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2022年是中国现代外语作为非通用语高等教育创办80周年。11月12日,由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分指委和全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共同主办,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庆祝中国现代外语非通用语高等教育创办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意大利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张大铸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打开中国与世界相互认识、深度理解之门的钥匙。中国现代外语非通用语高等教育走过了80年,不仅教学科研人才倍增,硕果累累,而且对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通用语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在世界上阐述好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沟通,争取更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与合作。
清华大学教授姜景奎作了题为“新时代外语非通用语人的使命”主旨报告,回顾了不同时期非通用语言学者为中国非通用语言发展作出的支持与贡献。姜景奎表示,目前,非通用语言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应当结合现在学生的特点来授课,培养出更多的有天下担当、由国家情怀的非通用语言人。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主任、文化参赞菲德里克表示,中国的大学正在扩大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范围,不仅讲授语言,更包括文化方面,包括区域国家全方位的知识,例如经济、社会、法律知识。这对意大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可以为中国服务,还可以增强中意两国之间的关系。使馆文化处愿意提供最新修订的教学材料,与中国大学进行权威合作。他表示,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意大利语学科发展,将和中国高校意大利语老师和青年学生们共同探讨新的合作模式,大力促进中意高校之间的合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系教授张宇靖表示,高等学校的外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外国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到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因而课程思政教学的任务更加重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意大利语的同时,既能够充分汲取意大利文化的先进营养,又能够通过与中华文化的对比,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鉴,促进学生从社会主义世界观的视角,学习和欣赏外国文化,学会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同时,课程思政的任务也在于从差异性中提炼共性,只有深入挖掘意大利语言文化当中先进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性的东西,才能够找到中意文化之间的共鸣之处,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中国的发展现状、发展愿景和发展理念,用意大利语的形式讲述出来。
全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文铮表示,简单的学科叠加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半瓶子油加半瓶子醋”的状态。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意大利语并非学习的终极目的,而是手段和工具。如果我们能把“学意大利语”和“用意大利语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科拓展中发挥语言优势,那么自然会培养出具有社会和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如何在大学紧密意大利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关系,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会会长、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学科建设负责人罗红波就关于建立并密切意大利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之间关系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了三个层次:第一是本科层次,应该是以“意大利语言+意语国家知识体系”为主。第二是研究生层次,应该以“意大利语言+研究意大利语国家所用学科理论和方法”为主的路径和方法。外语院系区域国别研究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应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思想;人文社科院系的区域国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应该加强意大利语言学习。第三是教师层次,应该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教师“能上能下”,既能对本科外语人才进行语言和意大利语国家知识体系的教学,也要能对意大利语研究生人才进行语言和区域国别学的教学和指导,还要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研究水平。罗红波希望,意大利语教学更多融入区域国别学内容,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出更多通晓意大利语、熟知意大利国情、学科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
十六位与会代表在会上先后发言,围绕意大利语专业思政课教学与“三进”工作的落实、意大利语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经验、意大利语专业教师的竞争力与发力点、意大利语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和数字化教学、国别区域研究与意大利语学科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