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艺术列表 >文化艺术详情

“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第五期暨《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培训综述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16
收藏 纠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艺术课程建设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开启“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第五期,暨《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培训,扎实助力全国美育改革,弘扬新时代美育精神。

  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第五期暨《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培训于12月11日(周日)上午9:00召开。本次专题培训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出版中心主任栾学东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王一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陈旭光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博导,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授课专家饶曙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影视教研室主任,北京电影学院高精尖特聘研究员,“中国电影学派”建设课题组成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陈阳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张燕教授。

  由栾学东编审和肖向荣教授发表开幕致辞;王一川教授、肖向荣教授、陈旭光教授、周星教授、饶曙光教授、陈阳教授、张燕教授共同围绕《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授课。

  开幕式

  开幕式由周星教授主持,栾学东编审和肖向荣教授发表致辞。

  周星教授提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公益项目”已经举行了四届,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当前中国艺术教育在新的政策指引下以及新的学科目录变化下,增加了实践型的学位设置,“双减”背景也带来艺术教育的新契机,在这些新的发展语境下,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应进一步发展。

  栾学东编审梳理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表示将继续深耕艺术与影视教育改革,通过人才培养公益项目与专家们的智慧共享,助力大中小学艺术教育更快完成改革转型,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肖向荣教授讲述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表达了对周星教授团队的感谢,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影视教育为龙头,让所有的老师、同学、从业人员了解到艺术教育的新发展,参与到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主讲专家授课


  主讲专家授课环节由任晟姝副教授主持,由王一川教授、肖向荣教授、陈旭光教授、周星教授、饶曙光教授、陈阳教授、张燕教授共同围绕《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授课。

  王一川教授以《现代中国的美学旅行与当前学校美育》为题进行了讲座。王教授从美学质疑与回应、现代中国的美学热忱及旅行、美学研究的当代理由、当前美育问题和新时代学校美育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他首先提出问题,提问为什么要学习美学。接着从中国传统文人说起,从蔡元培到何其芳再到现在,梳理了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提出学习美学是为了解决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归宿问题,安放我们的民族魂、中国魂、中国心这样一个问题。美育可以在人格养成上落实灵魂安放的问题。王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研究要参照他者、激活传统、探寻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当前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启开拓,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下一个目标是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学校美育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合学科融合的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形成以美学艺术史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类的高校公共能力的课程。新时代学校美育,应该把美学美育制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做到“文心涵儒”,以感性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心理,为他们涵养自身高尚、健全的人格,赋予理想的形象范式。

  肖向荣教授以《舞蹈美育专题——一个跳舞的人》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培训。肖教授从多层面解释了何为“一个跳舞的人”。他首先解释了题目中的“一个”,无论是群舞、双人舞还是独舞,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群体性复制。“一个跳舞的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美育面向人人,不是机械复制的教育,要注重教育的个体性。“跳舞”是一个动词,“跳舞的人”的所思所想和编舞的人才是本体之一,应该回到舞蹈本体来探讨舞蹈本身。“人”很重要,未来培育目标的指向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文心的人,具有欣赏美的能力,有行动与心动的能力。肖教授讲述了自己对空间、身体和空间与身体的交融的理解,提出每一个舞蹈都不是一个完整闭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可以让观众介入的作品,好的作品有很强的代入感。因此,全学科式的艺术综合学习非常重要。

  陈旭光教授以《素质教育旨归下电影艺术“综合性”问题再思考》为题进行了讲座。陈教授探讨了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首先分析了电影与戏剧艺术的相似和相异,提出它们有渊源性和师承性的关系,电影艺术应该向戏剧艺术学习舞台表演、冲突率和矛盾的设置,要合理平衡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接着,探讨了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同和异,提出它们都是时间艺术、都擅长表达意向化的抒情,提倡重视文学修养。陈教授认为,电影虽然在二维平面上,但是荧幕始终是运动的,因此电影的造型和雕塑的造型可以进行比较。电影的类型中有音乐片、歌舞片和音乐剧,有些电影有配乐、追求舞蹈化的造型、表现乐舞精神,因此电影与音乐舞蹈也有关系。电影的综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电影艺术的创造是一个集体性的系统工程、电影艺术体现了对各门艺术、各个媒介的表现,电影就是一种新文科,要重新理解电影的综合性。

  周星教授以《国民美育》为题进行了讲座。周教授提出审美教育应该从国民审美教育角度出发,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审美。美育不能直接和道德品质相联系,但美育不只是技术,而且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情感审美。审美是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不仅是艺术本身,更超越艺术,包含艺术人的品格、心理和心灵动机。艺术教育和美育不是等同,美育自身具有延展性,美育要欣赏社会美、自然美、精神美和人体美。周教授提出,我们应该对传统美育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通中西美学在文化体系和理论体系上的间隔。国民美育是对全体国民审美教育的普泛性,而非只针对特定受教育者。国民美育倡导更广泛的审美教育,是时代之需,应当扩展而论、外延所在。国民美育是对全体国民进行的审美教育,针对全体国民而不分阶段,认为审美是所有年龄段的人们都应该关注的对象。国民美育概念第一次将美育变成了一个更大范畴的审美接受、抒发和升华的对象,也对美育做了更深层的解释,即美育是试图实现以德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进入娱乐化的泛滥阶段,要回归静观审美的艺术观,保持审美的纯洁心和非功利心。

  饶曙光教授以《共同体美学与美育》为题进行了讲座。饶教授提出,共同体美学就是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美学,基本理念是实践性和集大成,基本思路强调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共同价值观的逻辑是面向实践、面向观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秉持的态度是开放、包容、发展。饶教授从《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讲起,回归到中国电影市场,提出中国处在问题叠加的历史时期,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没有完成,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越来越大。为了推动电影的恢复,要回归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美学思想,将中国传统智慧进行现代性转换和现代性发展。共同体美学强调无论新旧、传统与现代还是东方与西方,要更多地看到共通点,实现更好的平衡与发展。共同体美学响应国家的顶层设计,具备实践性、沉寂性和集大成的品质,点明主旨目标、理论根基和体系建设三个维度。

  陈阳教授以《人生境界在电影中的表达》为题进行了讲座。陈教授从电影的本体论入手,提出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异体现在认知世界、体知世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好莱坞电影都传达出利他性,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境界相似,艺术作品只有表现出某种境界,才能有被普遍接受的可能性。人生境界是中国电影叙事的重要机制,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艺术创作上体现为追求超越日常欲望目标而抵达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价值观上表现为利他,实现一种超越狭隘自我的人生境界。电影诗意与人生境界有深层的关联,内化的人生境界必须有外溢的过程,也就是电影化的过程。人生境界在电影中有很多的表达,这种表达探讨的是哲学本体的问题,西方电影本体论介于揭示现实和幻想之间,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因此,中国电影的“人生境界”本体论在于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人生境界。

  张燕教授以《电影强国建设评价体系与发展思考》为题进行了讲座。张教授提出,中国电影处于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在全球的格局中,一方面中国电影有庞大的市场体量,引领世界电影格局的增加,另一方面在整体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弱处,海外推广是最大的弱项。电影强国的评价体系包含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大纬度,国内纬度涉及产业基础、产业规模、产业影响力和产业创新力,国际影响力涉及国际的经济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张老师进一步将美国、中国、印度三国电影进行了对比,提出我们应该用海外的观众能够听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的讲述方式进行创作。在具体策略上,提出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坚持内容为王。以“借船出海”的方式推进占领海外市场,提升青年电影扶持力度和质量,加大海外推广力度。要扩大非发达国家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容量,通过“一带一度”把沿线国家更多电影引入进来,稀释掉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部所占的比例。

  最后,周星教授进行了总结。周教授用地域视角分析了当下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状况,提出中国电影在票房方面处于低谷期,这恰好是中国艺术电影的机遇,艺术电影既要重视市场,也要注重艺术形式探求,强化个体对生活的感受。艺术电影让观众回归自身经历与内心情感,凸显了审美给予人的晕染、引导和升华作用。近年代地域影像在中国电影中越来越活跃,而区域的电影可以突显出艺术个性的感知,这是艺术电影的机会,电影要更多地为个人、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为地域文化捕捉人间烟火气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是面向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在周星教授的带领下,中心科研团队以艺术教育的基础研究为基点,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动态进行长期追踪和前沿关照。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