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艺术列表 >文化艺术详情

“中国红楼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小组汇报集锦

作者:红楼梦学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30
收藏 纠错

  第一组汇报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奎 

  第一组共有十五位老师发表论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红学学术史的反思研究。邢台学院教授乔福锦《“红学”与“〈红楼梦〉研究”的学科整合》指出,在周汝昌先生提出“内学”与“外学”之后,学界产生了较多的争论。乔福锦教授认为,从学科重建角度看,两者的整合十分必要。只有以本土红学为主体,同时汲取外来学术营养,学科建设方能顺利展开,新世纪的红学研究,才能够继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广波的《对“百年新红学”评价的评价》,从关于“新红学”基本义涵、“新红学”在百年红学史上的地位、“新红学”产生的学术文化背景以及“新红学”前景四个方面,对“新红学”进行了新的思考评价。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士礼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形成》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照下,《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与科学的评价,其文学经典地位得以确立。《红楼梦》经典地位的确立则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此后红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思聪的《红学史观的迭代演进——以建国初期〈红楼梦〉研究大讨论的史学书写为例》认为,建国初期的《红楼梦》研究大讨论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红学发展的进程,也对红学史的书写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发言总体说明了这一阶段的红学史观演进趋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印证,也是对新中国文艺观丰富性的折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奎和学生王相元写的《〈红楼梦〉四十年学术研究史探析——基于《红楼梦学刊》的数理统计》,以CNKI数据库《红楼梦学刊》所发表的论文作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梳理了四十年来《红楼梦》学术史的发展情况。航天工程大学讲师李健韬在《胡适创立“新红学”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表示,胡适是“新红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红楼梦》评价极高,为红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胡适对《红楼梦》开始持严厉贬斥的态度,表示《红楼梦》毫无价值。李健韬则根据这一转变,讨论了胡适对《红楼梦》评价前后差异的问题。海南三亚大学文学院教授赖振寅的《胡文彬先生程高本研究成果举要》认为,在当代红坛,胡文彬先生是对程高本后四十回研究最深入、最透彻的红学家,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胡文彬先生红学研究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首次把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著作权原原本本地还给了曹雪芹。 

  第二方面是版本新探。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军华的《蒙古王府本与甲戌本版本关系考述》,通过比勘蒙府本与其他脂本之间的文字以及批语情况,结合《红楼梦》批语传抄规律,认为蒙府本底本形成时间较早,应在乾隆丙子之前。并以此对蒙府本底本作出推测,认为蒙府本底本应该是甲戌本批语不断累加过程中一个较早的传抄本,这个传抄本大致形成于“甲戌抄阅再评”至“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之间,也即是乾隆十九年(1754)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之间的一次整理本,极有可能即为尚未面世的三评本。《红楼梦版本研究辑刊》编辑部主编兰良永的《杨藏本源流考——以脂本部分为考察中心》对杨藏本中脂本部分的版本源流进行了探考。通过对己列、己杨和己列杨等共同异文的考察,推断程高曾以某己卯系列本和列杨底本互校,互校时也有不少自改,列杨底本遂有旁改文字,此旁改文字又被梦程底本部分采纳,故列杨底本的下游本列藏本、杨藏本、卞藏本和梦程底本的下游本梦序本,皆受程高间接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朱萍的《程本〈红楼梦〉的仪注文笔》,该文以庚辰本为主的现存脂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藏程甲本,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藏程乙本为参照,对程本的《红楼梦》仪注文笔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第三个方面是《红楼梦》的考证。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詹颂的《佟佳氏仿红诗补考》,在周汝昌先生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了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了佟佳氏《谒茔》诗作另有模仿的文本,并提出“曹公及其《红楼梦》与清代早期八旗世家女作者及其作品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安徽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裘新江的《清末民初红学家吴克岐家世生平新考》,结合盱眙吴氏家谱来揭开吴克岐家世之谜,考索其籍贯、字号、生卒年、家学渊源、著述等,归纳其一生的生活轨迹。他认为,吴克岐出生吴氏望族,特殊的时代虽然让他丧失了功名仕途,但传统家风家学的浸染作用,仍然让他在红学、词学、谜学等领域颇有造诣。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会长闵虹在《“贾督”非贾复“又名”辨析》中指出,贾复是《红楼梦》中唯一兼具“真、假”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书中虚拟贾家的先祖,又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东汉中兴名将。历史上的贾复,是否“又名贾督”,未见诸于记载。“贾督”之谓,惟见于《后汉书》“贾复传”。通过对史籍的考索,她认为,“贾督”应是刘秀在特定语境中,对其军府门下督“贾复”的称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张志在《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的关合》中认为,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名与字是关合的,符合古人“名字相协”的取名规则。这关合、相协处似来自于较为生僻的“沾藉”一词,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和陈维崧的《贺新郎》等典籍中。因“沾”同“霑”,“藉”通“籍”;而且在古籍中,阮籍又被写作或刻写成“阮藉”,存在着“阮籍”与“阮藉”互用的现象,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也就有了自然的内在联系,“梦阮”之“阮”即是指阮籍,由“沾藉”关合而来。“梦阮”之字极有可能是曹雪芹因崇尚阮籍其人而后来自改的字号。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郑雅宁在《论〈红楼梦〉衍生小说〈红楼梦补〉的学术价值与文学价值》中认为,《红楼梦补》以对原著的解读为基础,不仅续写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而且在行文中夹杂着对原著人物性格剖析,对《红楼梦》研究有参照意义;同时,这部作品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叙事技巧方面也颇有特色。探讨《红楼梦补》的二重价值,应该从《红楼梦》衍生小说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入手。 

  通过第一组的发表论文可以看到胡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新红学依然是学术研究绕不过的热点,更能说明这些话题的学术价值高影响大。围绕着《红楼梦》版本、续作、研究者深度挖掘的学术空间还有,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不能拘泥于前辈学者的已有成果。《红楼梦》学术研究的空间还有很大,对学术史的深层次反思、对既有文献的重新观照、新方法的介入,对《红楼梦》乃至其他古代小说的研究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组汇报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楚炎 

  第二组分为两场,第一场共有七位老师发言。第一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李鹏飞。《〈红楼梦〉中的孤独感》一文通过对宝玉、黛玉、贾母等人孤独感和孤独境遇的深刻分析,探讨了曹雪芹对人类根本性的孤独处境的体察,以及曹雪芹是如何运用小说的形式对各种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人人殊异的孤独处境与孤独体验加以生动地呈现的。第二位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小龙。在《林黛玉引义山诗考论》中,他指出,黛玉所引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原诗应为“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一种为与情境吻合而作的“随文立训”式的改动,也应在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交往的具体情境中,来领会黛玉词语的用意。同时,林黛玉的改字随着《红楼梦》的经典化,对后世的诗歌写作产生了影响。第三篇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石中琪与廊坊师范学院讲师张歆的《“地方”与“记忆”——〈红楼梦〉的运河书写》。《红楼梦》中或明或隐的运河书写是作者重塑家族织造记忆的途径。并且构建起了纵观南京、镇江、苏州、扬州、北京等地的文学地理空间,经由《红楼梦》的地理空间建构与织造记忆的承衍,一个较为完整的“运河”感知路径得以重塑。第四篇是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伏涛的《〈红楼梦〉中文士治生的儒、道分野及其文化思索》。贾雨村、甄士隐分别是文士中儒家“积极”治生与道家消极治生的代表,通过塾师、清客、幕僚等,作家写出了文士治生的不易与手段的多样以及治生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复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文士人生走向的焦虑。随后是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薛海燕的《〈红楼梦〉的“易地则同”与平行宇宙观刍议》。《红楼梦》中“易地则同”的说法及其艺术呈现方式,不仅在于其道德观的不正不邪,更在于其偏重强调近似的性格发展逻辑,淡化时空差异,从而抽离了对于历史传承关系的客观认知,编织了近似于“平行宇宙”的一个艺术世界。来自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胡联浩,他提交的论文是《〈红楼梦〉的精确化与模糊化误区》。《红楼梦》中的模糊叙述产生了一种朦胧的艺术美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也使得情节看上去貌似疑窦重重,其实拨开迷雾,仍是脉络清晰。由于这种模糊叙述,对于《红楼梦》的精确化解读会存在误区,而解读的模糊也有可能进入另一种误区。第七篇是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向彪的《〈红楼梦〉与西洋器物文明》。通过梳理《红楼梦》中阑入的西洋器物及其类别,可以看出其描写的动机在于反映清初社会生活之状貌、衬托贾府之富贵等,这些西洋器物描写反映了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折射出作者开放的文化心态。 

  第二场也有七位老师。第一位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道庆他在红楼梦对女娲补天神话的创造性改写中指出,《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引入的“女娲补天”神话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小说结构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所蕴含的隐喻、象征、哲理和审美意义上。《红楼梦》对女娲神话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写,特别是小说对“弃石”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描写,并强化了怨弃的情绪。第二位是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她提交的论文是“情”与“有情”——〈红楼梦〉十六字偈语中“情”之辨析与启示》。十六字偈语来自佛经,曹雪芹借用其的“空”、“色”概念,又将“情”字加入,并完成了由空到情,由情到色,又从色到空的过程。同时,“意淫”即是人在超越功利心状态下的“有情”。对于“情”的辨析与认识,是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也是阐明曹雪芹“大旨传情”思想的钥匙。随后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周小云、暨南大学研究员甄道元的《哲学视野下的〈红楼梦〉一瞥——矛盾论视角》。《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存在的诸多“毛刺儿”可以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曹雪芹五次增删的新构思;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增删中旧稿的遗痕并且总与后四十回相合。因此,后四十回在性质上是五次增删的底稿,而非续作。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楚炎在《〈红楼梦〉中“孀居”叙事功能》中指出,“孀居”带来了家庭子嗣教育及日常经济方面的缺失,也使得“孤寒”成为贯穿诸多情节的一条线,凸显并预兆着几大家族的倾颓与没落,通过李纨的“孀居”,展现甚至激化着相关人物之间的矛盾,并左右着这些人物及其家族命运的行进方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的一树香桃飞茜雪——〈红楼梦爱情主线及三条爱情副线的交错叙述》,认为《红楼梦》有一条爱情主线和三条爱情副线就写作功能而言,这些辅助情节可能和主线故事构成多种互动与互构的关系就艺术效果而言,作者以这种主、副线结合的丰富灵活的创作手法打破了单一主线叙述的局限,由此产生了更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第六篇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喜逢的红楼梦〉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从小说主题、架构两个方面,来思考《红楼梦》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红楼梦》的主题非常复杂,“补天”“色空”等均是曹雪芹思考的重点;从构架来说,曹雪芹通过双重叙事模式,以思凡作为整体构架,又以“情悟”“世悟”来形成《红楼梦》的故事主体。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志远提交的《〈红楼梦〉的“清单”诗学》,认为《红楼梦》中出现大量“清单”,作为一种预叙文本,与顺叙文本一起组合成一曲十二钗女子悲歌的宏大叙事。文本之内,呈现的是清单的结构技巧、叙事功能与美学内涵;文本之外,体现的是作者的文本期待,使隐藏读者了悟十二钗女子走向悲剧命运的必然结局。 

  第三组汇报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李汇群 

  第三组总共有十四位发言人,分出六个层面。 

  第一层对人的重新解读。在这个层面,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乃良在《袭人的委屈》中,对袭人打抱不平,从多个角度重新分析了袭人身上存在的诸多闪光点。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同胜在《〈红楼梦〉的隐性进程叙事——以对贾环的贬低丑化等情绪化负面叙述为中心》,以贾环为中心来考量《红楼梦》的隐性进程叙事,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采用的是文史互证的手法,把曹家的故事跟《红楼梦》文本叙事结合,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观点。聚焦于贾环,采取文史互证的手法,以曹家历史往事对应《红楼梦》文本,指出《红楼梦》的隐性进程叙事亟需进一步的解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张洪波以《尤三姐之“别识别见”论析——以尤二姐及众人之“常识常见”为对比》聚焦于尤三姐,尝试通过文本分析,深入发掘尤三姐的“别识别见”。 

  第二个层面是对物的阐释。在这个领域中,鲁迅文学院研究员王彬的《凤姐、宝玉服装的清朝符号与人物形象》,从凤姐和宝玉的服装符号来介入,梳理了明朝、清朝以来的服装的色彩,提出十七色是清朝非常重要的一种服装色彩符号。文章从这个角度,重新对人物形象塑造提出了他的观点和看法。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相雨、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学生刘晨曦《论〈红楼梦〉中的社交博彩活动》聚焦于《红楼梦》中的社交博彩活动,认为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贵族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在这个层面中,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陶小红《后四十回宝玉之悟解析》从佛教文化的角度,认为后四十回宝玉之别有创见指出宝玉之悟是顺理成章的结局,这源于因果,也源于宝玉的佛性人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子彦老师在〈红楼梦〉中的邢赦与治乱盛衰》中,关注贾赦和邢夫人,从中国的姓名文化角度展开,提出曹雪芹是通过此夫妻二人来寄寓自己的刑赦思想,贾赦和邢夫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一对以法律来寓意的夫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宝东的文章《〈红楼梦〉“二人共用一杯”文化意蕴考释》关注文本“二人共用一杯”的细节,孝文化、福文化、交往文化、婚俗文化等文化类型,深入分析了每种类型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四个层面是对地域红学研究的拓展。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玉明《口述红学史——纪台湾红学家王三庆名誉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介绍了台湾红学家王三庆先生的红学研究。铜仁学院副教授郭征帆《曲沐红学研究年谱简编》中,整理了贵州红学家曲沐先生的红学研究年谱,对学术前辈的研究事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 

  第五个层面是对已有文献的继续研究。在这个层面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虹的《文学出版、文学杂志与文学团体——中华书局〈红楼梦索隐〉的出版、阅读及其他》,关注文学公共领域的构建对红学研究的推动,探究了《红楼梦》现代出版与传播范式的雏形。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大海在《经典化视域中的〈红楼梦〉评点》中指出,从《红楼梦》的评点到评著、再到小说话,其中隐含着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形态演变的线索,而《红楼梦》的经典化亦使流行评点具备了成为经典评点之可能。 

  第六层是对当下传播现状的关注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李祝喜《当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文本为考察中心结合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现象指出在作者、版本、书名、续书、定位、解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李汇群的论文《基于框架理论的青少年〈红楼梦〉传播的话语分析》,通过大数据选取了三十六集《红楼梦》电视剧的B站弹幕和评论,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提取了青少年受众关注的主题词,总结了相关主题类型,并结合框架理论,分析了当代青少年受众《红楼梦》传播的话语特征和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四组汇报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任显楷 

  第四组在今天下午半天的会议中,共有两场十五位学者作了小组发言,聚焦以下三大主题 

  第一个主题《红楼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与影响研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怀义做题为试论中国古代艺术摹仿说视域中的红楼梦〉》的发言,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孟宝跃做题为红楼梦引入高校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的发言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衍青做题为晚清民国红楼梦大鼓唱片艺术价值论析的发言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教师宋庆中做题为《谫续琵琶曹操形象塑造对红楼梦创作影响的发言。这一组的发言关注的是《红楼梦》在其他艺术形式,如中国古代绘画、书法艺术、大鼓唱片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红楼梦》同这些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并深入思考这种影响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比如,王怀义教授的发言,就将《红楼梦》同仇英的长卷绘画之间形成了联系,并且深入到仿论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孟宝跃教授立足书法学科,分析了《红楼梦》对书法艺术的呈现,并思考如何利用《红楼梦》促进书法学科在高校的建设。刘衍青教授聚焦于《红楼梦》的大鼓唱片认为这一艺术形式一方面呈现了《红楼梦》同大鼓艺术相结合所绽放出的绚丽之花,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大鼓艺术研究本身的广度与深度。宋庆中先生分析了《续琵琶》所塑造的曹操形象与《红楼梦》人物刻画的一致性,指出曹雪芹与曹寅的文艺理念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 

  第二个主题是《红楼梦》的社会人文度接受与传播在这个主题之下有三位老师做了发言,分别是:海南三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继保的耳朵经济的兴起红楼梦的声音传播巴中市红楼梦学会会长向前的红楼文化与人文素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教授马经义的高职院校红楼梦课程建设研究。这三位老师发言,展示了他们对《红楼梦》在社会生活、教育教学度上的深刻思考以及教学实践。比如,刘继保教授注意到当前《红楼梦》在“听书”平台上所受到的关注与欢迎,认为这是《红楼梦》在当代传播的新途径,并对其内容生产模式、特点和未来发展做了分析与阐释。向前先生强调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认为推广《红楼梦》阅读,能够增进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价值认同,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马经义教授常年专注于在高职院校和社会大众当中推广《红楼梦》,他的发言描述了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红楼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路径。 

  第三个主题是《红楼梦》译介及域外传播。在这个主题之下,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玉海做题为《〈红楼梦〉在欧洲传播和接受》的发言,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鹏飞做题为《阐释多样性:〈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的发言,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晶做题为《〈红楼梦大辞典〉译本部词条修订札记》的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唐均做题为《多语种红学有望成长为21世纪中国人文三大显学之一》的发言,广西大学教授张惠做题为《〈红楼梦〉在北美的传播与接受》的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金波做题为《库恩〈红楼梦〉英文转译本的流传、接受与影响研究》,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泽权做题为《〈红楼梦〉六个英译本注/释策略、技巧及风格考察》的发言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任显楷做题为《西里尔·白之英译〈红楼梦〉英译底本考辩》的发言。 

  这一组发言既有宏观向度的整体性研究,也有微观向度的个案研究。在宏观向度上,高玉海教授梳理了《红楼梦》在欧洲的传播和接受的历史,做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分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欧洲红学的态势及走向。王鹏飞教授聚焦于英语世界《红楼梦》的接受,对这一问题展开历时性考察,分析了不同时期英语世界学者《红楼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与之相呼应的,是张惠教授的发言,她的发言聚焦于北美红学,梳理了北美或美国红学同中国红学、欧洲的理论方法的互动,以及华裔与非华裔学者、红学研究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更为高处立论的,是唐均教授的发言,他提出“多语种红学”作为21世纪中国人文三大显学之一的学术地位和研究方略。在微观的个案性研究的向度上李晶女士介绍了自2015年以来所开展的《红楼梦大辞典》译本部分词条的修订工作。《红楼梦大辞典》凝聚了几代红学家的心血与研究成果。此次修订是红学研究的一次重要工程,其成果令人期待。王金波老师讨论库恩的《红楼梦》德文译本之英文转译本。他通过阅读原始文献、挖掘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等方法,全面描述了该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流行与影响。刘泽权教授的发言考察了六种《红楼梦》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的注释策略、翻译风格,并由此思考对于文化外译的启示。任显楷的发言描述了汉学家西里尔·白之所译的《红楼梦》片段的译本特征,并从底本考察的角度分析了其译本的四种翻译情况,认为白之译本依据不同的《红楼梦》底本译成。 

  综上所述,本组讨论顺利完成了会议的预定计划,显示出红楼梦学会不同领域学者们宽广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学术积淀第四组讨论的内容精彩纷呈,涉及《红楼梦》的声音、图像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多语种译介与传播等领域。小组的讨论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交流热烈,非常成功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因为线上开会,时间紧张,学者之间很多讨论没有得到展开。我们期待明年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年会能够线下召开,我们所有红学师友能够齐聚一堂,评红论红!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