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库资讯列表 >文库资讯详情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2-10-14
收藏 纠错

孟子思想是“孔孟之道”的重要构成,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重要资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大力倡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今天,要光大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离不开对孟子思想的理性把握,离不开从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层面对于孟子思想的开掘。而要做到并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志者长期的潜心钻研,需要研究者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合符理性的方法论。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这部三十多万字的著作,以洋溢着传统士林风范的“文以载道”理念为视角,以孟子文化精神为对象,对孟子思想做了别开生面的阐释。全书共计十章,多层面多角度地研讨孟子文化精神的内容、特质、价值及其局限。

作者首先对“孟子文化精神的整体通观”做了说明,提出“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两个概念。作者认为孟子文化精神是其思想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内涵表现为以“道”为中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和以“文”为主题的文化守成主义。道德理想主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追求“仁且智”的理想人格,二是践履“经而权”的伦理智慧,三是落实“士则仕”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关键的是理想人格的自觉追求。文化守成主义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达“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二是体现“距杨墨”的异端批判意识,三是建构“尚诗书”的文本解读方法,其中最根本的是儒家一统取向的执着向往。强调自我求其放心,从而实现理想人格,这是孟子道德理想主义的本质;要求个体既心率旧典并情深文明、又注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是孟子文化守成主义的精髓。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基于文以载道的运作方式整合而成孟子文化精神。进而,作者借助韦伯的“理想类型”论阐扬自己的论断:礼乐文明与诗书文化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因而属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学的理想类型”;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尽管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很少存在,但作为抽象的原则应当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可能存在,因而属于纯粹的“社会学的理想类型”。基于礼乐文明与诗书文化的历史性统一及其终结,文以载道的历史学类型得以凸显;基于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的逻辑性统一及其敞开,文以载道的社会学类型得以彰显。宗周时期的社会生态由文以载道的历史学类型整合而成,孟子的文化精神由文以载道的社会学类型整合而成。正如韦伯一样,文以载道的社会学类型在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显而易见,作者对于书稿主题的阐释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并且具有很强的方法论自觉。作者誓言既要用明晰的逻辑编码,勾勒孟子闪烁其词的思想体系;更要以倾心传统的人文关怀,挖掘孟子大象无形的文化精神。这是因为文化精神通常比思想体系更具普遍适应性,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孟子文化精神依然可以烛照当下的困惑与问题。作者深知任务并不轻松,但仍然要为“具体阐释并敞开孟子文化精神的独特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而尽心尽力。

在对孟子文化精神的内涵和思想渊源、精神滋养做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借以伸张该书题旨的基础上,作者从不同层面深化孟子文化精神的阐析。先秦礼乐文明与孔孟道德理想主义、先秦诗书文化与孔孟文化守成主义、“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经而权”与孟子的伦理智慧、“士则仕”与孟子的政治诉求、“学孔子”与孟子的儒家一统取向、“距杨墨”与孟子的异端批判意识、“尚诗书”与孟子的文本解读方法、孟子文化精神的合理边界,这些不同内涵和主旨的论题,既独立成章而又相互贯通,在“文以载道”的旗帜下彰显孟子文化精神,汇归于传统中华文化精神的长河。通过一系列论说,作者圆熟地完成了对于孟子文化精神的阐释任务,畅通了孟子思想体系,阐扬了孟子文化精神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启迪意义。

学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就中国学术传统和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情况而言,学术与思想密不可分。任何学术都有其一定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有其学术的表现。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从王国维、陈寅恪到冯友兰、冯契、张岱年,都是学术承载思想、表现思想,思想寓于学术、范导学术。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认可“文以载道”的传统学术观、文化观,就能够从文化自觉的层面赓续它、转化它、升华它,进而坚持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优秀传统——追求崇高。在我的学术视野和文化价值观里,追求崇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统。坚忍不拔的从道精神,“三不朽”的事业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守正创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仁爱精神、家国情怀等等,都可纳入“追求崇高”的价值范畴,都是引导社会向上、向善、向前的崇高精神的反映。在某些人反对文以载道、批判崇高、躲避崇高的今天,追求崇高的精神有其值得大力倡导并躬行实践的重要价值。扩而言之,孟子思想研究与文以载道、追求崇高的价值观直接关联,因而值得我们从更高的文化建构、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去努力探讨。《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这部著作,正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宗桂)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

杨海文 著

ISBN:9787522700465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哲学一观念史进路的引导下,化用“历史学的理想类型”与“社会学的理想类型”,提出孟子文化精神脱胎于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与诗书文化,从两线(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六点(仁且智、经而权、士则仕、学孔子、距杨墨、尚诗书)呈现孟子文化精神的具体内涵,从历史维度、多元视野厘定孟子文化精神的合理边界,架构了孟子“文以载道”的思想系统与阐释方式,敞开了孟子文化精神的完整性与丰厚性。经由诗书文化恢复并重建礼乐文明,经由文化守成主义达成并夯实道德理想主义,有助于对治当下的道德滑坡、传统失落,认同并转化“旧邦新命”的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

杨海文 男,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哲学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著有《心灵之邀——中国古典哲学漫笔》《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四书选讲》。近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唐孟子思想解释史研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课题“《孟子》深度解读及其思想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孟子文化精神的整体通观1

 一 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1

 二 传统的资源与自己的思想8

第二章 先秦礼乐文明与孔孟道德理想主义17

 一 从礼乐文明到礼坏乐崩17

 二 孔子:在“吾从周”的背后22

 三 孟子对礼乐文明的认同与转化28

第三章 先秦诗书文化与孔孟文化守成主义36

 一 诗书文化的历史重任36

 二 孔子:扭转诗书文化的坎坷命运38

 三 孟子:确立孔子与儒学的权威地位47

第四章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53

 一 人禽之辨:凸显人的绝对优越53

 二 心性之辨(上):以心善言性善59

 三 心性之辨(下):普遍平等及其内在根据79

 四 性命之辨:发见人的相对局限99

第五章 “经而权”与孟子的伦理智慧108

 一 以权抗礼:小叔子为何要救嫂子?108

 二 背反于经的激进权智114

 三 返归于经的温和权慧130

 四 孟子经权观的独特理论价值143

第六章 “士则仕”与孟子的政治诉求154

 一 学术政治化与义仕派立场155

 二 智识分子的社会功能160

 三 介入第三世界的政治学理由165

 四 时与孔子的士仕实践173

 五 君臣关系的新建构196

第七章 “学孔子”与孟子的儒家一统取向218

 一 相互性权威:《诗》《书》与孔子220

 二 批判性关怀:孔子与《春秋》225

 三 内在性贯通:道统与孔子239

 四 “儒”的学派义与孟子的思想史贡献255

第八章 “距杨墨”与孟子的异端批判意识261

 一 “杨墨之道”如何创造性转化?261

 二 知其罪·距其非·恕其过265

 三 “承三圣”的自我期许271

 四 “距杨墨”之为文化心态275

第九章 “尚诗书”与孟子的文本解读方法283

 一 知人论世:历史经验与同情地理解285

 二 不尽信《书》:文本局限与抽象地继承294

 三 以意逆志:视域融合与综合地创新301

第十章 孟子文化精神的合理边界309

 一 “儒行”“儒治”的空想性成分310

 二 从圣贤理想到平民人格317

 三 儒家道统论与独断论取向319

 四 从儒学独断到思想多元325

征引文献331

后记350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