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北京冬奥公园踏青游览。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这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冬奥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冬奥会遗产是筹办冬奥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遗产的总和,“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长期收益”。作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不仅给世界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也创造了丰厚的奥运会遗产。随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完美收官,如何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持续释放“后冬奥”经济效益,值得关注。就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第一,坚持长期规划与持续推进相结合。奥运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如何让冬奥会遗产不因冬奥会闭幕而“尘封”,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和持续推进。北京冬奥会将遗产管理规划理念融入筹办全过程,为持续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奠定了基础。基于北京冬奥会遗产的分类,可重点推进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制度、人才等方面的遗产。如拓展“冰丝带”“雪如意”等奥运场馆的多维功能,以富有特色的运营体系和赛事活动传承体育遗产;推进冰雪产业与文旅等多种产业融合,以产业、市场、消费升级传承经济遗产;多层次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相辉映,以全球性、历史性和未来性语境传承文化遗产;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和冰雪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传承社会遗产;打造生态环境精品工程,以低碳、绿色、节约、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传承环境遗产;以奥运工程破局城市更新,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传承城市发展遗产和区域发展遗产。
第二,坚持文化助力和科技赋能相结合。北京冬奥会上,一系列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奥运文化、冰雪文化的文创产品、冬奥音乐、影视作品,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独具特色的文化生产创造水平。5G通信、云转播、虚拟现实、机器人等冬奥科技赋能场馆运营、赛事转播及文化呈现,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创新力量。后奥运时期,应进一步深挖奥运遗产的文化内涵,用全球视野来挖掘和审视冬奥会遗产的普遍价值,运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手法,多元、丰富的创新性呈现遗产文化,讲好冬奥会遗产保护的北京故事;完善冰雪产业链,推动冰雪产业与文旅、会展、科技、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品牌效益,推动冰雪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冬奥文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相结合,塑造一批具有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认同感的原创文旅IP,打造一批具有特色性、体验性、感染性的重大赛事活动或文旅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开放化地释放奥运遗产的文化价值功能;以创意驱动、文化引领、科技赋能创新文旅文创产品开发与传承传播,推动奥运博物馆群建设,以文载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展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全过程,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游泳中心“水冰转换”等惊艳世界,既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随着“后奥运”经济的到来,高效的赛后遗产再利用亦是“绿色办奥”理念的应有之义,需要保护智慧和创新思维。在理念上,将创新探索奥运遗产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统一,基于大众追求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消费需求,助力冬奥会场馆资源的对公开放和创意改造。在模式上,因地制宜进行遗产资源的多功能开发,综合考虑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康复康养、运动训练、赛事筹办、会议会展、文化交流、健康教育等不同需求,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精品项目,建立全时、全域、全民的遗产运营体系。
第四,坚持城市更新和区域协同发展相结合。冬奥会遗产活化利用和城市更新紧密相连。别具特色的首钢大跳台不仅为冬奥会增添色彩,也成为北京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城市更新的典范。借助筹办冬奥会,张家口城市建设和城乡发展迈上新台阶。“后奥运”时代,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奥运会遗产制定有机更新细则,并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与管理;通过设施更新、业态创新、消费革新,实现冬奥遗产与群众生活的活态融合,增强城市活力和生命力,让冬奥会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持续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京北生态冰雪圈建设,通过文化创新交流互鉴、经济发展互惠互助、生态保护共治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第五,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冬奥会遗产活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企合作、社会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提炼冬奥会遗产文化价值内涵、制定冬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远景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制度规范与创新刺激奥运遗产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的出现。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委托托管、PPP等模式开展政企合作,拓展冬奥会遗产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三是鼓励公众参与,面向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优化供给,为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冰雪运动和了解冬奥会文化的机会,保持公众对冬奥会的关注“热度”和情感“黏度”,发挥公众在冬奥会传承活化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体制机制研究”(2021M69297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研究”(20AZD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