  (三)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除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外,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差距同样值得关注。2016年,全国小学的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为0.84,初中阶段为1.74,普通高中为3.06。其中,城市初中学校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为2.55,农村初中学校为1.50,城乡之间相差1.05,两者之比为1.70。就普通高中而言,城市普通高中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为3.03,农村普通高中为3.08,城乡间差距甚微。上述数据表明,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初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水平较低,而普通高中的情况恰恰相反。分学段来看,小学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与初中学校之比由2006年的0.18提高到2016年的0.48,小学与普通高中之比由2006年的0.11提高到2016年的0.27,这反映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源供给量与初中学校、普通高中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截至2016年,小学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仅为0.84,仍不足初中学校一半,更不足普通高中的三分之一,这凸显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专任教师资源供给相对短缺。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农村教师数量缺口较大,成为当前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农村初中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与城市的差距渐趋缩小。具体表现为,初中阶段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的城乡差异系数由2006年的0.40降至2016年的0.37,普通高中的城乡差异系数则从2006年的0.06降低到2016年的0.01。由此可见,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在各教育阶段有所差异,即农村普通高中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略高于城市,而初中阶段的城乡差距较为突出。

  基于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个省份中学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45%的中学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项目中未接受过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教学技能培训,仅有28%的中学教师表示在过去一年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获得ICT教学技能相关培训,以致部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课程急需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不相适应,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融合度偏低。尽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应用不深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着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效率,亟须不断增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尤其需要加强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思维和能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步伐,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对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全国中小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逐年上升,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和建立校园网比例不断提高,中小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的城乡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这一系列变化凸显了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取得重要进展;二是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基础设施配置的区域、省际差距渐趋缩小,但普通高中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突出,且省际差距明显;三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陷入“双低”困境,亟待得到重视和关切;四是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总体趋于缩小,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较为突出;五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乡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政策倾斜,统筹协调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有待改善,这体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和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缩小区域、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以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加大对乡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倾斜投入。对于那些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充裕的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重点是如何完善配套资源和填平补齐的问题;而对于那些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匮乏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加快实现这些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标准化建设,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的先导力量,切实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增量部分向乡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进入农村学校和边远贫困地区。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的要求。[3]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应重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聚焦最薄弱环节、最紧迫领域。因此,在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总量的同时,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作为教育信息化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为统筹协调城乡、区域、校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应将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一体化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数字鸿沟,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

  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总体趋于缩小,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较为突出。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初中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为1.5,相比城市的2.55有着较大差距。按照每所学校配备两名信息技术课程专任教师的标准,以2016年我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60329人、初中学校40194所加以推算,我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缺口为20059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缺口较大,教师走教、远程网络教学等方式尚未满足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4]针对农村教师数量缺口较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加快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渠道,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师资源配置差距,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主要关注点。

  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看,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核心是紧贴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学校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把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配置作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重要抓手,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政策实施应着眼于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以实际需求和突出问题为导向,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和期待,消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强教师主动适应并有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针对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项目缺乏ICT教学技能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课程急需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不相适应、与信息化学习环境融合度偏低等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教师主动适应并有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要大力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动态更新和升级换代,又要不断加强高端软件工具、精品课件的开发和应用,挖掘更多更好的优质数字资源。但仅仅依靠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育乐教、适教、善教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注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增强教师主动学习并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让广大学生和教师学好并用好信息技术,所以,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宜盲目地追求技术本身的表层形式,而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要求。[5]因此,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的新机制,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技术能力。要适应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研修,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名校网络课堂”“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建设活动广泛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快深化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6]基于“名师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同步式或者异步式在线教育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7]与此同时,探索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体系,推动信息化教学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建立教育信息化质量标准体系,动态监测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

  研究表明,现有的教育信息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侧重关注信息化投入数量,忽视了对信息化质量的关切。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基础教育信息化质量标准体系应纳入全国及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布局,使优质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领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远景规划。国务院确立的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战略,已经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持。但目前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亟须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质量保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公平、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质量关。一方面,要建立国家标准用于监测和评价各省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水平的达标情况,督促各省缩小省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构建省级标准用于监测和评价市县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条件达标状况,督促缩小县域内校际差距,保障县域内教育信息基础设施配置标准统一。从长远角度来看,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可用于观察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及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状况,动态观测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路径及其变动趋势,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9.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2/201509/t20150907_206014.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4]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227/sfcl/201802/t20180227_327990.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6]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

  [7]汪基德,刘革.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17,(3).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