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五季第十四讲,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共同承办。邀请到著名电影摄影师、摄影指导赵晓时,就“摄影师、摄影师的素养与电影的影像”一题展开精彩演讲。周星教授、傅谨教授致辞,张燕教授主持讲座。本次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B站账号、 “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快手账号同步直播。
在开幕式环节,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代表戏剧影视学教指委周星教授首先发表致辞。周星教授首先谈到在《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五季,特别策划了关于邀请戏剧影视创作界顶尖人才云端开讲,此前已有音乐、剧作、美术、录音等方面的专家依次登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策划这个系列的原因在于:高校老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精深艺术的经典解读与理论教学比较强,但在动手能力上相对不那么突出。这方面,业内创作的顶尖人才会有更多的经验分享与独到的见解。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意在培养学生不完全以市场化来适应时代的创作,但需要以尊重市场、适应大众美好需求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影视剧的艺术审美学习与创作实践。只有从高原向高峰进军,在审美艺术的深耕和追求上不怕小众,才能在艺术审美的高点上来促使中国的影视发展的更好。其次,周星教授特别欢迎了著名摄影师赵晓时老师拨冗支持,并感谢了山东师范大学为本次讲座的付出,预祝山东师范大学在新院长傅谨院长的带领下更广阔发展,进入建设更好的戏剧影视类和传播类专业的新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傅谨教授随后发表致辞。傅谨院长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七届(2014-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获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江苏省多个重要奖项,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和一般项目。多次担任文化部和国家艺术基金各类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美、英、法、德、日等国重要大学和学术机构访问研究。历年来出版个人专著12部,论文集1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傅谨院长谈到山东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很荣幸和教指委主办《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第五季第十四讲,成为承办方之一,并邀请到著名摄影师赵晓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精彩的讲座。目前,山东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有戏剧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广播电视、新闻和传媒三个专业学位的硕士授权点,覆盖影视戏剧和传媒两大领域。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点,学院内的传媒学者和倪萍教授等领军人物都有非常高的学术知名度,研究领域在学届具有重大影响力,针对未来的发展,期盼教指委所有前辈同行一如既往支持关注,也希望能够多多参与主办类似的学术活动,为戏剧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著名摄影师赵晓时,是中国电影金鸡奖第6届、第33届最佳摄影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绝响》《鬼子来了》《梅兰芳》《麦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私人订制》《夺冠》《峰爆》等,同时也是中国广告制作业的第一代制作人。随后,赵晓时老师以《摄影师、摄影师的素养与电影的影像》为题,精彩开讲。他谈到,摄影其实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获取影像方面,相比于行业初期的门槛大大降低,但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之间仍然不能等同。首先,摄影师需要满足一定的专业诉求和具备基本的素养要求。能通过良好的技术去获得完善的影像,摄影艺术是拍摄技术和创作技术的结合,从而使得影像不是散漫的,而是具有美感的。其次,作为摄影师,需要有发现的眼光,能去敏感地感受到和捕捉生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发现的眼光从一开始就界定了一个摄影师在整个摄影艺术生涯中最初的审美标准。作为摄影师,需时刻把握对技术的掌握和审美的发现。如果说平面摄影是从丰富的生活中去摘取最精华、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的话,那么电影则是一个逆向把生活中有价值的部分重新架构还原成生活本身模样的工程。例如他谈到在拍摄《梅兰芳》期间,为了使自己进入历史的场景和历史人文的状态,有半年时间把自己身边所有跟那个年代无关的东西,全部排除在生活环境之外,赵老师说到:“我必须要给自己建立一种那个年代的场景。我觉得这样才能去接近那个年代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它的气味,所有的光线,成为我们本身。这是电影的一种最大的魅力。”摄影师作为电影影像的执行者,每一次面对一个新的创作任务,面对一个新的题材,都需要充分把自己调动起来,才能完成真情实感的创作。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列举了《建党伟业》《夺冠》《鬼子来了》等作品的创作经历,与同学们无私分享。
针对摄影师的素养方面,赵老师谈到:首先,摄影师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别人对生命的领悟来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因为个人经历相对都是有限的,而这个世界人类所有文明财富和文化的营养是丰富的。作为一个创作者,摄影师需要去丰满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当你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灵感和支撑。其次,摄影师必须是热爱生活的一个人,真听、真看、真感觉。因为在构想一种视觉、一种光线、一种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借鉴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生活中的观察,。
最后,针对疫情下网络电影的迅猛发展,赵老师谈到电影从16格到24格、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其实它一直在进化,一直在进步。网络影像和大电影是新时代一种新的影像观,所以未来的新技术和新的观看方式,需要引起我们学习电影、热爱电影的人去高度关注。
讲座结束后,赵晓时老师对网友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在张燕教授的精彩总结后,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