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关系列表 >国际关系详情

【二十大·二十题之“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治理失灵难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6-24
收藏 纠错

 

  在以视频方式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针对全球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挑战问题单越来越长的现象,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从“六个坚持”的角度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失灵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与行动路线图,为在当前国际安全局势极度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的疑难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全球安全治理失灵的根源

 

  尽管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才刚刚揭开帷幕,但在贯穿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诸多领域,各类矛盾与挑战层出不穷。从表面上看,“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属于带有“黑天鹅”性质的突发事件。然而,无论是公共卫生危机的快速蔓延还是地缘安全冲突的不断激化,都深刻地反映出全球安全治理处于严重的失灵状态,而既有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则是当前安全领域危机重重的主要根源。

  既有全球安全治理的主体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以联合国体系为基本架构,以覆盖不同问题领域的多边条约为主要机制的一整套治理体系。通过积极的治理实践,《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主权平等”“国际合作”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核心规范逐渐深入人心,获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最广泛拥护。然而与此同时,与联合国宪章规范存在一定程度的概念重叠,但在实践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动机的另一套治理逻辑,又在不断地僭越联合国权威并侵蚀宪章规范。由于这一套治理逻辑也宣称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因此被冠以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头衔,但其本质仍是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所构建的“霸权秩序”。

  霸权秩序是权力政治构造下的等级制。因此,权力追求与规范制约之间的协调与冲突构成了既有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支撑霸权秩序的核心要素首先来自于霸权国的实力,其次则取决于如何运用实力的意愿。在霸权权力相对稳固的时期,权力追求容纳规范制约,二者共同在多边主义的形式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安全公共产品,塑造了西方眼中所谓“美利坚治下的和平”。然而,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特别是美国国内政治转向撤销对原有一系列规范制约的支持,维持权力地位的诉求成为了霸权国的主导行为逻辑,这必然导致美国在现有安全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发生改变——即从秩序的提供者蜕变为怀疑者甚至破坏者。因为在霸权国看来,不论是坚持多边主义还是尊重国家主权,这些有利于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核心规范并不天然具有权威性。只有坚持上述原则有利于巩固自身权势时,霸权国才有遵守规范制约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是否遵守规范不过是霸权护持进程中的工具性考量。

  在过去的几年中,从阻碍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到拉升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一系列操作很明显地偏离了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既有规范的限制。事实上,霸权国总是具有将“国际秩序”窄化为自身主导下的等级体系,将全球安全治理扭曲为维护自身的“绝对安全”的倾向。以霸权权力为支撑的“国际秩序”在本质上是与联合国宪章规范相抵触的。霸权国不仅不是一个稳定的安全提供者,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成为体系中最严重的安全问题制造者。

 

“全球安全倡议”消解“安全迷思”

 

  安全是人最基础的需求,也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目标。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关心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显然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强化,国际交往的密度和粘性均显著上升。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人类社会获得了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巨大收益和显著进步。在这一时空背景下,继续以封闭和割裂的方式认识“安全”显然已无法回应现实世界的快速发展。

  在传统的权力政治进程中,获取安全的主要手段依靠于自助。需要注意的是,自助逻辑的隐含前提是安全只能由主权国家“自我获取、自我照料”。而如果将这一前提推导到极致,则一国的安全必将以他国的不安全为代价。因此,强化军事存在、构建安全同盟等方式被长期认为是实施“安全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孤立、对抗和不可持续的安全迷思至今仍在为数不少的西方国家内部大行其道。更有甚者,为了争夺或巩固“霸权地位”,某些国家有意阻碍国际对话与合作、挑拨地区矛盾、制造紧张局势,以“安全”之名行威胁安全之实。历史经验表明,安全的真谛在于维护和平安宁。冲突和对抗一旦爆发,其走向就绝非始作俑者们可以一厢情愿地加以控制,好战之徒更容易被战争所反噬。

  “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是在理念层面消解权力政治所导致的“安全迷思”的重大突破。正如“倡议”所强调的那样,安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对某一领域安全的破坏都会对总体安全造成损害。一个地区的安全冲突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会仅局限在特定的地区范畴,也不会只波及军事领域。安全形势的恶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粮食安全、能源价格等一系列影响范围更大的次生问题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大量的学理分析和经验事实已经证明,“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变局中的重要特征,追求“绝对安全”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将“绝对安全”设置为国家战略目标反而将彻底破坏安全平衡。如果不能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如果不坚决反对以邻为壑、“拉帮结派”的有害安全认知,那么世界政治的悲剧就将反复上演,人类社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将得而复失。

 

以中国实践促全球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是在总结中国外交实践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为寻找破解全球安全赤字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全球安全倡议”明确提出了各国实现共同安全的行动路线图,即在新安全观的理念引领下,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中国既是这一方案的倡导者,又是积极的践行者。

  以实践行动推进观念改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实践哲学。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不渝地致力于维护国际规范、重塑安全认知。中国不仅积极倡导,并且在行动中贯彻落实尊重国家主权、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以政治对话解决国际争端等重要主张,由中方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成为了国际法基本原则。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上海峰会上提出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议探索符合亚洲特点和各国共同利益的安全和发展道路,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中国在尊重和维护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方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无论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还是在正面因应大国竞争的巨大挑战时,中国都以大量稳定的国家实践向世界展示善意,并用事实证明维护“安全”不必也不应采取脱钩打压或遏制对抗的极端方式。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在于呼吁各国在全球经济广泛联接、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渐凸显的时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重新认识安全的本质属性和实现路径,实现对陈旧观念和危险路径的扬弃超越。“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的安全共同体,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也顺应了当代安全问题性质的变迁。中国正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以自身实践促进全球安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治理失灵,正其时也。

 

  (黄海涛,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莉,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声明:本网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领域学术理论研讨,为专家学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