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首届南国北师哲学论坛“哲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1-11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吴祖松)2022年10月29日,首届南国北师哲学论坛“哲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主任王葎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致辞。她着重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和哲学国际中心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永在致辞中表示,判断一所好大学的标准之一,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流的哲学学科。哲学是一切知识的“大本营”“最高峰”,而人工智能则代表着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顶峰,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就像是学术两大顶尖“武林高手”的对决,定能碰撞出高质量的思想火花。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永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和哲学国际中心的基本情况。哲学国际中心成立于2018年11月,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办学格局,遵循“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的建设思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优势,围绕认知哲学、古典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四个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跨领域合作、产学研结合,承担着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哲学学科的重要使命。哲学国际中心致力于打造“南国北师”哲学品牌,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为北京师范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吴向东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对于人工智能,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多样化、多视角的关切。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文明的灵魂,当然要站在制高点上给出一种回应。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研究是哲学国际中心的重点研究方向,中心下设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哲学学术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伦理评估研究。哲学国际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专题性的深入研讨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

 

  会议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教授戴茂堂代表此次论坛的组织方致辞。他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以及毕业后在湖北大学工作的经历,讲到自己今年3月份入职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人生仿佛画了一个有趣的圆圈。“书生人情一张纸,书生人情一场会”,召集本次会议的初衷是想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来表达对母校的敬意和对专家们的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教授戴茂堂

 

  开幕式后,著名哲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为本次论坛做主旨演讲。邓晓芒认为,如果技术的本质是艺术和诗,那么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表现就应该是“去蔽”(?λ?θεια)和“成己”(Ereignis)。今天的人工智能体现出来的工具性、人为性以及强大的数字计算功能只不过是其本质的一种异化形态。邓晓芒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出发,深入到对人类起源的历史现象学分析,认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必须从技术的本质来理解,而技术的本质必须从劳动的本质来理解,劳动的本质则必须从人的本质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来理解。但所有这些理解都应当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人性的自否定的内在冲动来“解蔽”。现代人工智能日益走向技术化和工具化,从本质的“人为性”变身为单向实用的“人工性”,无疑是对自身本质的遗忘。由此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不可能由一个彼岸的上帝来拯救,而必须由我们自己在现代高科技的“无所不能”的假象中坚守住人类的人文底蕴。这不是对人工智能的否定,而是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最终是人自己的本质的守护。因此,人工智能的本质只能理解为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这两个环节在“人为性”中的统一。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

 

  上午首场主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及其伦理问题展开探讨和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刚教授的报告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若干伦理思考”,他认为,对人工智能的道德思考应该把握幻想和现实、能够与应该、常与非常的三种关系。上海大学哲学系孙伟平教授作题为“智能机器人对人的本质的挑战及其哲学后果”的报告,他指出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原则性的界限现在越来越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陈立新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存境遇展望”,他主张数字经济不能以资本为原则,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建构我们的数字经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的报告是“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实践判断吗?”,他否认人工智能可以模拟我们的实践判断,因为我们的实践判断不仅仅是一个逻辑推理问题,还涉及我们的欲望、情感和意志,而人工智能只模拟了人类的推理,实际有非常大的局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的报告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权力重构与新社会契约”,他表示,人工智能的非中立的权力正在影响人类的生活,如果我们不加以监管,就会产生一种不负责任的权力,产生家长主义和权威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在题为“不可逾越的人性与人类性——人工智能伦理如何‘向善而行’”的报告中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预设了一条“算法从善”的绝对命令,它隐含了两条命令:第一它不可逾越人性,不可突破“拟主体”身份,第二不可逾越人类性,要服务于人和人类利益。

  

 在线嘉宾发言

 

  第二场主题报告中,5位专家学者从政治哲学、人机之辨等视角展开对人工智能问题的探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佃来教授就“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审视”问题进行论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白刚教授探讨了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的一种新异化的诞生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从中国哲学的儒家情感伦理的进路探讨了“人机之际”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建会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能否超越并取代人类?”的问题;印度阿萨姆邦博斯科大学Thomas Menampara教授围绕“哲学视镜下的人工智能”问题作了主题报告。

  在下午的2场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元宇宙是所有可能世界吗?”“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及相关问题质疑”“人工智能的人权伦理及其治理”“何为人工智能的‘艺术活动’?”“图灵测试与社会认知”“自动辅助驾驶行为后现象学分析”“数字世界个人隐私的再思考”等主题展开探讨和对话。作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催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哲学应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

 

  王葎致闭幕辞

 

  闭幕式上,王葎致闭幕辞,对与会者以及组织本次论坛的中心全体同事表达衷心感谢,并对下一届论坛做出展望。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湖北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南国学术》《山东社会科学》《湖北大学学报》《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的代表20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会。

  据悉,南国北师哲学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创建的品牌性学术活动,目前共有三个系列:学术讲座系列、工作坊系列(小型学术会议)、主论坛系列(大中型学术会议)。本次活动为南国北师哲学论坛主论坛系列的首届学术研讨会。南国北师哲学论坛各个系列的学术活动将会持续开展,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