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构建长江文化记忆体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6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武汉11月22日电(记者明海英)首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长江文明馆开幕。

  长江流域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孕育、中外文化融汇交流、近当代中国转折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要以长江文物为要素,提炼长江文化核心精神,传播当代价值,在让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保持鲜明个性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江文化感召力更加突出鲜亮。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过去的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少全流域的协同和整体性的“长江文化”的观照,与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建设目标不够吻合,与长江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保护、整体认知与综合利用要求还不匹配,与人民群众充分感受、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要求还不适应。为此,他建议在厘清长江文化及长江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空间结构、文化内涵、发展动力、价值体系、保护现状、传承路径、弘扬方略等方面的基础上,设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针对长江流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等问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表示,“构建长江文化记忆体系、打造万里绿色生态廊道”迫在眉睫。他建议,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参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制定长江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构建生态走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长江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将长江流域文物和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和城市形象打造,促成长江经济带文化和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加强长江和全球大河流域文化体的交流互鉴,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长江的历史文化价值。

  会议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主办。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