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新科学教育:从思想到行动

作者:《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0-01-23
收藏 纠错

  作者简介:朱永新,王伟群,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江苏 苏州 215123

  内容提要: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目前的科学教育存在科学教育目标功利化、科学教育对象精英化、科学教育内容片面化、科学教学方法形式化、科学教育资源分散化、科学教育教师非专业化等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新科学教育提出让科学知识有温度,让科学智识有力度,让科学智慧有深度,让科学信念有高度,让科学教育有长度的科学教育新理念。探索新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和课程教学改革,以求为科学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关 键 词:科学教育 新科学教育 科学实践

  一、反思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科技有了迅猛的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6年初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桥梁高铁等技术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我国的科学教育仍不尽人意,表现在国家科技人才还比较紧缺,国民的科学素养总体不高。2015年PISA测试显示,中国科学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科学素养呈现出一定的“高成就低兴趣”倾向,“喜欢学习科学的指数”排名13,“将来有从事科学事业愿望的学生比例为16.8%,远低于美国的38%和欧盟国家24.5%的均值。[1]世界经济论坛《2017-2018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有所上升,但中国的创新水平、技术就绪度、高等教育与培训等仍低于亚洲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在13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排名中,中国大陆仅列50位,这些年呈现下降趋势,更是远落后于排名第一的新加坡。[2]科学素养的差距反映了我们科学教育的差距。

  (一)科学教育目标功利化

  基础教育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这个目标在中小学已经严重窄小化。小学科学教育呈现明显的弱势,表现在课时少,已经少得可怜的课时还时常被占用;专职教师的比例小,有的学校甚至音乐教师上科学课;专用的科学实验室少,仪器药品缺乏。而中学的科学教育以应试为主要目标,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也就不教什么。如2008年江苏的高考方案中,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科目作为选考的科目,分数以等级计算而不计入总分,导致学校对这些科目的教学很不重视,高考中报考科学的人数急剧下降,各类奥赛中获奖人数也急剧下降。而这种情形在2017年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同样发生了。纸笔测试中由于很难考查学生的真实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在目前中学的科学教育中实验、实践教学功能弱化,视频实验、黑板实验屡见不鲜,导致科学教育中“做”得很少。

  (二)科学教育对象精英化

  既然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科学素养”,面向所有人就显得非常重要,科学教育不只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但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精英化倾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重应试轻视对公民的科学素养教育,影响了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地区的差异、经济的发展以及职业、性别的不同造成科学教育的对象更呈现出精英化的态势,当城市的孩子在学编程、人工智能时,农村的孩子关于自身健康知识的科普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精英化教育导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性别之间科学教育的不均衡,不能做到为“每一个人的科学教育”。

  (三)科学教育内容片面化

  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加之应试的过程中,知识是考核的最重要内容,因此,“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3]目前情况虽有所改善,但科学教育中学习目标重视知识、学习过程强调记忆、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学习结果用于解题、题海战术训练的现象依然普遍,这种见题不见人的高强度、枯燥训练,导致学生最初对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的兴趣在题海中一天天减少。

  (四)科学教学方法形式化

  在各种各样的展示课、优质课和比赛中,各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层出不穷:快乐学习、探究教学、翻转课堂、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各种技术涌入学校,使学校、教室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对科学教育的改革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也有不少教师在改革中只重形式,缺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得有些科学课堂轰轰烈烈走过场,只有游戏,没有思考,只有形式,没有深入,特别缺乏的是给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中国科普研究所对我国学生的科学态度调查发现,学生的科学态度有虚高的成分,对于科学学科及一些主题的具体含义认识不够深入。[4]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参与了较多的科学活动,但是结果显示深度不够,并没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更没有围绕具体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缺少思维容量的“虚假探究”,是无法发挥科学教育价值的。

  (五)科学教育资源分散化

  尽管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都比较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以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例,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年均观众在160万人左右,其中18岁以下的观众只有24万人,占全部观众的15%左右。而作为学校团体预约的观众只有13次,约1万人。这与国外中小学生是博物馆的生力军形成鲜明的对照。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资源分散和资源割裂,导致大多数人把科学教育的场所限于学校,限于教室。科学教育环境的封闭,导致科学教育资源被浪费,科学资源的价值很难充分体现。

  (六)科学教育教师非专业化

  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科学教师的素质是决定科学教育品质的关键。目前科学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差,已经成为制约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在全国科学教师“国培计划”的培训班上,“有一部分是兼职教师,有一部分是因为无法胜任语文、数学等课程,而改为教科学课”,一个简单的科学概念,竟然有一半以上的科学教师都理解错误。在昆明教师科学学科培训中,语文老师参加的有1 500人,而科学教师只有96人。[5]在“国培计划”中,科学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0.75%。

  而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是令人担忧。有调查显示,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在科学性质的认识方面问题尤其严重,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6]中学理科教师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良莠不齐,在所测试的科学素养中,教师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科学方法、科学性质这两个维度上较为薄弱,[7]对科学本身的认识不够是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问题。

  二、新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由上,我们提出新科学教育。新科学教育提倡研发卓越课程,使得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形成用以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统领知识的智慧,诱导人的创造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智识教育要通过“知识”为媒介的,让知识拥有温度,就是从知识走向智识,走向智慧。

  (一)让科学知识有温度,奠定学生未来生活基础,满足和保持儿童天生的好奇心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科学知识的复现,而是复活。这不仅因为科学知识总是在不断变化中,还因为纯粹的知识无血无肉,无根无缘,既枯燥无味,又带有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rl,E.)指出:“科学的‘危机’表现为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因此,从文化的意义上看,走出科学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的出路是让科学回归生活世界”[8]。教育中要使科学知识复活,赋予它温度,同样是通过科学知识与人的生活的对话实现。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到处充满科技的世界,没有科学知识,一个人几乎很难生存,也无法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而当科学知识与儿童现实生活相通,与社会生活相通,与人类命运相通时,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引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

  (二)让科学智识有力度,养成学生理性思维习惯,体验探索世界的理智感

  “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并且以最完善的归纳方法来训练心智;也就是说,从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而获知的一些个别事实中得出结论。”[9]无疑,归纳法是科学逻辑思维中的一种方法。正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得科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预测力。基于科学思维为主导的科学智识的力量,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对学生的智能进行开发,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理性的思维习惯也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判断和评估事物的能力。这种智能的训练,也会带给人探索世界的理智感或者智慧的享受。费曼(Feynman,R.)在《科学的价值》中从科学家的角度阐明了这种感受:“科学的另一个价值是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这种享受在一些人可以从阅读、学习、思考中得到,而在另一些人则要从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满足。这种智慧思辨享受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那些喋喋不休地教导我们科学家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先生们”[10]。很多青少年也因少年时的科学探究经历体验的快乐,由科学的兴趣发展为志趣,把科学作为终身的事业。

  (三)让科学智慧有深度,提高学生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教育发展学生对物的创造具有特殊的价值。借助于科学的慧眼,学生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包括自然的美丽和奥秘。而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创造力,是激发学生创造的重要动力。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创造是科学的立身之本。科学的实践活动不仅改造着自然的物质世界,还创造出自然世界不存在的物质,使得今天的世界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莽荒之地。科学的这种创造力,决定了它必将是人们未来解决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复杂问题的首选方法。科学教育对人自身的生命创造也有重要价值,赫胥黎(Huxley,T.H.)在把科学引进教育时,就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仅满足于日常生活的实用需要,还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杜威(Dewey,J.)也认为,“倾向于信仰”“轻信”是人性固有的弱点,要克服人性的这些弱点必须要依靠科学教育。科学是防止这些“自然倾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恶果的工具。

  (四)让科学信念有高度,提高学生对于科学与人类文明、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形成社会责任感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这是因为真正的科学不仅求真,也是崇尚和敬美。正是这种科学的信念,不断规范着科学家的行为,让科学家保持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努力规避着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调整着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使得科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为,如今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精神也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对于科学与人类文明、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理解科学的价值,合理地利用科学,具有现代公民对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人类和平的高度责任感,是科学教育职责。

  (五)让科学教育有长度,提供学生拓展、活化、应用课内所学知识的机会,促成终身发展

  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的发展是终身的。科学教育不能止步于课上45分钟,更不应该止于考试结束之时,应该延伸至课堂后,延伸至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解释更多未教过的自然现象,或解决更多未教过的真实问题。在新科学教育中,特别重视“家校合作共育”的行动,努力开发各类科学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拓展、活化、应用课内所学知识的机会。包括将课内所学拓展为研究课题,或者为学生提供可关注和讨论的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等,使学校的科学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科学教育结合,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一旦学生学习有了自主性,学习便是无限的,终身的发展就有可能。

  三、新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新科学教育提出的实施路径是“读中思、做中学、写中悟”,目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教育中领悟科学的魅力,体验到科学实践的完整性,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在师生的幸福完整教育生活中发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一)“做中学”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做中学”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这里的“做”指的是生活社会实践。中国的“做中学”项目是由韦钰院士积极倡导、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计划,它是在传统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面的翻译是“基于动手的探究学习”,因此这里的“做”,指的是基于动脑、动手的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在动手做学习中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科学概念和认知模型。[11]“做中学”针对我国科学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传授轻学生探究、重实用价值轻科学精神等弊端,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特别在小学、幼儿园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科学教育中的“做中学”是基于科学实践的科学学习,它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为科学最重要的两大价值在于认识自然和创造世界。在这种认识和创造活动中,科学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物质性,科学实践使用的工具、仪器、设备等手段是物质的,科学实践的对象是物质性的自然,科学实践的结果虽有精神的,但最重要的也是物质的。我们把人与物质打交道的过程称之为“做”。当然科学实践的主体是人,这种“做”的活动不仅涉及双手、感官、肌肉、骨骼等的活动,还会涉及大脑,因为人进行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当然今天的科学实践活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科学改变着今天的世界,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基于科学实践的“做中学”,一方面是活动要与师生的生活、社会实践联系,反映科学在真实世界中的活动和经验,另一方面是活动具有科学的探究性。多样性的探究活动包括带着学生走进自然,学会用眼睛科学地观察自然,擦亮孩子的眼睛,发现自然的神奇和变化的奥秘;设计动手实验,释放孩子的好动的天性,学会科学地控制条件获得物体变化的证据,探索物体变化的本质;融合科学和技术,为解决问题进行工程设计和创作,创造自己心中的世界;结合生活开展的主题性综合科学活动,提供学生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的机会,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等。

  (二)“读中悟”是“做中学”的引领

  阅读本身是科学家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探索课题开发的新用途。科学教育中的科学阅读,除了让学生体验科学实践的阅读环节外,还有教育的作用。

  科学阅读不仅是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累积过程,还是科学兴趣、科学信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的养成过程。这是因为科学阅读的材料多种多样,有工具类的教材和教辅,有文学类的科普作品,还有研究类的科研文献,等等。通过引导,不同类型的科学阅读,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趣味性的科学阅读,以引起思考的兴趣为目的,指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童话、自然画册等,在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画面中,了解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理解科学发现的神圣和魅力,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给孩子开启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方法性的科学阅读,以学习科学思考方法为目的,通常是指阅读一些研究文献或科学家传记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前人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方法、实验方法或实践方法;挖掘这些方法背后的思想,比如思考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实验方法,怎么从科学家是从实验获得证据,得出结论,能否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做自己的科学探究。

  创造性的科学阅读,以学习创造知识为目的。指的是不去膜拜教材中的知识,而是在阅读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或是通过对科幻小说或科学推理故事等阅读,展开充分的想象,激发科学创造的勇气,体验思考的力量。天文学家萨根(Sagan,K.)说过,科幻小说作为科学的引入物,常常能让读者爱上科学,并在今后跟科学之间的交往中发现,科学其实比科幻小说还要神奇。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科学阅读,可以激发探究的欲望,拓宽探究的视野,打开探究的思路,坚定探究的意志,使“做中学”深入开展。

  (三)“写中思”是“做中学”的升华

  语言是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写作是将个人思想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此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陈述,也是一种自我对话的历程。通常人们把写作的人称为作家,认为这是人文社会学科工作者的工作,但实际上写作也是科学家的必要工作,科学写作是科学家表达思想和思维的方式,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的手段,也是与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交流的媒介,科学写作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尤尔(Yore,L.)和韩德(Hand,B.)等明确指出,“科学共同体成员运用语言来从事科学及建构科学主张,并以独特的辩论模式沟通探究历程及其科学理解,所以语言是科学和科学素养整合的部分”[12]。正因为写作在科学教育中特别的作用,国外有学者和机构把STEM发展成为包括写作(Writting)和艺术(Art)在内的STREAM。

  新科学教育把科学写作作为学生重要的科学习得能力。科学写作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头脑中的科学知识重新梳理、解释、组织、回顾或反思,并将这种思维过程用特定的符号表达出来。学生写作时必须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才能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传达复杂的科学概念和信息。科学的写作过程是学生高层次心智的历练过程。因为它对学生的要求不只是纯粹把所学的信息、数据拷贝出来,而是要通过分析、推理、讨论、陈述、解释、综合、评估及诠释,提供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的科学理解,或者说是对已有经验知识在某种情境中的独特创造。科学写作是学生交流和表达的重要训练方式。在科学写作过程中,学习者除使用文字外,还可使用非语言形式,如图形、数字、表格、多媒体等形式呈现,将自己所习得的知识、经验或思想通过科学写作,以实现学习结果的有意义转译并予以呈现,从而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四、新科学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新科学教育同样把落脚点放在课程和教学,创新科学课堂教学,研发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使科学教室成为发现美好事物的中心,让科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成为激发学生生命创造的原动力。

  第一,创新科学课堂教学。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科学课堂教学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围绕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的基础上对科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新教育理想课堂“六维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实现“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的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二,探索科技类项目课程。科技类项目课程是多学科融合的科学融合课程,由于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而命名。其中多学科融合是指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历史等进行整合,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方法。科技类项目课程强调从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调查收集信息,构思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实验、测评和优化、展示和分享,以此来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全面的科学素养,一般情况下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领导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第三,建构科学教育资源库。今天的科技无处不在,具有广泛性,也使得科学教育的资源极其丰富。新科学教育要在学校科学教育的体系之外,努力以家校共育为特征建立资源库,使科学学习从封闭的教室中走出,走进社会,走到家庭,构建科学教育合力。与正式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资源相比,这些资源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开放性、分散性、复杂性等特点。使这些资源在科学教育的开展中产生合力,关键是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也能主动地进行深度学习。

  第四,改革科学教育评价。评价对教育不仅是一种标准,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新科学教育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改革评价。研究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能力,建立科学素养的基本标准。考查科学素养,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解和决断通过人类的科学活动影响自然世界的能力。改革纸笔测验的单一方式。基于科学素养的全面性,单一的纸笔考试是难以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实质性地开展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是科学素养考查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EB/OL].http://www.oecd.org/pisa/data.

  [2]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EB/OL].World Economic Forum.2018-03-2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秀菊,陈玲.我国高中生科学态度的实证研究[J].科普研究,2016,(2).

  [5]张春铭.中小学科学课成了“鸡肋”?[N].中国教育报,2015-03-30.

  [6]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04,(11).

  [7]刘喜盈.中学理科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8]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托·亨·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8.

  [10]理查德·费曼.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

  [11]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之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