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库资讯列表 >文库资讯详情

张晓晶、王庆│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2-06-17
收藏 纠错

导言(节选)

一、缘起:编制历史资产负债表的宏愿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始于2011年。当时,一方面出于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资产负债表方法(Balance Sheet Approach,BSA)兴起并成为一时的风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国民账户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数据的长期空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编制国家与地方资产负债表,充分体现出我们研究的前瞻性。

十年磨一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经十年之功,编制出了2000-2019年时间跨度共计20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该数据目前已经成为分析研判中国国家能力、财富构成与债务风险的权威依据,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不平等数据库(WID)以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等顶级学术期刊论文所引用,并进入了国际知名的CEIC数据库,由此奠定了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今天,我们能够有信心推进历史资产负债表研究,也主要是基于以上的学术积累和学界认可。

其实,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开展后不久,笔者就萌生了编制历史资产负债表(Historical Balance Sheet)的想法。一则,当时的历史GDP相关研究已形成了一定基础,感觉这件事情可以做;二则,直觉告诉笔者,如果将资产、负债等存量数据及其分析范式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或许能够为考察所谓的中西“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提供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三则,资产负债表数据能否发挥其最大优势取决于时间序列的长短。只有使用更长时间跨度的数据,才有助于发现影响中国历史演进的结构性力量,充分认识为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令人遗憾的是,此项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囿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力量的不足,我国目前尚无2000年以前的编制成熟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历史资产负债表更是无从谈起。

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不仅普遍编制了20世纪初期至今相对连续的年度国家资产负债表,而且部分研究已经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荷兰和瑞典等历史数据相对丰富国家的国民财富和资产负债情况推至18世纪甚至更早,并利用这些数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特别是在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出版以后,笔者愈发感受到我国在存量研究方面与国际经济学界之间的“数据鸿沟”。以往通过整理历史典籍得到的只言片语式的零星数据,显然无法满足运用大历史观及理解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历史研究提出的更高要求。有感于斯,笔者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基本成熟以后便萌生了宏愿:编制中国的历史资产负债表!

二、从华娄出发

然而,中国历史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从哪里入手呢?这是一开始就困扰我们的大问题。笔者毕竟不是历史专业出身,“闯入”经济史领域不免有如履薄冰之感。尽管当时历史GDP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相关数据的丰富程度还不足以支撑编制我们想要的资产负债表(哪怕只是资产表)。就在这个时候,李伯重教授的专著《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以下简称“李著”)让笔者眼前一亮: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从华娄地区出发!

无论是数据还是方法,从各个角度来看,李著都是一座“富矿”。首先,得益于作者在江南社会经济史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李著在估算华娄地区历史GDP的过程中搜集、筛选和梳理了海量的历史资料(基本穷尽了当前可用的地方志、农书和近代调查),并对各种资料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因此,本书所需数据中很大一部分是沿着李著的指示“按图索骥”得到的;其次,李著在附录里对于正文中几乎所有的估算方法和技术细节进行了完整、清晰的汇报。这些技术细节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我们在估算社会财富、变“流量”为“存量”时的难度和风险;最后,李著使用国际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为我们开展后续的国际比较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对于笔者来说,李著是当之无愧的“巨人的肩膀”。

当然,我们在李著的基础上,也往前迈了一大步。

其一,补充了新的资料。在李著估计较为充分的领域,比如华娄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学校教育等,我们基本沿用了其所参考的文献;但在其估计相对不足之处,比如华娄的金融市场、货币存量、公共部门中的军事设施、水利设施和祠庙等资产,我们都使用了新的资料和数据。其中包括较多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以及其它大量其他的物价和工资数据。

其二,增加了新的估算。在从流量数据向存量数据转换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超过原有历史GDP估算的新的数据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当数量的新参数,以及对原有参数进行校准。因此,本书在数据估算方面也较大的拓展。

其三,扩大了国际比较的范围。本书的比较不再只针对荷兰地区,而是覆盖了大部分满足资料需求的国家,包括英、法、德、美、瑞典和日本等国。与此同时,在纵向上,我们也考察了对象国较长时期内的财富变化情况。这一做法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1820年代华娄(尽管其自身的数据点有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对位置。

其四,有了新的发现。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地方。我们估算出了第一个中国历史时期较为准确的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情况以及第一个财富收入比。相较于历史GDP,财富作为存量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能力与居民生活水平、财富的结构性分布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等。在后文我们会做更深入的探讨。

就历史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宏伟计划而言,1820年代华娄地区社会财富估算只能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其重大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也是最为直接的,填补了我国历史资产负债表和国民财富估算上的研究空白。1820年代的华娄可以视作一根钉入中国传统社会的“楔子”。我们对其进行的估算可以为后续更多时点、更广地域的历史财富研究提供参考范例,以期在未来能够连珠成串、结丝成网。

第二,19世纪初期的华娄作为中国早期近代经济的代表性地域,研究其财富存量和内部结构,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鸦片战争前传统中国经济的运行模式,并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分析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早期近代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过程,探寻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

六、研究发现

我们用相当长的篇幅对华娄地区各部门、各类型资产进行了细致的估算,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张较为完整的历史时期的社会财富表。基于该表,我们有如下研究发现,主要涉及到财富积累与财富分配(分布)。

关于财富积累。根据我们的估算,1820年代华娄地区的社会财富总量约为4330万两,人均财富约为77.32两,相当于一名农村长工1.84年的工资收入。各资产类型中房屋建筑占比最高,约占总财富的42%左右(其中住宅占总财富的30%以上);其次是土地、存货、家用消费品和金属货币,占比分别为26.48%、8.51%、8.36%和7.16%。可见土地和房屋是传统中国最为重要的两项财富形式。华娄社会的财富收入比约为2.91-3.21,与同时期的美国和瑞典相仿,而远低于同时期(及更早)的英、法、荷等西北欧国家。这一结果意味着长三角的财富积累水平并不高,社会分配也相对公平。

关于财富分配(分布)。一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1820年代华娄居民部门资产约为4076.72万两,占比94.16%;而公共部门约252.76万两,占比5.84%;前者是后者的16倍以上,可见居民部门占据财富分配绝对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华娄地方政府直接掌控的资产额约135.47万两,仅占社会总财富的3.1%。表明当时中国政府是典型的“小政府”或“有限政府”。二是城镇与乡村之间。华娄农村居民共有财富2500余万两,户均资产约330余两,而城镇居民共有财富1500余万两,户均约320两,城乡差距不大。可见当时长三角地区尽管城市化率相比以往有所提升,但城乡之间发展仍较为协调。三是居民部门内部分配,也即狭义上的财富分配。据估算,华娄社会中前10%的富裕家庭共占有居民部门53.55%的财富,户均约为1740两;中间80%的中等家庭占有44.07%的财富,户均约为180两;而后10%的贫困家庭则只占有2.39%的财富,户均约78两。富裕家庭的平均财富约是中等家庭的10倍、贫困家庭的20余倍。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比(同时期欧洲前10%的富裕阶层平均占有私人财富的80%以上),可以发现当时长三角社会的贫富分化情况并不严重。考虑到华娄公共物品供给相对充足,民间社会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其更称得上是前工业化时期“共同富裕”的范本。

通过编制华娄地区的社会财富表以及存量视角,我们对清代中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发现。

一方面,重新认识了长三角社会的早期近代性,捕捉到长三角地区现代繁荣的历史基因。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令世人瞩目。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浦东开发开放,直至今天的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所有这些,自然是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但毋庸置疑,历史基因也在顽强地发挥着作用:事实上在200年前,以华娄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就已经是全国最富庶地区了!2019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三角确定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有鉴于此,我们对华娄地区社会财富的考察,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在寻找长三角现代发展的历史基因。

另一方面,对华娄地区社会财富表的深刻剖析也能发现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走向近代化所面临的重重障碍。比如财富积累总量不足,社会财富集中度偏低(这也不利于积累),以及社会财富流向工商业受限等等,期望藉此对所谓的中西大分流问题作出回应。

专家推荐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名经济史学家):

本书作者对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财富存量和财富分配进行的研究,把江南经济史研究又推进了一步。作为一生从事江南经济史研究的学人,看到在自己钟爱的事业方面,有人做了我所做不到的贡献,我深感欣慰。


托马斯·皮凯蒂(巴黎经济学院教授,《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作者):

中国历史资产负债表计划令人兴奋,充满前景。

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

《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 1820年代长三角地区社会财富研究》

张晓晶 王庆 著

2022年4月出版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领衔编撰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负责估算与发布中国季度宏观杠杆率。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跟踪分析。参与、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主持中财办重大委托课题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出版《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系列(合著)等著作,荣获的奖项包括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和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王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历史国民财富。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