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社会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04-03
收藏 纠错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技术的进步,日历、钟表、手表、秒表、手机、原子钟、互联网、即时通信、卫星等,逐步普及成管理社会时间的新工具,它们的发展和更替背后是社会时间和人类发展的巨大变迁。晨钟暮鼓所代表的天人合一、各自独立的乡村慢生活,已经被机器轰鸣、随时随地互联互通、相互依赖的都市快节奏生活所替代,现代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走向自己越来越无法预见、也难以掌控的未来。这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发展的时间问题,另一个是社会发展的方向问题。(阅读原文

 

 

  人天然地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活在时间的维度之中。而在这时间性存在之中,至少有两方面的特征是同时存在的。这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人是一种自然生命的时间存在。这显然是指一个人的生命有机体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很有限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当人们试图回想有限的生命时,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会有一种人生苦短的慨叹。与生命体时间大为不同的便是所谓的社会时间,即人因在社会之中生活和存在而有的那样一种时间上的感受。显然,个体的生命时间是深度嵌入在一个社会之中的,因此人更多地生活在社会时间之中。(阅读原文

 

 

  因为有“过去”,人才会有“有朋自远方来”的惊喜,当然也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无奈,以及“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的挂念,甚至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情。但这种“过去”意味着真实的记忆和个人历史,个体的人正是在“过去”的种种喜怒哀乐和人生起落的锻造中成为自足的社会存在的。对社会生活之“过去”维度的不同程度的剥离,也就是对真实而丰富的“生活本身”的剥离,往往意味着欢歌笑语的娱乐氛围之下潜藏着个体危机。因此,讨论时间的社会意义,便需要剥开表面的技术和娱乐因素,而重在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尤其是精神世界。(阅读原文

 

 

  在社会学看来,时间虽然与生俱来,但时间的分配、消费和内容,却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时间,可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式的独处、静思,可以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式的辛劳,也可以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社会化过程。总的来说,社会学意义上的时间具有集体性起源,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表达。时间是社会的,社会也是时间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分配、使用时间,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阅读原文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下,“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将时间区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指出自由时间是创造科学、艺术等的时间,是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间;而自由时间的增加需要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来实现。这种“节约”不仅仅意指工作时长的缩短,更是指向了工作时间质量的全面提升。工作时间质量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强调工作时间评价与优化的全面性。高质量的工作时间至少包含三个要件:适度的工作时长、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和充足的工作时间自主性。(阅读原文

 

 

  弹性工作制在20世纪90年代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被广泛实施,并有配套法律保障。近来,全球学术界一直热烈讨论的“弹性工作制”再次登上热搜榜。弹性工作制是非固定工作时间安排的统称,包括远程办公(telework)、年度工时合同(annualized hours contracts)和压缩工作周(compressed work week)等。“弹性”指的是工作时间安排(flextime)和工作地点(flexplace)的灵活性,是组织面对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的一种应对策略,本质上仍然是工作控制的形式。(阅读原文

 

 

  历史已反复证明,机遇往往与挑战共存。如果我们以一种创新而开放的框架来看待人类寿命延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治理议题,那么其当务之急并不是过分担忧现代社会的养老成本,而是让社会各阶层行动起来,对老年人与老龄化社会从观念上重新进行认识,并以此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联合国曾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这倡导了社会的包容与平等,是所有人给所有人以机会。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则正在此基础上升格强调“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治共享”。(阅读原文

 

 

  2000年被学界看作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年份,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6%。按照国际上人口年龄结构的通用划分标准,2000年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社会。2021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攀升到18.90%,比世纪之初增加了近八个百分点。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本身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速度的人口老龄化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中国正式开启了长寿时代。(阅读原文

 

 

  《2021年世界卫生统计年鉴》指出,2019年全球人口人均预期寿命为73.3岁,较2000年提高了6.5岁。另据《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增至77.3岁,比2000年提高了5.9岁。这些数据都表明,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从社会学视角看,我们的生命时间会被结构性地区分为不同的人生阶段(如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并且社会成员将在各阶段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完成相应的人生任务、享有特定的权利、承担特定的义务。(阅读原文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