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库资讯列表 >文库资讯详情

新书入库|北宗神秀禅法思想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2-08-19
收藏 纠错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研究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研究》


本书将北宗神秀的禅法思想放到佛教理论系统中去研究,涉及神秀的修持理论,参照佛教其他派别的思想,以了解禅法的理论背景。在分析神秀禅法思想的理路时,究于详细的概念分析,以厘清神秀禅法思想中“自心缘起”“渐悟修持”“净心成佛”三者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神秀的活动及历史分析。本章介绍了神秀生活的时代背景,此时正是武则天当政时期,佛教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对于神秀的出生时间,通过文献比对的方法,确定神秀出生于606年。在神秀的相关文献上,列出了敦煌文献、相关史传、碑刻资料等。神秀的生平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东山求学、进京传法和兴盛北宗。在北宗初期的发展上,我们讨论了神秀和法如的关系,认为法如对于从弘忍到神秀的发展起到了衔接作用。此外,又分析了神秀进京传法的动机分析,认为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及神秀的性格密切相关。

第二章,神秀禅法思想渊源。从佛教经典来看,神秀吸收了刘宋译《楞伽经》的如来藏、顿悟、渐修等思想。如神秀提出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的思想,即来源于《楞伽经》中所谈到的“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从楞伽师的传承来看,根据净觉的《楞伽师资记》记载,自求那跋陀罗到僧璨传承以来,楞伽师们在禅修的重点上都突出了心性的重要性,将“安心”放到了禅修的第一位,其根本目的是要“了心源清净”。楞伽师们所强调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理平等”“理事相融”等思想为禅法修持提供了根据和途径。神秀的《五方便》通过藉教悟宗的方法更是把楞伽师们历来强调的重点融入自己的禅法当中,奠定了北宗禅法思想的基石。道信、弘忍所代表的“东山法门”和神秀的禅法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道信的“求心”、弘忍的“守一”与神秀的“观心”都是如来藏清净心的思想,在观法上都有“观空”,此禅观和“一行三昧”密不可分。道信的渐修思想体现在“一行三昧”上,这种念佛法门需要精勤不懈,次第渐修,对神秀的渐修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第三章,神秀禅法思想之自心缘起论。“自心”含义类似于“阿赖耶识”,“自心缘起”本质上属于业感缘起。神秀认为自心是包含净、染二心的混合状态,当自心起用时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此时的净心佛性尚未出缠,并未显现,显现的则是由染心所起的现象界。

第四章,神秀禅法思想之渐悟修持论。神秀认为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能够让众生返本,与本觉相契合,从而得以解脱。神秀的“渐悟修持”思想吸收了《大乘起信论》的逐地增悟的觉性思想,从本觉到不觉,再到始觉断除无明,最后至究竟觉。本觉、始觉是相互依存的概念,都是从“自心缘起”论而来,本觉—不觉—始觉—本觉,这就是由迷返本的修持路线。

第五章,神秀禅法思想之净心成佛论。“净心成佛”即神秀所说的 “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到了此位方能彻见心性。净心类似于慧解脱罗汉,神秀解说净心从因与果、涅槃与菩提、法身佛与报身佛,说明了净心成佛论的理论框架。我们概括为两点:第一,涅槃、菩提、究竟觉说明果位净心(返本)本体之义,把空性、智慧、果德、觉性集于净心之中,是成佛(返本)的结果。第二,从本觉义、发生义(众善之源)、本有义(众生皆有佛性),说明因位净心的种子义。不过因位净心由于染心的缘故不能显现,只有去掉染心才能成就佛果。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此位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逐渐断除。

第六章,神秀与慧能的禅法思想比较。从人性与佛性的关系来看,神秀的禅法思想是人性逐渐接近佛性的过程,而慧能认为人性当下就是佛性。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慧能所强调的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众生自性觉、迷的两种状态,自性觉人性就是佛性,自性迷人性就是众生。慧能与神秀在“心性本净”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在具体实践上,神秀的禅法没有慧能的简洁。对于利根之人,慧能实则省去了渐修的过程,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样对于利根之人,按照神秀的观点来说,也能“一念净心,顿超佛地”,禅法的不同在于人们根器上的差异。

第七章,神秀禅法思想对普寂的影响。在神秀之后,普寂担当起传播北宗禅法思想的重任。普寂继承了神秀的禅法思想,并强调了戒律的持守。在北宗的传播上,普寂扩大了北宗的影响,不过引起了神会的攻击,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到普寂时期,神秀北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即使到了唐宣宗(在位时间为847—859年)时期,在普寂再传弟子日照那里,北宗的影响还依然活跃。

第八章,神秀禅法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沟通。康德提出了二元论问题,现象界如何通达本体界?神秀通过“渐悟修持”,以佛教哲学特有的理论解决了二元论问题,这一修持过程把人性和佛性完满地贯通了起来,以佛教中的“知性直观”——“觉性”解决了本体界与现象界如何沟通的问题。胡塞尔认为通过“本质还原”能使一般在个别中显现,实际上是把一般与个别沟通起来。因此,神秀禅法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处在横向结构上,具有可比性。现象学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即一般如何在个别中显现,这与神秀如何将人性贯通到佛性,有着相同的理路。

第九章,关于神秀禅法思想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神秀禅法中的“定”与小乘的“定”有何区别?神秀认为小乘的定是邪定,其原因在于二乘但见空、无常、苦、无我,所以有定而无慧。神秀认为菩萨所修的“定”是正定,无论入定还是出定都能达到“性相不二”的境界。邪定与正定的区别,究其根本原因是小乘与大乘在心识上的差别,这就是有无“佛性”的问题,决定着成佛与否。小乘只能断六识的烦恼所以证成罗汉,小乘认为声闻不能成佛。而大乘有“佛性”,能够破除无明,所以就能证成佛果。什么是佛性?在神秀的禅法思想中,就是本觉、究竟觉。

第二个问题是神秀的“成佛”与竺道生的“成佛”有何区别?竺道生是渐修到最后,一下顿悟,成就果位,是事后的,由十住最后的金刚道心而悟,从果位上来说是究竟佛位。神秀所指的悟道就是成佛,先见道而后再修道,所以神秀的“悟道”是属于事前的,然后才“悟后起修”,逐渐断尽无始以来的习气。

第十章,神秀禅法思想的历史评价。我们从三个角度对神秀的禅法思想作出历史评价。从“宗教市场”角度来说,北宗兴盛的原因在于神秀向大众提供了合适的宗教产品,吸引了大众。神秀对这些修持方法的解释,最后都归结到“净心成佛”上,通过“见道返本”的过程,拉近了人性与佛性的距离。从逻辑理路角度来说,朱熹从“人心”—“觉知”—“道心”的修养理路与神秀从“自心”—“渐悟”—“净心”的修持理路并无不同,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离染显净”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极为相似,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思想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达到“法性土”时,为觉性之究竟。所谓“唯心净土”“心土不二”,正是这一修持的最高体现,此谓“了心方生”。神秀的“唯心净土”思想促使了禅宗与净土宗的相互融合。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研究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研究》

白冰 著

ISBN:9787520397285

2022年5月

内容简介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在禅宗史上,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渐悟修持”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


作者简介

白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宗教学博士。主要从事佛教历史与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复旦大学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科研工作。出版专著一部《拈花微笑——禅宗及其祖庭》,在《宗教学研究》《宗教研究》《江淮论坛》《中国俗文化研究》《禅与人类文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获得陕西省委统战部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