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大国工匠:传统手工业的消亡与重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柳作林 杨秋雨
发布时间:2022-06-21
收藏 纠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手工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创造相伴相生。从最初的良渚玉器,到北宋的活字印刷,再到近现代一大批老字号,传统手工业贯穿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积聚了千百年来中国劳动者的经验与智慧,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之中。传统手工业传承了中华文明创造的“基因密码”,具备顽强生命力的“个性特质”,肩负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传统手工业的“个性特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纺织、冶炼、制瓷等传统手工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是中国手工业者在长期的“造物”中不懈努力的内在结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工匠精神的外在体现。19世纪以来,伴随着机器工业的扩展,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其效率更快、耗资更少、质量更佳的优势给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但手工业凭借在工业体系中的巨大占比,对社会经济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传统手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加之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等突出特点,使得机器工业的扩张之路历经曲折,甚至出现被部分手工业“反击”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手工业延续传承了中华文明创造的“基因密码”,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个性特质”。

  第一,互补性。传统手工业与机器工业之间存在“行业互补”,共同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以往并无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相反,工场手工业、包买主制手工业、小商品生产的城镇独立手工业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在中国工业产值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可以说,在机器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的阶段或区域,传统手工业仍是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工业产品诞生的主要途径。如19世纪50年代,闽广一带的棉纺织手工业虽已实现洋经土纬到洋经洋纬的蜕变,但在内陆大多数地区依然是以传统纺纱技术为主,坚守土纱不放,“见有洋纱织者,则剔出不收”,诸如此例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机器工业是一个阶段,在该阶段完成之前,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独立性。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于始终以分散的个体生产为主体,如家庭手工业。一些经营得当、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家庭手工业者,会扩大经营规模,雇佣其他手工业工者进行生产。以传统棉纺织手工业为例,家庭生产份额占据首位。在抗战前夕,山西全省330余万匹的土布总产量中,有240余万匹来自家庭个体生产,占总量的73%。再如丝绸行业,虽然中国是丝绸贸易大国,但是并未建立起大规模的养蚕育蚕工厂,而是“家家从事”“零细化产出”。1912年,杭州2050户手工丝织者中,家庭个体生产占有2049户。可见,家庭手工业的“独立性”特征十分明显。而究其缘由,主要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始终处于弱小贫瘠的状况,资金不足,使得大规模的生产难以正常持续地进行,而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成本较低,存活率也较高。

  第三,副业性。中国传统手工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屡受打击而不致灭绝,甚至更为广泛地扩散,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手工业始终未能脱离副业生产的状态,同农业生产紧密联为一体。传统农业并不能单独养活乡村中的人口,但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必定较好。一方面,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农村副业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是农民谋求生存的天然出路,仅有小块耕地而不足以维持生计的小农,在贫困化的沉沦中都紧紧抓住手工业这一生存手段,广泛兼营各类手工副业,如棉纺、编织等,以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从事传统家庭手工业既可以吸纳农闲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对于增加农村财富、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改善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等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文化性。中国传统手工业作为千百年来中国劳动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其发展与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从青海出土的汉代漆器,其材料多为木胎,考古学家据此推断出西羌人崇拜木神的民族文化习俗,这是对手工业承载着民族文化这一观点的最佳佐证。

机器工业与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共同存续

  在机器工业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挤压传统手工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手工业因其顽强的“个性特质”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肩负起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这就为手工业的延续和创新成长提供了有机土壤。

  其一,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有极大的发展范围和生存空间。在中国,传统手工业与机器工业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故而传统手工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必然灭亡的判断无法立足。事实上,虽然传统手工业在生产效率、生产耗资、产品质量等方面难以同机器工业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完全丧失了生存的余地。尤其是在广袤农村,那些机器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的区域,传统手工业对于促进家庭经济收入增长、生活条件改善等仍具有重要作用。即便在高度机械化的制造工业里,手工业仍有一席之地,在普通的轻工业中则占更大的部分。传统手工业在乡土工业中可保留在家庭里,而需要机器的部分则集中在小型工厂里,通过这样的形式,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致力于社会发展。

  其二,机器工业无法完全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5.1亿人,占总人口的36.11%。而中国机器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也尚不完备,如果仅靠机器工业来解决中国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难免力有不逮。传统手工业因其独特的个性特质,在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在解决农村农闲时劳动力就业问题等方面有着机器工业难以代替的优势。因此,发展中国传统手工业,也是对机器工业吸纳劳动力不足的补充。

  其三,机器工业提高生产效率,而传统手工业满足社会需求。对于中国而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在生产效率与大众需求之间,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不同区域,应选择与人民大众需求相一致的工业类型。就都市地区而言,大规模的机器工业制造明显比手工业生产更适合人们的需求,而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区域,分散化的手工业生产更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只有“因地制宜”地布局产业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稳固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

  其四,传统手工业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传承了几千年民族文化产业的“基因密码”,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民族产业走向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为传统手工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为富有高度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同时,中国现已是一个走在世界前列的制造强国,在应对升级转型、自主创新的时代要求时,手工业中所凸显的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中国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竞争,展现出显著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潜力的非凡意义。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既是一个自然的“生长过程”,又是一个自觉的“成长过程”。现如今,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工业的进程中,无论是现代化的机器工业,还是传统手工业,都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的途径。为此,应激发传统手工业的当代活力,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和创造性因素,弘扬其中蕴含的大国工匠精神,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创新,以实现从大踏步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飞跃,推动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手工业的演变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研究”(17BJL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三峡大学分中心;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