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前沿

作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19-07-03
收藏 纠错

  作者简介:杨敏敏,女,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泉州 362021;Gretchen McAllister,女,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亚利桑那州 弗拉格斯塔夫 86011

  内容提要: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最近五年的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名词术语聚类与共被引分析功能,对美国研究者所做的教育现代化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数据考察和可视化展示,并对定量数据进行定性分析,梳理出五年来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的多学科、跨学科、国际化、实用化的外观特征。最新热点与前沿分析表明: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主要聚焦在以教育、医学健康、区域性为首的八个热点方向。并具有科学性坚持、国际性关注、实用性至上、历史性反思的研究特征。基于此,提出研究方法(科学实证)、研究范畴(国际交流)、研究导向(注重实效)和研究视角(历史反思)四个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关 键 词:教育现代化 美国 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

  标题注释:2018年度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80024)。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8)11-0054-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序言”部分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1]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李克强总理同时指出,要“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2]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在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国际最新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对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显著意义。

  一、研究背景

  学界普遍认为,美国早在1929年即已完成教育现代化。[3]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参考,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文献分析表明,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美国教育现代化进行深入探讨,但研究状况存在三个研究缺口。首先,在研究时间方面,国内关于美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年前,近期的、涉及最前沿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的文献并不多见;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定性推介为主,较少使用定量统计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混合分析方法尚不多见;再次,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从历史、文化的人文视角展开,多领域的、跨专业的分析和考察较少。

  国际计量学界提出,通过计量分析、总结掌握某一领域内文献引用情况的结构性、动态性的模式和趋势等信息,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启示。[4]在资讯高速发达的今天,把握世界研究热点和前沿,对我国开展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借助国际权威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最近五年的文献数据,展开定性和定量的混合实证分析,可较准确地把握美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进展、关注焦点、实际应用等相关内容,这对于国内全面深入开展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美国学者近五年来发表的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当今美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状况,包括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三个部分。基于此,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期待以其结果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建设提供相应的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国际公认的前沿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即以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华裔教授陈超美研发的CiteSpace5.0.R3 SE为分析工具,采用该软件处理数据、绘制知识图谱、分析数据。同时依托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数据库WoS的检索功能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展示研究概貌。

  研究样本通过WoS中的核心合集获取。于2018年8月,以“教育现代化”(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or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为主题词,以“美国”(USA)为文献作者地址,以“2014-2018年”为文献时间跨度,依研究惯例,采用论文、会议论文与综述(Articles,Proceedings,Reviews)三种文献类型,通过CiteSpace对文献进行查重与过滤后,共检索并获得样本文献334篇。这些文献即本文的重点考察对象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略)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概况

  1.明星期刊

  文献发表的期刊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明星期刊是某领域中发文多、被引多、影响大的核心刊物。334篇样本文献发表在237种期刊上,论文发表数排名前十的明星期刊依次是《解剖科学教育》(美)、《教育史》(英)、《社会学研究》(俄)、《国际教育史杂志》(丹)、《欧亚大陆数学、科学与技术教育杂志》(英)、《民主化》(英)、《农业食品高科技》(意)、《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美)、《社会科学与医学》(荷)、《世界发展》(荷)。

  明星期刊的刊名体现了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学科分布,包含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医学、农业、人文科学在内的多学科特征十分显著,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现代化的实用性,说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符合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排名前十的明星刊物只有两本属于美国,表明美国本土学者不仅关注本国的教育现代化,也关注他国的教育现代化,甚至在他国发表更多的文章。可见,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影响是跨国的,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照,从侧面体现出了解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

  2.学科分布

  文献发表的所属学科是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由此可揭示研究主题的跨学科程度。334篇论文分布在82个学科门类。排名前十的学科依次分别是:“教育研究”(75篇)、“社会学”(43篇)、“教育科学”(24篇)、“社会科学史”(24篇)、“经济学”(23篇)、“政治学”(17篇)、“公共环境职业健康”(14篇)、“跨学科社会学”(12篇)、“人类学”(9篇)、“环境研究”(9篇)。教育领域(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的文献约占总文献三分之一,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社会科学史、跨学科社会学)的文献约占总文献四分之一。

  学科分布反映出教育现代化最近五年的研究呈现相当高比例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也反映出教育现代化对社会、环境、人文、健康等方面的高度关切。教育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通过教育提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并由此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广泛变革的过程。82个学科门类的分布反映了教育现代化从概念提出到理论研究再到具体应用于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

  3.国际合作

  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在学科上呈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特征,而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团队合作、国际合作的趋势。本文以美国本土学者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切入点,因此可以想象在国际合作中美国会成为中心焦点。情况也确实如此,五年内有美国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发文量达到73人次。紧随其后的九个合作频次最高的国家依次是英国(42人次)与中国(36人次)以及超过10人次的德国、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土耳其、葡萄牙。从图1中清晰可见,虽然许多国家都参加与美国的合作研究,但是中国的学者已加入了国际研究的中心网络,无论是研究频次,还是研究成果,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英国的研究大国。图1所示的围绕美、英、欧、澳等发达国家与地区以及中国所展开的合作网络的结果,同时佐证了“明星期刊”与“基金支持”中体现出的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高度国际化。

  

图1 国际合作网络聚合视图

  4.基金支持

  基金资助是研究项目的主要支持形式之一。近五年内,美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除了得到梅隆基金会等美国本土基金的大力支持外,还得到境外各种基金的支持,主要来源有:欧盟研究协会(5次)、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会(2次)、捷克科学基金会(2次)、英国医学研究会(2次)、瑞典研究会(2次)、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会(2次)、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会(2次)。

  在基金来源上,明显可见欧洲及英国对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视和跨国支持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交互性。美国学者的教育现代化研究受到全球学界的青睐,其国际化研究合作网络落在实处,成果不菲,从基金来源中也可窥一斑。

  (二)研究热点

  在33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高频关键词共有20个,图2总结了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显而易见,三个最为集中的聚类分别是现代化、教育、高等教育。另外还包括不平等、民主、潮流、态度、科学、模型、美国、健康、中国、经济发展、解剖教育学等内容。

  

图2 高频关键词视图

  名词术语聚类同样是研究热点的参考来源。出现频次超过5次的高频词有15个,依次是美国协会、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21世纪、教育扩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获得、医学教育、解剖科学教育、显著性差异、现代化进程、解剖科学、最近数十年、农村地区、教育政策。综合考察关键词和名词术语聚类可获得研究热点如表1。

  如表1所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研究、医学教育、区域研究、现代化研究、时代性研究、科学性研究、观念性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八个方面,并以教育研究、医学研究与区域研究三个内容最为突出。这些热点体现出强烈的应用性、国际性与时代感。教育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并不奇怪,因为本文是以教育现代化为限定词的,自然地,教育研究成为最聚光的焦点,是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也是依托。医学教育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是子聚类“现代化”中最突出的亮点,这应当源于当今社会对生命的关爱和重视,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高速发展、大量文章发表和被引用不无相关,生命科学和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各类学术期刊中遥遥领先,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医学水平,实现对生命质量的追求,符合当前“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在第三大热点区域研究中,中美都榜上有名,与国际合作网络分析的中美两大国表现突出的结果相符。这与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发表论文的总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以及两国都重视教育有直接的联系。科学与民主、发展与时代这两组分类则体现传统研究向当代与未来的理性延伸。图2中研究热点的共现网络虽然主要围绕“教育”与“现代化”展开,但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这与眭依凡教授提出的英美教育现代化研究轻整体名词理论描述、重细节领域具体研究的状况如出一辙。[5]

  (三)研究前沿

  在CiteSpace研究中,共被引文献是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引用共被引文献的施引文献被认为是研究前沿。采用CiteSpace软件对334篇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获得47篇研究前沿文献。其中,17篇涉及医学领域的教育现代化,15篇论文围绕美国之外的教育现代化展开,3篇论文探讨欧洲多国或世界性的教育研究情况,充分体现出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实用性与国际性,与研究热点的结果不谋而合。

  在CiteSpace中,研究前沿以研究结果报告的形式反映最新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则以词汇的形式概括包含研究前沿在内的耦合研究中的突出关键词。二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的是同一批文献中的不同侧面,因此,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具有高度重叠的产生背景、理据与特征。

  四、讨论与思考

  作为90年前已基本完成教育现代化框架搭建的国家,美国当前的教育现代化研究已不再是理论性的讨论和结构性的规划,而是细化的、落实到具体领域及实践中的效果检验与考察。分析文献发表的期刊和学科分布,发现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特性;分析研究的组织形式和支持形式,发现研究具有国际化、实用化的趋势。深入考察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研究取向、研究视角等方面具有科学性坚持、国际性关注、实用性至上和历史性反思这四个研究特征。

  第一,科学性坚持。在研究方法方面,美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呈现了科学性、数据性、实证性为导向的研究趋势。聚类名词“似非相关回归”、研究热点“显著性差异”以及主导前沿研究标题的“相关性”“元分析”“质性研究”“应用研究”等术语,以具体的、文字的形式彰显了研究的科学性。所有前沿研究几乎都是实证研究报告,用数据说话。这一个结果高度契合瞿振元教授提出的“大数据是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支撑”的说法。[6]有学者以美国本土实证说明,某些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存在只相信数据却不相信诞生数据的机构的非寻常倾向,以此呼吁美国进一步完善受教育率,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7]美国研究者对教育的重视与对科学的眷注,由此亦可见一斑。

  第二,国际性关注。在研究范畴方面,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时刻关注世界的变化。美国研究是全球研究的焦点之一,也以全球性的研究为自己的研究聚焦。例如,前沿文献包含“澳大利亚家庭背景对教育成就(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下降”、[8]“墨西哥教育中的种族不平等”等。[9]还有联合国教育政策带来的影响、欧洲弗兰德斯地区的教育决策、西班牙部分大学生的过度教育、阿拉伯世界的教育民主等问题,也都成了前沿热点。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既重要且复杂,它有助于培养国际性人才,又需要与民族性、本土性相互磨合,既受到国际政策影响,又受到本土经济因素牵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说美国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已形成了向全世界展开辐射的网络。

  第三,实用性至上。在研究取向方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出美国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在研究前沿47篇文献中,医学领域有17篇文献,这一方面与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有关,也体现了实用性至上。许多医学教育现代化的文献探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降低教学成本的途径,研究发现,采用3D技术生产教学工具,[10]或使用超声波技术缩短解剖师从事教学的培训时间,[11]这些手段都可以尽可能地实现教学材料的最大化,减少损耗浪费。现代的教育方法、工具和手段可以促进医学领域现代化技术效能利益的最大化,目标直指教育规模、教育投入、教育设施等经济问题。此外,教育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也是研究重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研究发现,最新的教学工具与课程模块(如超声技术、人工智能、三维解剖模型、跨专业解剖学等),[12]以及现代教学手段(如能动学习、个人化学习、促进性小组学习、课程训练营等),可对解剖教学效果产生较显著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研究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而现代化同时促进了教育效率的最大化,验证了教育现代化符合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内部动因。

  第四,历史性反思。在研究视角方面,由于美国早在1929年即已完成教育现代化,研究前沿除了对时代性变革的及时把握外——如人工智能与虚拟空间等在教育中的互动影响[13]——更有大量前沿文献采用了历史反思的视角。研究者们往往采集并分析过去数十年的大数据,回顾在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历程中教育、现代化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现代化略微提高了妇女的地位,[14]父权对家庭的影响力有所降低,[15]但同时也可能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16]一个国家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可以预测政府的执政能力;[17]教育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包括经济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等。[18]教育的现代化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在实证的过程中,反思热点聚类中的“不平等、民主、态度”等问题,以科学的手段实现了对民主的思考。

  五、启示

  本文借助CiteSpace工具,基于WoS最近五年的研究数据,以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概况、热点与前沿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概况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外沿特征,即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具有国际化、实用化的趋势。考察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科学性坚持、国际性关注、实用性至上和历史性反思这四个特征。这些研究结果与发现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以科学实证引领教育现代化研究。以科学性、数据性、实证性为导向的研究趋势与中国国内相关研究的情况有所不同。笔者在CNKI“主题”检索中输入“教育现代化”,同样以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的文献为数据样本,共得研究约3400篇,数量惊人。然而当在“摘要”检索中增加“实证”一词时,只余13篇文献,再加入“实验”一词,一共也只有45篇文献。很明显,相较于3400篇的基数,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尤其是教学实证,并不在研究前沿之列。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仍存在“崇尚学术的精神不够,学术自由、学术文化、学术规范的建立仍不充足”的“短板”。[19]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对实证分析的高度认同,可以警醒我们避免“从文本到文本”的纸上谈兵,为中国的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第二,以国际交流拓展教育现代化范畴。中美教育现代化的国际网络特征十分接近,这或许是两个国家教育现代化取得不凡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实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以及孔子课堂等优秀文化输出活动的繁荣发展,中国已经从教育输入国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输出国。从美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热点中可知,“中国”已跻身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词之列。正如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指出的那样,“(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国亦有自身优势和值得世界借鉴、学习的地方”。[21]这既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是促进我们保持优良建设传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多中国智慧的动力。

  第三,以注重实效落实教育现代化成果。无论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还是以降低教学成本为目的,积极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美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以实用性至上为导向,值得中国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借鉴。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从业者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使教育得到完善,并最终服务生产,反映出强烈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在此意义上,任何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的成果都是没有意义的,要注重实效,注重转化、注重应用,注重产学研结合,使得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能够落到实处,这也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改革创新的主旋律。[22]

  第四,以历史反思助推教育现代化设计。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阶段的同时,也需要对改革历史进行反思”。[23]如果说美国研究医学的实用性的研究偏微观、求实务,那么历史性反思则兼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除了对成功的经验、模式、路径进行总结,[24]还可以借鉴美国研究中的历史反思方法,在历史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更要在新的现代化建设中有效地完善设计,尽可能不再重复细节上的误差。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将圆满完成。在这特殊的时期,从历史性的视角出发,进行适当的考察与反思或许会有一定收获,助推新的计划更好地制定与实施。

  最后应该注意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所提倡的“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指导思想不同,美国的教育现代化更加局限于微观的、实证的、实用性的视角。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借鉴美国教育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2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才是中国当前“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2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1(1).

  [3]王晓阳.美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64-72.

  [4]Chaomei Chen.Eugene Garfield's Scholarly Impact:A Scientometric Review[J].Scientometrics,2017,114(2):489-516.

  [5]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0):1-10.

  [6]瞿振元.大数据是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支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3):1-3.

  [7]Achterberg P,De Koster W,Van der Waal J.A Science Confidence Gap:Education,Trust in Scientific Methods,and Trust in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2014[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5,26(6):704-720.

  [8]Marks G,Mooireci I.The Declining Influence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Australia:The Role of Measured and Unmeasured Influence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6,55:171-185.

  [9][16]Creighton MJ,Post D.Park H.Ethnic Inequality in Mexican Education[J].Ethnic Inequality in Mexican Education,2016,94(3):1187-1220.

  [10]McMenamin PG,Quayle MR,McHenry CR,Adams JW.The Production of Anatomical Teaching Resources Using Three-dimensional(3d) Printing Technology[J].Anatomical Sciences Education,2014,7(6):479-486.

  [11]Jurjus R.Can Anatomists Teach Living Anatomy Using Ultrasound as a Teaching Tool?[J].Anatomical Sciences Education,2014,7(5):340-349.

  [12][13]Guimaraes B.Rethinking Anatomy:How to Overcome Challenges of Medical Education's Evolution[J].Acta Medica Portuguesa,2017,30(2):134-140.

  [14]Schulz W.When Women Disappear from the Labour Market:Occupational Status of Dutch Women at Marriage in a Modernizing Society,1865-1922[J].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2014,19(4):426-446.

  [15]Knigge A.Status Attainment of Siblings During Moderniza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4,79(3):549-574.

  [17]Murtin F.The Democratic Transition[J].Journal of Ecomomic Growth,2014,19(2):141-181.

  [18]Rauscher E.Effects of Early Us Compulsory Schooling Laws on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ting: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J].Demography,2015,52(4):1219-1242.

  [19][21]童世骏,徐辉,陈锋,等.聚焦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2):18-21.

  [20][24]刘永福.改革开放40年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4):87-93,194.

  [22]杨九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6-10-13(6).

  [23]陈廷柱,刘赛尔.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国家行动和高校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1):107-109.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