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关系列表 >国际关系详情

陶坚:复杂外部环境下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6-23
收藏 纠错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这是高校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客观外部条件,应予以正视、积极应变。

     第一,感知全球局势变化,响应对外斗争要求。中美关系现状及其走向是影响我国外部环境的关键变量。美国对华全面竞争和战略博弈,特别是“全政府”“全领域”的竞争、威慑策略,经贸和科技制裁、围堵和“脱钩”的高压手段,不仅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对高等教育包括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也带来了前所未见、多方面和长远的影响。

     作为高校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组织者,我们应深化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变局给国际关系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明确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培养的新形势、新目标,才能规划好未来工作的新任务、新标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办法。

     第二,提升国际风险意识,打破国际化办学的惯性思维。增强国际风险意识,要求我们密切关注中美关系的每一步进展、每一个变化,重视美国及其盟国对我国的“脱钩”、围堵,给高校国际合作交流造成的一系列干扰和冲击,对我国科学家、教学和科研人员和留学生的限制或打压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切实增强风险和防范意识。

     打破惯性思维,要求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挑战,不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超然态度,更不能抱着良好的主观愿望去想当然。在国家间关系比较友好、外部条件相对宽松情况下形成的正常办学理念和做法,比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人员走出去请进来的传统渠道、国外实地实习调研方式等等,现在已经不断出现问题。过去可行,不等于现在依然可行;现在可行,不等于未来依然可行。只有增强风险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我们才能够在更大的不确定外部条件下,提高抗干扰力,提升完成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增强责任担当,提高教师队伍的适应力。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全球大变局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美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广大的国际关系专业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这是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问题的前提,也是国际关系专业教师岗位职责的应有之义。教师队伍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指示,以及在坚定斗争意志、把准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方法等6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于当下高校国际关系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为维护和塑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家对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标准在提高,对人才的全球胜任力、斗争精神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要让学生增强行动力,我们的教材体系需要更新充实,培养方案需要修订升级;要让学生能够去“平视世界”,让学生具备斗争精神和斗争能力,老师更应该补强自身在这方面的短板。总之,提升新形势下国际关系专业教师队伍适应力的任务,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要坚定自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相信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培养国际关系人才的可行路径。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本文来自“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与中国国际问题‘三大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学者会议发言,不代表本网观点。中国社会科学网实习编辑王煜岚整理)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