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译心)3月26日,第一届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交叉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及其他院系教师共五十余人参会。研讨会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主办,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富邦两岸金融与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旨在共同探讨学科交叉研究范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探讨经济学科交叉研究范式
会议伊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周颖刚教授做简要开幕致辞。周颖刚对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期待通过举办第一届经济学科交叉研讨会,经济学科同仁和嘉宾们能够激发出新的研究思路,助力厦大经济学科在学科交叉发展上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对大型数据集进行实际分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教授王汉生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子样本的小刀算法,其关键思想是将整个样本视为总体,随后进行有放回的简单随机抽样来获得多个更小的子样本。由于子样本数据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轻松地将它们读入计算机内存并进行处理。王汉生提出,该方法易于在大多数计算机系统上实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表示,不推荐不放回的抽样方法,因为当这些大量的数据在硬盘上进行处理时,会导致巨大的数据处理成本。
由于真实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集难以观测,因此要检验金融市场反馈效应是十分艰难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杨立岩及其团队选择了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的方式,以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此研究调研了3626家中国上市公司,对市场反馈理论进行直接测试,并进行详细的渠道检验,将公司的言与行联系起来,调研结果为市场反馈效应通过学习渠道和融资渠道广泛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该研究结果表明:90%以上的上市公司关注股市,最突出的原因是为了从市场获取信息和外部融资。当公司的股票具有更高的分析师覆盖率、其经理人消息较少、市场交易者更了解情况时,公司更有可能出于学习目的监控其股票价格;当企业在财务上受到更大的限制并且有更高的资本需求时,它们更有可能出于融资目的监控价格。金融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的一个侧面展示,而且确实影响着实体经济。
推动经济学科交叉发展模式
显示偏好分析允许从可观察的选择中推断潜在的偏好,许多研究也表明,选择数据通常是由给定设置的一些效用函数合理化的。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钟松发及其团队做了一项相关实验——狭隘理性,旨在检验选择数据是否可以在不同的设置下合理化。他们的实验设置了四个不同的条件,条件一为两条完整的预算线,条件二为截断的预算线,条件三为完整的预算配置,条件四为截断的预算配置,其中条件三、四与条件一、二两两对应。在该实验中,他们比较了一种条件下两种等概率阿罗证券的组合配置,以及另一种条件下一种无风险资产和一种风险资产的组合配置。实验结果表明:个人的选择在每个条件下都是合理的,但不是一致的;个体在做出分配决策时会采用一些启发式规则,包括1/N规则和需求法则,并且他们还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法则的人,需求程度较高,不满足需求法则的人,需求程度会比较低,这些发现为个体选择的合理性提供了基础;对于临界成本效率指数(CCEI)来说,不同条件间的相关性很小,而对于选择随机和规则来说,相关性是适中的;该研究指出了显示偏好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将启发式规则纳入分析的价值所在。
随后,来自厦大经济学科、厦大管理学院的17名老师分别带来论文报告,议题包含信贷与通货紧缩、气候与股票价格、数智赋能、财政收支责任不匹配与资本跨区域流动、高维数据统计分析与非线性统计学习、行为科学、专业技能多样性、Covid-19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地方财政政策、风能与经济、个人投资者与资产定价、多源和异质数据分析等。
近年来,厦大经济学科积极关注国内外学科交叉发展动态,并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发展的模式,在多方面试图寻找综合性、跨学科发展的契机,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