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舞台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舞台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10月1日,由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首演成功,并将连演八场持续至10月7日。该剧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实况转播的幕后电台故事首次搬上舞台,以此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致敬每一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民。
首演当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直播开国大典》编剧、导演田沁鑫表示,“‘直播开国大典’这六个字打动了我。很难想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平,面对技术瓶颈,设备简陋,还有潜伏特务实施破坏的大环境下,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广播人员队伍,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成立之声’。谨以此剧献给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向新中国成立72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上我们的祝福,向正在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做着不懈努力的中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直播开国大典》由编剧田沁鑫、刘金妮、姜文良,导演田沁鑫,戏剧构作罗兵,顾问史博华、毕连柱,播音指导冉迪,执行导演刘丹,视觉总监王琛,舞美设计李杨,灯光设计王琦联袂打造,张桐、吴樾、陶虹、吴彼、刘威、苏青、韩青、田征、马昂、赵焌妍等优秀演员加盟共同演绎。
据介绍,该剧将装置技术和先进的数字技术融入主旋律题材中,谍战、爱情等商业元素,让戏剧更具哲理性、观赏性与艺术性。早在2019年,田沁鑫就率领编剧团队开始筹备该剧,剧组与党史专家、播音专家反复沟通,选取历史原型人物,希望能从广播的专业角度,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谱写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与国内戏剧舞台上传统的横向“黑匣子”不同,该剧采取纵向狭长型舞台,从视觉上拉长景深并结合多媒体即时摄影技术,利用舞台空间结构上的几何变化和道具的快速变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各位听众!今天,北平宣告解放!”……舞台上,红黑相间的光影中,隐约出现了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此起彼伏的男女广播声中,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距离开国大典不到2个月的时间,吴樾饰演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技术部主任卢海宇接收到“天字号”任务,隶属于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两个阵营的临时团队迅速组建起来,为完成直播开国大典携手奋战。如何在一个月内攻克转播设备简陋、无线电人才的缺失以及无线电技术难关实现实况转播?如何做好保密工作,不让队伍中可能混进来的特务搞破坏?这些都成为了卢海宇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他曾经的老同学,吴彼饰演的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技术科科长赵英杰则成为了卢海宇的首选。
此刻,狭长的舞台中央,赵英杰正带着行李火速从前门大街赶往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视觉总监王琛利用纵向的舞台拉长景深,配合着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用简洁有力的视觉装置映衬出来宏大的历史景象前门大街,虚实之间仿佛一下子将观众带入了1949年8月中旬的北平。
时间在一天天在逼近,无论是来自团队中由陶虹饰演的高大梅欣赏中带有的怀疑,还是老同学卢海宇的不信任,抑或是由刘威所饰演的老夏复杂的态度,都给赵英杰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舞台上,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此时,即时拍摄团队通过镜头拍摄与实时投屏,透过舞台两侧的几块多媒体屏幕,随着打在两位演员身上灯光的变换,夹杂着挑货郎的叫卖声,行人嘈杂的喧闹声,舞台的后区一幅重庆码头的热闹景象映入眼帘,7年前赵英杰舍命相救的画面瞬间重现在卢海宇和观众面前。
通过光影和即时摄影技术的应用,两个时空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虚实之间,让观众也跟着在历史和现实中来回穿梭。这样全新的戏剧舞台呈现形式和写意的表达方式,让现场的观众感到震撼。同时,即时拍摄团队还将手表、人物细微表情等细节画面放大到屏幕上,这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呈现角色心绪起伏,更能让观众获得电影般的观感。
当舞台上最终响起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声音时,台上台下的所有人无不为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而欢呼。
据悉,十一期间,该剧主演将分成三组阵容亮相国家大剧院,10月5日起将由张桐接棒吴樾,他将分别与陶虹、苏青共同演绎这段隐秘的开国大典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