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曹峰:儒道性论研究的两重框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1-05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许嘉林) 2022年10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13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主讲,主题为“儒道性论研究的两重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主持讲座。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曹峰的研究领域及其学术成就。曹峰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道家哲学、中国哲学史、诸子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等科研项目。已经出版有《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等专著。

 

 

  

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五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主持(左)

 

  讲座开始,曹峰首先说明“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其表述的是人之为人、物之为物的基本特征或内在规定性。战国时代之后,关于“性”的学说成为诸子的公共话题,尤其在儒道两家那里得到最为集中的阐述。之后包括人性论、心性论等的性论问题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一条主线,在今天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写作中,性论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曹峰认为,目前的性论研究日趋复杂,需要做减法、抓住重要问题展开讨论,而当前的研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目前的性论研究多以人性论或与之相关的心性论、性命论为主,导致性论问题往往被人性论代替。因此用“性论”比用“人性论”更为准确,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涵盖物性论、心性论等与性论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和战国时期同时盛行的“气论”、“命论”、“心论”形成对应。第二,目前的性论往往被分别割裂为儒家人性论、道家人性论等加以研究。但性论在战国之后是公共话题,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个话题作为整体问题如何被各家表述,考察各家在性论问题上的关联和影响,并思考以怎样的视角才能充分呈现各家性论的特质。第三,受各种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影响,以往研究使用了大量的框架来为不同的性论定性,但这些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是值得反思的。基于此,曹峰认为我们有必要回到研究的起点,即考虑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这项研究趋于优化并有效地区分各家的性论,使之呈现出更为清晰立体的面貌。

  接下来,曹峰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以往性论研究框架的问题,并提出新的研究框架。曹峰指出,过去的一些研究框架或者仅关注儒家,或者依据历史上的不同进行划分,或者进行孤立的概括,或者使用诸如“自然性和社会性”等现代知识系统去简单区分。这些框架不利于横向的综合的分析,也难以显现性论内在的层次和关联。曹峰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框架:用“具体属性与根本属性”的框架研究儒家性论;用“差异性与统一性”的框架研究道家性论。其中,具体属性和根本属性是一对概念:前者是事物内在的具体多样的潜质、特征或者能力;后者是在事物各种属性某种最为根本的、可以统合其他的属性。这两种属性未必同时产生,当根本属性一旦确立,具体属性就与根本属性形成主次高低之别。差异性和统一性是一对概念:前者是事物内在的具体多样的特征、能力,用以强调事物之间的不同;后者则是差异性的来源、总和、统摄。因此,差异性与统一性之间也有高低之分,但两者是同时产生的。以上这两个框架虽然使用现代知识论的划分,但能够突显各家性论的不同特征,使问题的讨论趋于清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

 

  第二部分是用具体属性与根本属性的框架分析儒家性论。曹峰指出,从文献来看儒家基本将“性”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体属性”,是人所先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资质、本能、机能以及性格倾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具体属性除了天赋秉性这一点共性之外,其他则五花八门,它们之间甚至相互对立。具体属性具有多样发展可能性、以不同方式应对就会有不同结果,“情”、“欲”往往和性相关,性论的范围则更广。因此,如何认识、利用、保养或者矫正人性成为先秦儒家性论的重要话题。第二类是“根本属性”,是某类事物独有的、使该类事物得以成就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把握了事物的根本属性,就能把此物和彼物真正区别开,从而有效把握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孟子并不否认人有食色之性、贪图安逸之性,因为这些都是具体属性。但是他为了突出人的特殊性,就将“善”当作了人的根本属性。“善”由此高于并统摄其他属性,拥有了主导的地位并走向形而上的维度。荀子用“性”概括“本始材朴”“凡以知,人之性也”等具体属性。但当他将人性放在激烈且恶劣的竞争环境下考察时,人性本恶的根本属性以及“化性起伪”就成为其必然命题。所以,性善论与性恶论其实应该打引号。因为“善”“恶”是思想家们出于理论的需要,有意选择出某种特殊的具体属性作为根本属性、并将其放大为整体的结果。

  第三部分,用差异性与统一性的框架分析道家性论。在道家这里,“差异性”是认识、把握、利用大千世界的重要窗口,其相关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道家尊重万物的多样性、特殊性、差异性,因为这是道生万物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万物的自然。第二,在对差异性予以尊重的基础上,演变出了特殊的因循理论。因循万物归根结底就是因循万物之性,这是试图建立合理统治的黄老道家的性论基础的一部分。第三,由于万物充满差异性,因此没有一种具体的物是全能的,但有限性和差异性导致了万物之间互补的可能性。因此,用人或在政治上使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无为而治以及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统一性”意义上的“性”指的是终极意义上、普遍意义上的万物之性,是万物之性的总和。其相关原理是:第一,由于“性”来自于道,因此“性”具有“道”的特征,这种作为万物本性的“性”是最接近于道的部分。第二,由于“性”来自于道,所以它是内在、完满、自足的,因此“全性保真”等养性活动成为道家首要的修养功夫。第三,因为“性”来自于道,所以道家赋予了“性”圆满、美好的品质以及强大的能力,这使得“性”在道家的价值、知识、政治理论中占有独特地位。

  最后,曹峰指出,提出新框架的目的不是要彻底否定以往的分析框架,而是要指出过去的框架存在模糊性,容易导致问题的讨论顾此失彼或混为一谈。比如,如果使用这两个对应框架去重新审视以往的性论研究,会发现过于重视“根本属性”和“统一性”意义上性论的研究,对“具体属性”和“差异性”意义上的性论不够重视,但事实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能偏废的。因此,合理运用“具体属性和根本属性”、“差异性与统一性”两个框架,将使性论的层次变得更为立体、结构变得更为明晰、焦点变得更为凸出,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儒道性论各自的成因、特征与影响,也为考察战国时期儒道关系提供新视角。另外,性论结构的清晰呈现也影响到儒道心论、命论、气论、道论等一系列中国哲学重要问题的重新解读。

  曹峰还讨论了孟子性论、荀子性论和道家心论的关系,认为“性善论”、“性恶论”的提出方式、理论展开,很有可能受到稷下道家性论的影响,过去过于注重从孔子、易学、《中庸》等地方找孟子“性善论”的来源,有偏颇,也无法解释同是儒家的荀子为何提出“性恶论”。因此从儒道关系的角度重新观照“性善论”“性恶论”,或许会有新的启示。

  在互动交流环节,曹峰针对“道家之道的价值属性”“孟子思想中的善性是否是先天自足的”“性论的产生与战国时期历史背景的关系”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关于儒道性论的问题线上线下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由腾讯和B站同步直播。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