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论体验时间及其儿童教育意义

作者:《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0-01-09
收藏 纠错

  作者简介:伍香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 430205)。

  内容提要:体验时间既以自然时间为背景依托,又超越自然时间的特性限制,与个体的自我发展紧密相联,它以经历的自然时间为标度,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体验为过程和结果,是标记生命阶段、划分人生周期和衡量生命意义的依据,对于人生启蒙阶段的儿童具有教育方向、节奏、时机和效率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时间体验 体验时间 儿童教育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儿童体验论”(18FJK002)的研究成果。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一般指的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态和社会生活的规约,可称为自然时间,具有方向性、可标度性、不可存储性和不可逆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从人的存在与发展角度来考察的时间,是生命历程的呈现,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与毕生发展的联结点,笔者将其命名为“体验时间”。体验时间既以自然时间为背景依托,又超越自然时间的特性限制,与个体的自我发展紧密相联,与历史、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既以自然时间的形态呈现又不同于自然时间,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和教育价值。

  一、时间表征与标度

  (一)自然时间与体验时间

  时间是什么?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研究者或者哲学家,似乎都沉浸于对时间的感受与体悟之中,而无法一下子表征出来。正如奥古斯丁所说:当别人谈论时间时,我们也会领会;你不问我时间是什么时,我倒还清楚时间为何物;当你真正问我时间是什么时,我想要说明,却茫然无解。[1]p258

  一直以来有关时间的研究都表现出二元论的表征倾向,大概有四类:第一类是存在说,即时间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存在?如果是客观存在的,那是否会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是主观存在的,人们又是如何去把握时间的?第二类是形式说,即时间是可视的还是隐藏的?时间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第三类是标度说,即时间是可以度量的,还是无法量度的?时间如果是可以量度的,是否可以储存?第四类是方向说,即时间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是可以逆转的还是不可逆转的?时间是单向度、一去不复返的还是循环往复的?

  科学家们在时间存在的样式与属性上一直争论不休。牛顿提出“绝对时间”的观点,以确证时间具有客观性;亚里士多德提出“时间是运动的数”,认为时间是“运动与运动持续量的尺度”。[2]p85爱因斯坦则提出“时间具有相对性”,认为时间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无论是单独提出时间的概念还是概括出时间的属性,对于我们而言,最需要的是如何去认识时间、理解时间和把握时间。

  神学家奥古斯丁就从时间把握的角度提出“时间的本性是用心灵来度量的”,真正存在着的并且能把握的不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而是“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时间应该是“过去的现在(记忆)、现在的现在(直觉感受)和将来的现在(期待)”,都是依据心理知觉和心灵来把握的。[3]

  哲学家康德继续从时间理解的角度提出时间既不是自身存在的事物,也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的内部直觉感受,因为时间本身并不变化,变化的是事物,我们是由于对事物变化的知觉转而以为是时间的变化。柏格森从直觉主义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先前时间研究者们的观点,提出时间的本质就是绵延,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这与科学领域里“空间化”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另一种时间,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活的、流动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需要撇开一切外在的干扰而沉心去体验才能把握得到的。胡塞尔则认为,对于时间的把握,不能采用绝对的二分法,那样是无法把握时间本质的,因为真正对时间的理解,是有主观的方式和客观的方式,或者是外在方式和内在方式之别的,所以,用主客融合的方式来理解时间才能获得对时间本质的理解。

  这些关于时间存在属性、形式、标度和方向等方面的表征研究,都试图以类别划分的方式来把握时间。在笔者看来,无论进行何种命名或分类,都应从人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是标准化的测量,还是心灵的把握;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去把握时间的本质。人与时间的关系的本质就在于人在时间中的行为和时间在人行为中的意义,由此,笔者认为应以是否产生体验作为时间类别划分的依据:所有外在于人的时间表征都统归为“自然时间”,而与人的行为活动进行意义联结并使人产生“时间体验”的时间都统称为“体验时间”。

  这里所说的“自然时间”,既包括自然界的事物变化过程,也包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被揭示出来的标度时间以及人们对社会生活行为节奏的群体性约定。自然时间具有方向性、可标度性、不可存储性和不可逆转性。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外在于人的行为,是相对机械、稳定、均匀的过程,其存在样式和变化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通常在自然时间面前只能去适应、去迎合,就如同太阳东升西落那样,对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时间把握有利于顺应自然要求;在历史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的演变进程当中,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规约性,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生活节奏进行的约定,成为测度社会性事件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有秩序、有计划、有规则地参与到社会情境中、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体验时间”,简单来说就是特殊的自然时间,是自然时间中较小的部分,既以自然时间的延展为存在基础,又是对自然时间经历的反思、内省、感悟与理解,是对时间的体验,所有的时间体验点汇聚就构成了体验时间,是衡量个体价值生命的重要依据。

  (二)时间经验与时间体验

  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把经历过的时间刻画得十分形象:“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4]p4

  “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正是朱自清先生生活中经历的自然时间,他对这些时间进行分类标注,并在标注中感受到这些时间的消逝,再现了他的时间经验:过去经历过同样的时刻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他个人的时间经验,其实不然,所有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时间,这是因为宇宙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的一些变化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使用专门的标记方法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了可以传递使用的时间经验。例如,太阳升起与夕阳西下,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了一周,于是有了“日”这个概念,古人采用“结绳记事”和“干支纪日”的方法展示的就是人类关于时间的经验智慧。人们还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和地球上气候与万物生长周期变化,形成了“月”“年”以及四季的纪时方法,并且向两端延伸,不断产生出更小的计时单位(星期、小时、分钟、秒、毫秒等等)和更大的计时单位(年代、世纪、千年等等)。可以说,人们为了记录和标示出人类所感受到的事物变化而发明了“时间”,这种发明的过程就是产生时间经验的过程。对自然变化的时间标记就形成了时间认知经验,对社会生活的时间标记并发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就积累了社会生活上的时间行为经验。

  因此,时间经验即是对万事万物变化的时间认知并遵守其规律而作出的行为反应。对时间进行标度,既为自然界的万千变化提供了较好的记录,呈现出自然界变化的形态、规律和周期,更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时机”的秘密,正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季节变化标度,才能使人们把握“春耕秋收”的时机,也即是“时间的机会”,错过了时机,会影响事物变化的结果,这样才形成春天播种秋天收割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引导人们遵守自然的变化法则,知道什么时节做什么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把握时间的可标度性特点,还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规范尺度,例如五天工作制,既标度出周期性劳动时间,也规范了劳动的时间制度;成人应保障每天有7个小时的睡眠时长更有益于健康,也显示出标度化的时间对于个人生活与行为的规范性价值。

  但是,朱自清先生并不只是想通过一篇散文来展示他的时间经验,他真正想表达的却是他对时间的反思,他对时间之于自己意义的内省,所以他真正展示的是他的时间体验。他所真正感叹的并不是那些可标度的时间经验,不是对“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的感叹,也不是对这些时间消逝的感叹,他真正感叹的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些时间消逝却不再重来才最触动人的心灵!“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对于自己在时间上的无力无助,最令人苦闷!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所感叹,又如“昨日如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的遗憾,还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黯然。这其实是对生命的感叹,生与死的距离是时间对生命的标度,对于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恐惧更容易激发人们对生的时间有限性的感慨,既会对如流水般逝去的时间生发出悲观的情绪,也会对未来的不可预料的时光充满期待,正是在这样的悲伤、遗憾、期待与热情的生命体验当中,彰显出时间体验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时间常如流水般逝去,但又仿佛可以重现,这既可以体验感受得到,也可以标度出来,是因为时间既有不断向前的方向性,又是在向前之中不断地使事物变化的现象重现。由此可以概括出时间的方向性特点和事物变化的循环性规律。时间呈现的过程具有方向性,就像昨天、今天与明天一样,是有前后方向顺序的,以现在为参照点,早于现在的就是过去,迟于现在的就是未来。过去,意味着已经发生,现在表示正在发生,而未来则是即将要发生。从过去到现在,才会再到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有顺序的,而且这个顺序是稳定的,是有方向、有轨迹的,现在不能早于过去,而晚于未来。正如泼洒出去的水,是不能再原封不动的倒流回盆里的一样,时间的流动是一直向前的,是线性变化的,返老还童只能是心理上的幻想而不能成为时间上的现实。但是,以时间来考量的事物是可以呈现出循环变化的现象,“春去春又来”,各种事物变化的现象经过一定周期之后却又会重新发生。正如冬天去了,春天就来了,是既定发生的;燕子飞走了,还有再回来的时候,叶子黄了,还有变绿的时候;谷子成熟了,还有再次播种再次收割的时候,这样的规律是只要播种,就会一而再地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时间还有循环性,并且循环时间是可以标度出来的。也正因此,文人墨客才会不仅仅慨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还会期盼“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体验时间的生命价值

  时间不只是人的生命的尺度,更是人的发展空间[5]。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描述时间,都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如果要强调生命中生存时间的普适性,就不能忽略生命处于社会环境当中的人文性。所有有关时间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性的研究,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探询。“劳动创造了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当中的名言,而劳动量的多少是以社会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实际上是人的时间创造出了价值[6]。

  如果说“自然时间”概念的提出其实是为了“标度”出时间的数与量,那么“体验时间”的提出,则既是对生存时间的度量,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衡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体验时间是对自然时间的意义化。以自然时间来标度生命时长表现出局限性,普适性的时间描述只能展示时间的存在、反映群体发展的走向,并不能彰显个体的生命意义,应以体验时间作为划分生命周期的依据,重视积累体验时间,因为体验时间是生命历程的关键节点,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也有助于进行有限生存时间的无限规划,成为毕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体验时间是生命周期划分的真正依据

  生命周期指的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通俗地被概括为“从摇篮到坟墓”的距离。人们常用自然时间的记录方法来标度人的生命周期,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时间度量,就是一生的时间,而对其中的不同时间段进行度量,就是年龄,不同的年龄段就是人生的不同时期。从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人生具有婴幼儿期、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几个自然时间变化阶段。按照不同年龄段所集中表现的心理与行为水平,也可以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如弗洛伊德从人格发展的角度将0-20岁划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2-4岁)、潜伏期(4-6岁)、性器期(6-10岁)和生殖期(10-20岁)”;皮亚杰则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将出生至青少年阶段进一步细化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可以将年龄与社会角色进行联结,形成社会角色年龄周期,学生是处于学习期的人,员工是处于工作期的人,有经验的老员工则是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的人,等等。

  以上是从人类群体共性特点的角度对人生的年龄阶段进行了时间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年龄段概念,这些时间概念带有普适性,对所有人都能进行类似的时间变化进程描述。时间可以标度人的自然生长时间与社会生活角色所处的时间点,反过来,自然生长时间与社会生活角色也为人类个体提供了特殊的体验机会,使得个体既要接纳自身自然性生长发展变化所表现的时间印象,也要感受当下社会生活当中时间对自我角色的分配、制约和规范要求,还要受历史习俗的观念影响,对未来的时间进行规划。

  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中,自然时间的阶段性划分有益于概括出群体的共性经验,提炼出共性的时间阶段特点,而且对生命周期中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划分,可以为划分的不同群体角色提供职责规范依据。但是,纯粹的自然时间在标度生命周期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自然时间的阶段性划分对丰富多样的人类生命进行单一的、模式化的度量,容易忽略个体的差异性和生命的鲜活性,不利于对生命丰富性的完整把握;另一方面,对生命周期的时长标度容易将复杂的社会生活与环境简单化,不利于理解同一生命阶段的不同社会角色的复杂性。一个人在某个年龄段可能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而不是单一的角色,不能单纯从一个维度来测量,既不能简单地说“10岁了,已经是个大人了,应该明白这样做对不对了”,因为自然时间上10岁不意味着大,也不意味着小,取决于度量的参照物,是相对于个体生存周期中的10岁之前而言,还是相对于其他的10岁儿童的能力水平而言,参照物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同时,用自然时间来测量生存时长隐含着更大的局限,那就是容易忽略掉社会背景与历史沿革的影响因素,而导致在一种理想的甚至是幻想的状态里去标度生命,例如大多数幼儿在1岁2个月时会独立行走,却有一些幼儿早于或晚于这个时间获得这种能力;又如人生似乎都是从出生开始,经历不同的年龄周期,最后衰老而亡的,但是个体生命也会因食物、环境、战争、疾病、意外等原因而在年幼时即死去,并不经过衰老的时间过程。

  因此,在人的生存周期当中,应以体验时间为个体生命的周期划分依据。人的生命从来不是呆滞、被动的时间表象,生命总是处于积极的、活动的和意识之中的,总是主动地去感受时间之流、去参与或呈现事物变化的过程。生命可以自然时间表征出来,具有能够概括划分的不同时间阶段,呈现生存的历程,但是真正的生命意义仅靠自然时间是表征不出来的,需要通过生命的主体及其体验才能领悟得到。生存时间总是以与生命相关的个体社会角色和个体所经历的事件来组织的,个体的生存时间虽然能以自然时间的年龄来划分不同阶段,但是只有年龄段中的重要时刻才能激发个体体验,产生了时间体验的时刻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点,这些重要时刻都是体验时间。正是在这样的时间点当中,个体有了体验,不仅对过去的和现在的时间有了理解,而且能对将来的时间进行规划,以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来安排生命当中的各种变化过程。

  人生的各个阶段既是以自然的年龄时间为基础,更应与当时的活动环境进行匹配,人与环境相匹配的那个时间甚至比那个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更为重要。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来看,体验时间完全涵盖了生命延展的轨迹,集中记录了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变,并积累了重要事件持续影响时间[7],能较好地反映出生命存续的状态。生命的主体是在体验之中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这种意义就是主体体验自身存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一种意义联结,因此生命的周期就是主体进行生命体验的周期,每一次转变都是重要生命体验发生的时间,每一种持续状态都是主体产生新的体验的持续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对这些不同体验点与体验阶段的集合呈现,这样的体验点与体验阶段都是体验时间的要素,因此以体验时间来划分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更具有生命动力发展的意义。

  (二)体验时间是生命历程的关键节点

  体验时间既指对时间的感受与体会,也指对特定时间内的事件产生的特定理解,从而留下深刻的记忆,并持续影响到将来的行为。从个体的生命历程来看,体验时间并不是生命历程的全部时间,而是其中最为深刻的、内在的、自省性的一些关键时间,可能是一段时间,也可能是一些时间点。个体能记住某个事件是因为在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激起了个体的情感或具有动机意义,才真正成为了个体的体验时间。在这类时间当中,所发生的事情激发起个人的身体、心理与情绪情感的变化,并且导致了有代表性的行为与心理感受,就意味着发生了个体的时间体验,用以标度生命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例如在人类个体的成熟进程中,一些特定的年龄段所呈现的成熟水平就成为记录个体成长的关键时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即说婴儿在3个月时会翻身、6个月时会坐起、7个月时能滚动身体、8个月会爬、12个月前后可以扶立行走,这些月份都是身体成熟过程中的关键时间,是对个体生长时间的规律性记录,可概括成为带有普遍性的人类生长的共性时间经验。

  在群体发展中,不仅对于身体的自然成熟时间有较好的时间标识,在社会生活的时间中也有明确的划分,不同的年龄段对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一定的社会性事件必然与一定的年龄相呼应:少年热衷嬉戏、青年勤劳奋进、中年成家立业、老年安享时光。在人生当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也因为概括借鉴他人的经验而成为人生当中的重要时刻,例如宋代洪迈在其《容斋随笔》当中把“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称作人生的四大喜事,其中的“久、故、夜、时”都是时间词汇,表明这四大喜事发生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时刻,是个体不仅从外在的行为上去经历过的时刻,也是从内在心灵上去感受过、理解过的时刻,那些以内省的方式所把握的时间都属于体验时间。“如果你在1999年新年除夕的午夜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你一直都会拥有它们,因为那是时空中不可变的一个点。”而我们的思想就如同放映机的光,“当时间的某个时刻被意识的力量照亮时,它们就成为鲜活的画面了。”[8]p149-150这些时间是激发心灵理解和顿悟的时间,是发生了变化的时间,也是生命轨迹当中的重要转折点。这样的转折既来自于贯穿人一生时间的过程,也是联结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的重要节点,它既受生命生长的自然时间制约,又受年龄规律和社会年龄角色的影响,也反作用于自然时间,使生命更具有理解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时间的持续状态和变化是通过个体成长经历不断地在时间体验上累积呈现的,展示生命历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分化与转变过程,“这种累积过程导致并维系后期生命阶段的个性与行为类型的长期延续性”[9]。正如一个幼儿生活在家庭之中,他仅感受到家人之间及家人与自己的关系,当他进入幼儿园时,他在幼儿园环境中的人、事、物才能激发他理解他是幼儿园幼儿的角色,他在幼儿园生活的时间稳定了他作为上了幼儿园的幼儿的角色概念,成为他从家庭幼儿成为幼儿园幼儿的角色转变的关键时间,这为他以后再从幼儿园的幼儿角色转变到小学生或其他社会角色累积了体验时间,为其后续的生命周期提供了建构支撑。

  (三)体验时间是毕生发展的重要支撑

  毕生指的是贯穿生命存在与自然成长的全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全历程,毕生发展贯穿个体一生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局限于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是个体终生适应过程的结果[10]。个体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发生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地选择、最佳化和弥补当中来优化自身发展与外在环境的融洽度,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使个体的获得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抉择时刻就是毕生之中的关键时间,基于对这样时刻进行的内省就是获得时间体验的时机,因此,自然时间影响毕生发展的长度,而体验时间决定毕生发展的高度。可以说,没有体验时间的度量,是无法判断毕生发展水平的。

  体验时间是毕生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在于主体总是以主动积极的方式去把握时间。体验主体对时间的把握中展示出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时间的个性化反省,建立起自然时间与个体发展的意义关系,从中获得回顾性时间体验,从而累积出毕生发展的体验时间。例如笔者2岁还不会说话,但是当别人问我的董大妈姓什么时,不会说话的我迈开蹒跚的步子奔向一只大水桶,并通过敲打水桶发出咚的声音以作“董”的回答。每当母亲讲述我所经历但完全不记得的这个时刻和这类事件时,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感恩:正是这样的时刻被父母捕捉到而让他们没有放弃我,不会盖棺定论地以2岁还不会说话而把我判为哑巴,还能在我会说话之时给予加倍的欣赏与支持;同时,我了解自己成长之中关键时间的经验缺失,更加注重锻炼已经会发音的语言表达,还积累了对自己孩子2岁时语言发展的耐心。通过对自己经历过的时光进行回顾与反省,从中获得新的感受与体会,并把原本不在意的时光进行揣摩、回味而生成了新的时间体验,这正是每个个体都时常在做的,也是能为毕生发展提供支撑的重要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关注而将个体的生存放置在历史背景之中,并与社会性事件相联结,能较全面地看待自己,对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从而积累起生存的丰富性和丰满度。个体总是在自然时间的生物性成熟上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从而可以划分出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和群体的不同年龄层次。处于不同年龄的个人或群体总是受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而被赋予了带有类特点的心理与情感要素,正如生命历程学家埃尔德所言:个体在一生中会不断扮演社会所规定的角色或参与到一些事件中,这些角色或事件的出现顺序总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这就是说,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自然时间的属性,还整合了社会角色和历史事件的因素,具有了时光尺度之外的社会性内涵和个体意义。

  正是在把个体的生命嵌入到历史的时间和个体所经历的事件之中,这些时间才能在个体的生命中激发起体验,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才使主体能动地去选择时机,才能使体验时间与生命价值附着于一体,能够突破自然时间的客观尺度,在有限的自然时间里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生存时间,以有限的生活时间可以去创生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存在。鲁迅曾经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历代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可作证明。在这一点上,体验时间既是个体的毕生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体验时间更强调个体性,正是个体在追求将客观的、自然的、外在于己的确定时间转化为主观的、弹性化的、内在的自我时间中形成了体验时间;体验时间也是社会阶段变迁的重要支撑,一代人的时间体验形成共鸣,并突出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之间的变更、流逝状态,而让它们之间成为聚集个体内心并同时存在的绵延,从而形成为每一代人的时间。

  三、儿童体验时间的现实审视

  体验时间对于儿童的意义就在于审视儿童与时间的关系,并从关系的分析当中判断儿童的时间效益。有效益的时间就是儿童当下生活当中极其重要的时间体验以及对未来生长方向和生活节奏的合理规划,也便是积累足够的体验时间来激发儿童学会占有时间、积累时间体验、管理时间和规划时间。

  儿童在时间面前表现出无能的依赖性。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就如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所揭示的那样:“越多腿时越无能”。斯芬克斯仅用“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个提问就展现了“早晨、中午、晚上”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儿童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晨”,身体成长处于未成熟的状态,社会生活的范围尚未扩大,对时间的感受经验有限。例如在一项时间知觉实验研究中,测试5至8岁儿童对不同时距(3秒、5秒、15秒、30秒)的知觉能力,结果发现儿童对时间的感受均出现错误反应,“有的儿童不论对哪一种时距的再现绝大多数均作提前反应,而另一些儿童恰好相反,无论对哪一种时距绝大多数均作错后反应”[11]。相较成人而言,儿童不仅在时间的认知中处于经验的启蒙与累积时期,就是在社会环境与历史事件的协调上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使得儿童在时间面前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自然生长和社会生活的时间经历中缺乏完整性,需要成人的支持与引导。例如在进食时间与种类上、在睡眠时间与时长上都会经由成人筛选确定,而不是完全遵循自然法则:饿了才会吃、困了就应睡,儿童的吃与睡这类自然需求变成了成人交待的社会任务,儿童无法将“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间”与自身的需求联系起来,无法体验到这类时刻对自己的意义,无法享受吃饱睡足的快乐,因而无法主动去占有这样的时间。

  儿童在时间管理上表现出受限的主体性。受时间体验依赖性的影响,儿童所经历的时间常常是被成人挑选好的时间,是成人标准下的有价值的时间,儿童不仅是被动去经历自己的时间,也常常与自己的时间相隔离,而成人习惯以自己的时间体验来作出对儿童的时间管理,成人往往通过回顾自己的时间经验来提出儿童的时间规划,这样的时间规划往往源于成人所缺失的时间或基于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时间认知而做出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成人本位的角度来提出的外在时间规划,不是儿童自身的时间,因此无形中逼迫儿童脱离了自己的时间。

  同时,成人常常会考虑时间效益最大化,从而依据自己的时间经验和社会性时间效率对儿童采用过度的时间指导与管理,导致儿童陷入任务应对机制之中而忽略了时间体验的获得,缺乏重要时间的意义理解,特别是被限制在特定的规约时间内而造成了重要时间体验的缺失,影响儿童积累自己的时间经验,没有自己的时间体验,就产生不了自己的体验时间。成人基于对成人世界生活节奏的理解,而将“时间易逝且一去不回”“单位时间内的效益稍纵即逝”等观念转化为一种紧迫感,并把这种时间体验转化到儿童教育当中,就会产生超前教育、过早教育、过度教育,无形中就会夸大学习时间的重要性而忽视儿童身体成长需要的时长,以彰显学习成效的书本学习、静坐默读的方式挤占儿童身体成长、游戏活动的自然生长时间,剥夺儿童积累自身时间体验的机会。剥夺儿童体验时间的做法只会消解儿童的体验,诸如在数学活动中一味强调获得数学答案,而不关注儿童思维过程,生硬灌输计算的套路,在自然时间上是节省了,但在体验时间上却是消减了,必然会剥夺儿童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使其仅成为时间上的负担,使儿童不是期盼上学,而是期盼下课、放假、逃离学习场所。

  四、体验时间的儿童教育意义

  体验时间是儿童体验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儿童生存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让儿童进入时间,成为童年的主人,确立自己的时间方向

  自然时间只能标度生命存续的长度,而体验时间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要让儿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就要把时间还给儿童,让儿童进入自己的时间,亲自经历自己成长的全过程,应让儿童拥有活动时间的权力,享受身体活动带来的成长感和愉悦感;要顺应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毕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成长,提供适度的教育指导与支持,而不应超越儿童身心能承受的时间尺度来要求儿童,尤其不能禁锢儿童的身体、限制其好动的本性,而致其身体受损(身体发育不良,眼睛近视等),也不能使其心灵受创,而对正式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还要让儿童亲历自己的社会生活,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体验失败,都让儿童自己去经历、去感受,让儿童自己积累丰富的时间经验,并在回顾与反思当中获得时间体验。

  儿童只有占有自己的时间,才能理解时间的自我意义,成为童年的主人,儿童只有掌握自己的时间体验权才能真正积累起童年期的体验时间,也才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开端。当然,儿童经历过的时间并不都是有意义的时间,只有体验到的时间才算是得到的童年。缺乏儿童快乐体验或深刻记忆的童年,是没有体验的童年,是面临意义消解的童年[12]。教育对儿童体验时间的研究价值,就在于要把握儿童群体的童年时机,为儿童提供更适合的活动时间;既要遵循身体的成长与成熟的自然时间表,也要创设情境,引导儿童力所能及地参与到自己的时间中,对美好时光进行回顾,对重要的时刻进行思考。无论是在家庭生活、在正规教育场所当中,还是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都激发儿童把所经历的时间寓于历史的背景之中来认识、理解和把握。

  (二)让儿童积累时间体验,建立体验时间库,规划毕生发展节奏

  儿童只有在亲身经历自己的时间,亲心体会时间对于自己的意义当中,才能发挥时间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会按自身的标准来减少不能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时间,而增加能够体现自己生命本性的活动时间,从而为全面实现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创造条件。儿童常常对经历的时间不能准确感受和精准记忆下来,但并不缺乏对时间的感受能力,自由玩耍、戏嬉的时间,与父母家人共度的快乐时光,一些特殊的日子、重要的事件都会给儿童留有积极的时间印记,会持续深远地影响着未来的生活。

  现实中儿童最缺少的是直接获得时间体验的机会,不能自由自主地使用自己的时间,因而无法规划自己的时间。在儿童教育当中应提供机会让儿童积累自己的时间体验,因为体验到的时间都是人的生命中重要的时机,会在儿童心中种下有力量的种子,为儿童的未来成长提供能量,为儿童规划长远的发展提供支撑。

  (三)让儿童把握时间机会,形成健全的自我,抓住自主成长的时机

  儿童对时间的感受常常是线性的理解,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时间理解上呈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所以儿童常常满怀憧憬,总喜欢期待无限的而令人向往的未来,缺乏对过去的回顾,难以掌握时间标度下的事物变化规律,需要借鉴成人的时间体验。因为成人能够联合社会时间与历史事件来把握事物变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常能以循环的眼光来看待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成人经常在成功之时期待下一次成功,在失败之后还能期待下一次成功的原因,而经过了自然时间打磨的老年人则更喜欢怀旧,怀旧并不只是回忆,而是期待美好的事情能重新再来,这样的时间体验都为把握时间机会提供了可借鉴的价值。

  儿童只有在把握时间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把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时间循环轨迹,才能将自己的时间体验寓于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中,激发、调整和维持个体行为或发出行动,积累起自己的体验时间。儿童的体验时间具有行为激发和形成行动倾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儿童能够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位置共同提供的条件,通过主动地选择和行动来构建个体自己的生命历程。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是直接同一的活动形式,只有人形成了自我,具有自我意识,并且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认识的对象,才能支配自己的活动。儿童在体验时间中的能动性有利于形成儿童的自我意识并且促进儿童自我的发展。

  (四)让儿童拥有时间洞察力,创造发展时机,提高成长的效率

  儿童也正是在时间的体验之中获得了对未来时间的洞察能力,从而具有创造性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未来的能力。儿童的成长过程与探索社会的历程,是连续的状态,会使儿童作为体验主体在时间的延续中不断累积起经验,以过去与现在的体验时间规约未来的时间体验,不断对过去与现在的自己进行剖析,从而重新认识处于过去和现在时间中的自己,逐步形成对未来的规划,预约出未来是满怀希望还是会黯淡无光的新的体验时间,衍生出对未来生活的心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当下的努力程度,影响到个体对时间的洞察能力。儿童在不断创新的探索中提升自己的时间洞察力,也在不断地练习自己的时间洞察力之中不断提升成长的效率。

  儿童体验时间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将来都抱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希望并进行着努力,各人所设定的未来就操纵着我们现在的行动”[13]。儿童对世界万物充满探索兴趣和好奇心,喜欢观察事物的变化并试图捕捉其中的时间,这都使得儿童喜欢想像、热爱探索,把日常生活时间变化得没有常规,总是在时间探索当中出新,而让每一天的生活时间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01).

  [2]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蔡英田时间的困惑——读奥古斯丁《忏悔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3).

  [4]新课程阅读研发中心.朱自清散文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13.

  [5]姚顺良.“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人生时间”哲学发微[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08).

  [6]杨耕,赵军武.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J].学术界,2008(02).

  [7]包蕾萍,桑标.习俗还是发生?——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毕生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8][美]布赖恩·格林.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M].刘茗引,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9]江立华,袁校卫.生命历程理论的知识传统与话语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14(03).

  [10]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5(4).

  [11]黄希庭.论时间的洞察力[J].心理科学,2004,27(1).

  [12]伍香平.童年体验的追忆与童年的本质及其消逝[J].学前教育研究,2011(08).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