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跨学科心育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01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20日,“跨学科心育高层论坛”举行。论坛邀请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多领域名家共议“心”事,来自全国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的3300多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学军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程天君教授和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刘守旗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程天君教授致辞

  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刘守旗教授致辞

 

  程天君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发展情况和对跨界协同创新研究的大力支持,向开创心育论的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班华表达崇高的敬意,提出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新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肯定了跨学科心育论坛举办的重要性。刘守旗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班华先生创办并发展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情况,期待本次论坛对班华先生的心育思想进行更多、更深入、更具价值的探讨。

  本次论坛主题报告环节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基于社会学和哲学视角展开。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冯建军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作报告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作题为《变迁时代的生命历程、人生转折与心理嬗变》报告,通过“知青”一代社会学家及其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的个人叙述研究,阐明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对“知青”一代社会学家认知方式、情感世界和个人现代性的重构,以及体现在现代化与富民实践、遂生乐业与心态秩序调适、社会学本土化三大主题中的集体心态,从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两个向度上探讨转型时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

 

华中师范大学王世鹏教授作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王世鹏教授作题为《价值性心灵哲学视域下的心灵转化》报告,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说明了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由求真性研究向价值性研究的转向,提出完整的心灵哲学研究不能缺少对道德、幸福等价值性心理现象的关注。在文化比较的意义上,他将西方的“心灵转向”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性进行了对照分析,提示心灵研究是深刻而复杂的,呼吁哲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研究者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共同参与进来。

  第二单元从心育和德育的视角展开。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章乐教授主持。

 

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发言

 

  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以《班华先生的心育思想及贡献》为题,详细梳理了班华先生心育思想探索的心路历程,深入分析了班华先生提出的“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的24字心育宗旨,并用“现代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心理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拓者、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开辟者、心理教育社会服务创新的开掘者”高度评价了班华先生为现代心理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表达了后辈进一步研究和传承心育思想的决心。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薛晓阳教授发言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薛晓阳教授以《从“大心论”看心育发展的意义》为题作报告,分析了张载的“大心说”对心育理论的解读与影响,认为“大心说”为认识“心”或“心理”及重新理解心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和文化学的依据,为建构本土化的心育理论提供了文化学资源,也有助于解决五育的割裂问题。

  第三单元从心理学和文学的视角展开。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乐先莲副教授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晓明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晓明作题为《心理教育的人性预设与心灵回归》的报告,提出心育是基于人性、弘扬人性的教育,应该完成从“人性”、“人格”到“人生”的纵向贯穿,即在人性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人格和谐,进而服务人生幸福。基于中国成语分析,他提出中国人的人性观包括“自性”、“群性”与“灵性”三大维度,“心灵”是中国文化心理的重要构成成分。“灵性”视域下的心育是滋养灵性、追求至善、教人成人的教育。由此提出当下的心育应该实现由关注心之“理”到关注心之“灵”的扩展和升华。

 

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李美皆女士发言

 

  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李美皆女士分享了题为《文学能为当下社会人心提供什么》的报告,从文学与生活、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切入,呈现了对心育的独到理解。她提出“疫情时代如何安置自己的内心”这一问题,引导听众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居家期间房间整理收纳工作之中所蕴含的心安之理、心育之道。她提出文学可以视为一种心育的途径,是丰富人心、启迪灵魂的妙方。读书的过程也是人读自己之心、他人之心的过程。人仅仅做到“安身立命”还是不够的,更要做到“安心”。

  第四单元从心育和心理学的视角展开。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汪凤炎教授主持。

 

江南大学教育科学院沈贵鹏教授发言

 

  江南大学教育科学院沈贵鹏教授先分享题为《心育课程设计的理念》的报告。报告聚焦课程领域,从心育课程内涵、心育课程设计和心育课程要素分析三个维度展开。首先阐述了对心育内涵及其与五育关系的理解,明确心育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健康心理为主旨而设计和运作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本位的综合体验课程。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说明了心育课程的设计取向、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设计要求,并对课程设计的情境、交往、自主、体验、践履五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傅宏教授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傅宏教授作题为《何以解“心忧”,唯有放眼量——小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近忧远虑》的报告。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近忧”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扰问题,他通过详实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倡导大家在工作中考虑其现实与社会因素,提出以“规范处置”化解这一近忧的基本方法。同时强调心育工作要有“远虑”,切实防患于未然,做长远的心育。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孙彩平教授总结发言

 

  最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孙彩平教授进行总结。她认为,此次论坛实现了两个重大突破:一是极大扩展了心育研究的理论视野,回应了班华先生“心育天地,大有可为”的观点,心育研究需要更加解放思想,注重多学科、多视角思考;二是论坛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心灵培育工程的雏形。她提出,中国式现代心灵培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协同努力。

  本次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省部共建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共同协办。

 

线下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稿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