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吴晓番:论作为德性的听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12-19
收藏 纠错

  作者简介:吴晓番,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

 

  听是人类最基本的感官功能之一。从物理意义上来说,它来自于耳朵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构造。因为人是语言的动物,我们闲谈、对话、交流思想、传递观念。听的能力使得人类的交往成为可能。听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它是一种美德,我们把善听的人称之为聪明睿智,甚至是圣德。作为德性的听,像许多其他美德一样,它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培养的,这一美德不仅表现在规律性的行为中,而且还体现在情感、直觉、判断、选择以及行为的理由之中。

  自然给了我们一双具有听力的耳朵,我们能够听,并不意味着我们有听的德性。自然中充满着声音,但人的听力有限,只能在某个波段频率的音频里听见,各种声音的呈现在各种不同的耳朵之中。人能听到的声音,从风声、雨声、读书声,动物的咆哮声,昆虫的呢喃声,还有弹奏的音乐声,以及各种各式的令人或愉悦或厌恶或无动于衷或无可无不可的声音。世界充斥着各种声音,“真正的安静对于通常比较聒噪的人类来说是多么扭曲。”【1】作为一种德性的听,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承认声音的多样性和不可消灭的属性,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声音做出某种合理的反应:声音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一个随你而行的世界。“声音所诱发的唤醒效应,依赖于听到这个声音的人是谁,以及他在面对这个唤醒水平并做出反应后会有怎样的后果。”【2】我们所拥有的世界,是我们建构的世界。

  作为德性的听也是需要经过训练的,在交流中形成的。“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德性总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习惯而完善。我们生而具有听的能力,听之以耳,是从听的原始意义出发的一种自然倾听方式,是一种“出于偏好”的自然美德,它“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4】。按照《说文》的说法,“听,聆也。从耳惪。”段注:“会意,耳惪,耳有所得也。”【5】也就是说,耳所能及的都是听,而这个声音是外在于人心的。听之以耳,也就是声音的直观呈现,《说文》说:“声,音也。”此之谓也。

  但人的声音毕竟不同于自然的声音,“言非吹也”【6】,人类的语言与其他生命的不同就是人类对于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都不同于声音的源初样态。这种差别如何形成,我们不太清楚。不过我们会把人的语言与动物单纯的声音区别开来,因为我们的声音负载着许多意义。我们会通过语言进行分类,我们的语言分类系统来自于经过上千万年的进化,我们生来就安置在固定的语言秩序之中。在已有的语言系统中,我们通过语词而连接,而交流,而联合,而行动。这个已有的名言世界是充满区别的,它区分了各种不同名物、各种不同价值、各种不同的秩序,是基本实在(basic reality)和人化实在(human reality)的集合【7】。但这种充满分别的名言世界并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因为“言未始有常”【8】,呈现出来的世界是我们从某种视角来把握的世界。我们倾向于某种视角的听这个世界,也意味着从某种视角来拒绝这个世界具有多样的可能性,不听这个世界。用某种固定的视角对待这个世界,用绝对化标准要求,那么如此这般存在的世界恰恰是个被封闭了的世界。

  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这般呈现?因为“听之以心”。在“成心”基础上,我们听见的其实是被决定了的呈现。除非我们能够通过异质化的交流沟通来打破成见,走出诠释学循环【9】,否则无法走出成心、成见等织成的意底牢结(ideology)。这个世界为什么被如此这般地区分,用两仪、四象、四端、五行、八卦等概念刻画这个世界就是理所当然吗?什么是正色?什么是正音?什么是正味?五色、五音、五味,这种析分的方法是否具有合理性?这种区分是不是种遮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10】,它们指的不是声音等知觉经验的不可靠,无法通达“道”,而是在反对人们对于知觉经验的限制【11】。我们应该被鼓励去体验到更加好听、更加丰富的声音,而不是摧毁更多分辨和判断的能力。自然界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天籁之音,五音说,会使我们失去了丰富的听觉体验,也会使那些已经发出、将要发出和可能发出的各种声音被禁止,被称为杂音,但是,那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一面。

  要“听之以气”。“听之以气”才是听的德性的完成,即具有圣德。《说文》:“圣,通也。从耳。”段注:“……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圣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按圣声字古相假借。”【12】在这样的“听”中,耳中直接呈现的各种声音永远在流动中,而心中呈现的各种知识和意见也构成了整个声音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听”中,语言的限制性没有了,人可以自由地出入于语言的游戏中;权威和传统的声音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容许不同的价值和信念的存在。这是一种拒绝将世界概念化的心智行动,否定世界的凝固化和真理的绝对化。在这样的心智状态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一切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那些蔑视权威的声音以及那些最为细微的声音,大小俱谴,“小大虽殊,逍遥一也。”【13】

  具有听的德性的人尊重此世的丰腴。对于具有听之德性者而言,自然界充满着各种声音。作为德性的听,意味着可以经由任意一种选择去听,去分别,但并不否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它是在各种声音中获得安宁,而不是“闭其兑,塞其门”【14】,它是“撄而后宁”【15】。每个人都是不可穿透的“他者”,每个人都潜存地具有听之德性,每个对世界保持开放性的多元主义者都可以达道。听之德性的实现在于对他者的承认、对绝对标准的拒绝和对这个世界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赛思·霍洛维茨:《万有感官:听觉塑造心智》,蒋雨蒙译,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172页。

  【2】 赛思·霍洛维茨:《万有感官:听觉塑造心智》,第173页。

  【3】 《论语·微子篇》

  【4】 亚里士多德:《尼克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页。

  【5】 段玉裁撰:《说文段注》,中华书局版2013年版,第598页。

  【6】 《庄子·齐物论》

  【7】 两种区分参见塞尔:《心灵导论》,徐英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 《庄子·齐物论》

  【9】 德国语文学家恩斯特?施泰因克尔纳(Ernst Steinkellner)认为“诠释学的循环”起初是不可避免的,但若认为这个循环无法被打破,则不但人类将无所作为,而且还是危险和不道德的。参见沈卫荣:《回归语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

  【10】《老子》12章

  【11】 陈汉生:《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周景松等译,张丰乾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18-419页。

  【12】段玉裁撰:《说文段注》,中华书局版2013年版,第599页。

  【13】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版2016年版,第4页。

  【14】《老子》56章

  【15】《庄子·大宗师》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