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理响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1-16
收藏 纠错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工业革命之初,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无力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界限,生态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并非完全意味着理想境界的出现,反而会不时带来问题和挑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这正是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资源面临枯竭的背景下开始的。在加速现代化的步伐中,一些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导致了局部环境出现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生态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为了金山银山,牺牲绿水青山”的老路走不通、走不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遵循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我们必须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厚内涵

  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相互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人要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无休止地索取必然会引来自然的报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从来不是对立或对抗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发展,但也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不是我们中国所需要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中最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中最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要实现人民对经济生活上的向往,也是要实现人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建设生态文明,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向往。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践行路径

  1.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速推动形成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生产方式上,一是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重化工为主,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仍然很大。强化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调整,既是“降碳减污”的核心举措,也是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严厉打击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资源节约,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促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是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上下功夫,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在生活方式上,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二是要推行绿色消费,出台快递业、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规范标准,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三是要提倡绿色居住,节约用水用电,合理控制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等等。引导公众绿色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一项。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要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当前我国在污染防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巨大成果。但是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仍不可忽视,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因此,我们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要加强系统谋划,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要落实党政主体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考核问责,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违规审批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推诿扯皮、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二是,要加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积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具体措施可集中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

  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始终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推进“双碳”目标仍道阻且长,仍需继续努力,要先破后立,有计划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煤炭消耗和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大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地区分布式能源,支持沿海地区潮汐能和西南地区水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如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积极践行:一是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特别对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要进行重点控制,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是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