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社科好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智能思政构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5-23
收藏 纠错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随时代脉搏,凝练发展内核,重塑自身架构,才能有效应对机遇与挑战,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和意识形态领域深化认同,在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工作中发挥好价值引领功效,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积蓄高质量的人才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培育和弘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互联网泛化时代抵制多元价值观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必要手段,由北京科技大学潘建红教授所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FKS013)的阶段成果,该著作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蕴,以全新的视角和笔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提供了独特的思维视角。

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十章,内容周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精炼,面向思想政治教育践行者和学术研究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时代价值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价值。

  1.思路脉络明晰,结构层次鲜明

  全书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结构紧凑。首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时代价值切入,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析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涵和旨归,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根源和现实根基;进而,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昭明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意愿、践行意志,觉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知不平衡、宣传受阻等问题,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价值;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论、培育机制、培育场景和教育资源开发策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指明路径。

  2.学术功底深厚,融贯古今中西

  本书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研究有深度,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融贯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思想的继承发扬,从建党百年的价值观培育理论发掘和实践探索中汲取力量。视野有广度,协同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网络五种力量,挖掘文化、教育、人力、宣传、实践等多项资源,同频共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智能思政的开展同样需要调动以上力量和资源,且更具优势,智能思政结合先进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虚拟化,情感体验具象化,在情境中引发受教育主体的情感触动和思想内化;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流动和个性推送,跨越“数字鸿沟“;发挥互联网在价值传播和监管中的辐射作用,紧跟热点因势利导,跟踪青少年思想动态,保证正确舆论导向。

  3.内容丰富详尽,实证分析有力

  坚持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展开研究工作,内容完善,材料详尽,论据充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涉及的多项领域和话题灵活引据,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学术积累。调查问卷设置合理,准确反映在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认知,揭示了师生之间对于培育方法的认知差异,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并提出对应措施。通过针对S市大学生和教师的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对“授课生动化、趣味化”“结合历史典故、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有较高接受度,分别占25.9%和29.9%,而教师群体内则占14%和40.4%,折射出两大群体间的认知差异,教师对学生偏好和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透彻。智能思政以平衡教育供给规模化与主体诉求个性化为契合点,通过大数据学情监控辅助教师深层次了解受教育者的路径诉求,畅通教化通路;智能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创新链迭代升级短板,通过重构现实课堂沉浸直观新表达,稳步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质量。

  4.路径有效可行,教育资源汇聚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公众态度析理和对策设计将理论源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认识规律与价值逻辑落到实处,本书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探究视域提出具有操作可行性的建议。理论层面,潘建红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价值主体、以生活世界为落脚点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础,提出继承创新、知行合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等原则。实践层面,型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实现途径、教育方法,汇聚开发多重教育资源,推促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协同联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渐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5.理论适切凝练,推广参考可行

  剖析深刻,理论凝练,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和指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智能思政都重视价值主体的地位,致力知情意行的转化,本书在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给予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思索与照观。

  潘建红教授认为,兼顾理论教育与主体利益是培养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自觉的关键点。人工智能技术强于强大的数据筛选调用和分析处理能力,人力难以企及的算力,自主学习和预测的能力,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思政无疑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更精准的施行。本书为提高主体需求的关切,减少泛灌输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触发了发挥智能思政精准施教、尊重个性、有效互动、深度体验优势的新思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智能思政同心圆

  智能思政同心圆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以智能技术拓展辐射半径的思政同心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心,有效实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追求的融贯汇聚,在价值导向和道德标准领域将个人与集体联结为一个整体,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思政课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将价值认同嬗变为携手同心形成民族复兴合力的催化剂。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同样有两种渠道,一是智能技术助力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这也是本书当中格外关注的。潘建红教授认为,“网络舆情引领重在引导网络思想观点在交汇碰撞中彰显社会主义价值主流”。互联网具有其他传播媒介难以比拟的科技优势,潘教授提出运用价值引导、创新网络活动形式等将互联网吸纳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范围的意见和措施。而融嵌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手段的“智能思政管理员“进一步淡化时空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远超于人类能力和效率的重任,经过模型设计和学习训练后,可以承担信息筛查、舆情管控、智能推送、实时反映、全时段监管等任务,提高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的效率和准确度,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土壤,将互联网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高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屹立价值主流地位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智能技术进入思政课堂应用于辅助教学、学情把控和教育场景开发,在课堂层面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地位,鼎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的主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理论层面的价值导向,只有落地社会生活,达成知情意行多层次培育实效,催动价值主体情感认同和行为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现实意义。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情监控、智能预测、方案定制、场景拓展等环节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

  潘建红教授提出的交往培育和体验培育两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重视主体参与、致力实践养成、寻获情感同化。这两种培育方法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主体实践体验感之上,与以“精准、个性、交互与体验”为核心要义的智能思政有着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智能思政在科技层面将教育对象行为信息化、数据化并进行智能分析、处理、预测,大幅提升学情回馈和预测的精准度和效率,突破思政教师素质精力的局限,使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教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开阔了课堂呈现形式。书中精准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的特殊性:“信念、信仰的形成过程是超越于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情感认同作为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学习者自觉走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依赖于父母、教师、他人的言传身教,而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政教育则具备了模拟特定情境,引导情感体验的效果。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复刻生活场景,还原历史事件,丰富课堂实践场域,拓展交往形式的广度和深度,其沉浸性特质可以向使用者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实践情境中实现知情意行的辩证转换,促进价值观在情感共鸣中内化。

  总之,该著作的学理思维不是一般性地理论堆积和路径迁移套用,而是撇弃定式思维的磕绊,冲破局限思维的藩篱,高瞻远瞩,立意深远,多措并举,与现实国情紧密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汲取发展智慧,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和完善理论成效。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升级,在思想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识是庞大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现代教育系统的整合发力,该著作能够在培育与实施路径层面给予当前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深刻启迪,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新时代国内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空白。

 

  【基金项目: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创新创业教育2.0与新工科融合分享再造模式研究”(2019CCJG01Z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分享融合再造机制研究”(18YJC880120)、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2.0时代青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享机制研究”(QDSKL1701153)】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