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金泽:推进学科体系建设 拓展宗教组织范畴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0-19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王希佳)2022年9月3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在线举行。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金泽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张志刚主持。

  讲座伊始,金泽祝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迎来建系110周年与北大宗教学专业招生40周年。他表示,北大宗教学学科的建立是中国宗教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中国宗教学自此进入了向体系化学科建设迈进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背景

  接着,金泽阐述了当今宗教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背景。他指出,作为宗教学研究者,不仅要在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提出问题与认识,也要在中观、微观层面有所作为。西方宗教学已经有150多年的发展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今天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研究也在改革开放后得到系统发展,这些成果都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资源。同时,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都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的观照对象。

  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讲座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金泽首先介绍了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复杂联系与区别。他指出,理解宗教组织首先要将其置于社会整体之中。社会是宏观的组织,只有在一定规则下联系起来的群体才是社会。在词源学上,“组织”一词与纺织有关,缠绕交织的经纬线共同组成面料成品,颇为形象地勾画了组织的形态。虽然在历史上,社会组织已经存在很久,但是对社会组织进行系统的研究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例如最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科层制、超凡魅力(charisma)的研究。宗教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类型,与社会组织的其他类型相互交叉与重叠,因此在研究宗教组织时要具备整体观,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整体把握宗教组织。

  宗教组织的分类

  金泽指出,宗教组织内部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存在多种亚型组织。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对宗教组织进行分类。宗教的终极关怀目标是带领信众走向彼岸世界,但由于对彼岸的理解的宗教观念的不同,宗教组织也有不同的建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出世型与救世型。再者,根据宗教参与政治生活中的程度,又可分为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型。西方宗教学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组织分类:教会(Church)、教派(Sect)、宗派(Denomination)、膜拜团体(Cult)。在宗教组织研究中,除了外在的、宏观的宗教组织分类,也有向内视角的宗教组织结构研究。例如,典型代表是对罗马教廷的科层制研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金泽指出,对其他宗教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宗教组织元素的作用与宗教定义

  金泽主要介绍了宗教组织元素在宗教定义中的作用。对人类学家来说,宗教组织元素并非宗教的绝对构成要件,比如,泰勒就将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对社会学家来说,宗教的组织制度是宗教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例如埃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和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早期的宗教学研究者或多或少以基督教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研究,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其他宗教学传统下的学者对西方宗教学有所反思:例如牟钟鉴先生曾基于对中国宗教的观察,提出“宗法性传统宗教”,并对其性质、内容、源流作出系统说明;杨庆堃先生提出制度性宗教与弥散性宗教的分类方式。随着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对前人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有所扬弃与深化,但核心共同点都是对西方宗教学的“宗教”定义的反思。

  最后,金泽在总结中指出,要将中国宗教的历史经验纳入宗教学理论范畴的审视和拓展当中。他把英国宗教学学者格瑞斯提出的“信仰而不归属”(Believing without Belonging)问题纳入宗教组织的研究,提出信仰归属与身份归属的新研究维度,同时引申出“归属”与“组织性”的关系问题。“组织性”这个概念具有“浓度”。由于各个宗教组织的“组织性”浓度不同,存在着组织性或强或弱的宗教组织。金泽进一步对方法论进行反思,强调了理论体系的范畴是有边界的,其边界的弹性与对宗教现象的解释密切相关。宗教学的理论体系究竟是桶,是筐,还是网兜,如何“框住”或“兜住”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这不仅仅是宗教学理论的范畴问题,还涉及到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甚至本体论的问题,因此学者应从多层面、多视角进行宗教学研究。

  张志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金泽教授的讲座学术视野开阔,概念逻辑清晰,理论分析深刻,对我们深入认识宗教的社会性、拓展与深化宗教组织研究,乃至推动宗教学学科建设都有具有重要意义。金泽教授强调宗教理论体系建设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充分吸收西方宗教学的前沿成果,同时观照中国国情、思考中国问题,这对我们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在提问互动环节,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本次讲座观众人数累计达到9000多人次。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