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哲学名家讲座]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0-10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程瑶) 2022年9月30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一讲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著名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杨耕教授主讲,主题是“哲学的位置在哪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讲座。

  臧峰宇首先介绍了本系列讲座的宗旨和杨耕教授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杨耕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8年留校任教,先后任哲学系教授、《教学与研究》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哲学)评议组组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9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一讲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讲座

 

  杨耕教授说“哲学是一个理性的王国、概念的王国,承载着客观规律;哲学是一片多情的土地,承载着人的价值、理想和意义;同时,哲学也是一个问题的王国”,由此开题他指出,对于哲学家来说最折磨其耐心的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的位置在哪里?”进而延伸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来说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杨耕指出,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要回过头去重新探讨自己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职能这样一些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问题和争议是正常现象。

  首先,杨耕从哲学与人生观、世界观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哲学的位置问题。他指出,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不同哲学家,对哲学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哲学而言,不存在什么“先验”的规定。从根本上说,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的;从直接性上看,哲学的位置是由当下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不同时代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哲学具有不同的位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杨耕教授

 

  虽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哲学定义,但在他看来,哲学之所以是哲学,有它其共性,这个共性就在于,哲学总是用最普遍、最抽象的概念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哲学的本义不仅是“爱智慧”,它本身也是一种智慧,一种特殊的智慧,它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反思和勇气。哲学是关于人的生活的智慧,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也就是说,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它本身就是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不仅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包含着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即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这种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同时也是世界观的问题。在哲学中,人生观和世界观融为一体。

  阐述了哲学与人生观、世界观的关系后,杨耕接着阐释了哲学与科学、政治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第一,科学与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体现着理论思维的两个不同维度。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思维对象,实现对人对世界运动规律的把握,即实现思维与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所以,科学体现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维度;哲学不是具体研究存在、世界的运动规律,而是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科学及其理论成果由此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所以,哲学体现着反思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维度。第二,科学追求的仅仅是真理,哲学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价值,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科学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是知识体系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

  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杨耕强调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但政治需要哲学,哲学也不可能脱离政治。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理念、逻辑力量和精神支柱,也缺乏说服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同时,哲学家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在现实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管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实际上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也通过它的政治效应实现。

  关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理论主题。哲学与政治、时代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背景。在杨耕看来,哲学家们所创造的哲学体系,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把握马克思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即资本关系造成了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的“迫切任务”就是“对尘世的批判”“对法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揭露并消除人的自我异化,“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政治批判密切关联在一起。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了人的存在方式,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由此,实践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最后,杨耕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实践唯物主义内含着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同时也内含着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辩证唯物主义”从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这一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历史唯物主义”从新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和完备性这一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他指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三个理论特征。

  整场讲座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杨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生动的语言阐明了哲学与人生观、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科学、政治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本质特征。此次讲座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