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回应时代召唤 推动学术共荣与文明互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钟森
发布时间:2022-12-20
收藏 纠错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记者获悉,《国外社会科学》2023年起将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日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国外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研究员就刊物更名的初衷、基本情况和下一步考虑进行了采访。

  构筑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沿阵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能否谈谈《国外社会科学》更改刊名的基本考虑?

  张冠梓:从根本上说,更改刊名是响应时代召唤,是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国外社会科学》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好新的历史性任务,就要在办刊定位、职责任务、管理机制以及服务作者读者方式上认真思考、有所变革。最重要的一点是,更名后的《世界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重点研究阐释好这一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自然也是我们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探索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指导和保障,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及世界意义,是《世界社会科学》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在研究阐释这一思想方面,《国外社会科学》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2019年开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栏目,经过两年多的打磨日渐成熟,产生了一些好的效果。2022年,这一栏目进一步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世界”,迅速发展成为刊物的旗舰栏目,所刊的许多论文受到了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有些还入选中宣部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世界”栏目已经成为《国外社会科学》转型的成功“试点”,也为更名后的《世界社会科学》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很好的栏目基础。

  搭建从国外学术“引进来”到世界社会科学“共荣互鉴”的共享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贵刊一直以来主要关注西方学术的发展变化,更名后是否会在内容方面发生较大变化?

  张冠梓: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是适应期刊定位发生变化、内容发生迁移、做到名实相符的重要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国外社会科学》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思潮、研究方法大量涌入中国。国内学界对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极度渴求,形成“西学热”。《国外社会科学》抓住这一契机,把重点放在了译介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动态上,力求将国外学术“引进来”,以期为国内学界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与参考内容。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综合国力、发展成就、社会治理、文化实力上不断发展提升,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西方经验。相比之下,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解释中国经验、道路乃至模式。于是,中国学术界不断自觉自省,提出要在更宏大的视野中“重新阅读西方”,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学术创新。《国外社会科学》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多地刊载中国学者撰写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注重对西方学术思潮的批判性借鉴,逐渐与西方学术形成对等与平视。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社会内部诸多问题逐步显露,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新自由主义迷梦,而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极和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中国道路为世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国外社会科学》开始考虑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根据对发文内容的粗略统计,近十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发文关键词中“全球化”“海外中国研究”和“一带一路”等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刊物关注的重要内容。我们早已走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地、单向地引进西方理论与学术的阶段,研究对象愈加丰富,研究视角更加多元、更加全球化。同时,刊物对中国自身的关注大大增加,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国实际、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社会科学共同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担当。可以说,《国外社会科学》创刊至今,在形式和内容上所经历的转变,是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同频共振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化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历程。

  关于更名后可能出现的新旧衔接问题,是我们近些年酝酿更名时反复考虑的。从《国外社会科学》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也不是对过去四十多年来《国外社会科学》积累的好经验、好传统的割舍与放弃。相反,我们意识到,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的刊物日渐成长成熟,应当而且能够承担更大更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依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当而且能够在国际学术界从观察者、评论者转变为重要参与者甚至主讲人。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珍视和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保持对这方学术阵地的敬畏,另一方面坚持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追求学术严谨的极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打造国外学术“引进来”与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平台,推动世界社会科学的“共荣互鉴”。

  打造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创性的学术载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更名后的《世界社会科学》,在定位和风格方面是否会有改变?

  张冠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更名后的《世界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更名后本刊的定位确实会发生较大改变,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致力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更多更好地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成果。

  过去一段时间,《国外社会科学》以介绍国外尤其是西方思想学术为主,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仅仅关注国外难免给人造成“言必称希腊”、过于依赖西方的印象,而对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缺少中国视角,同时对国际社会关心的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阐释也不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解决世界发展的共同问题,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离不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成为在文化多样性和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全球观,既是针对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具有原创性和标识性、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中国理论。

  即将面世的《世界社会科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期刊中的“国家队”,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担当和气魄,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出和放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声音。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新理念新思想,深入研究阐释,努力贡献更多更有价值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畅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交流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否谈谈未来的办刊思路,以便于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提供投稿和阅读指引?

  张冠梓:现在,我们正在为全新的《世界社会科学》的出刊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无论是栏目设计还是选题内容都会有不小的变化,希望给学界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和喜欢我们的刊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也是《世界社会科学》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为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努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参与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致力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上略尽绵薄之力,努力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贡献。

  近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发挥综合性刊物的优势,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在栏目设计和选题策划上探索尝试,试图以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聚焦全球重大前沿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我们先后推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扶贫问题研究、抗击新冠疫情、公共卫生治理等栏目和主题论文。在组稿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刊物名称的限制,相关稿件的选择和刊用集中于国外视角、国外案例,因此不得不放弃一些优秀的国内视角的稿件,流失了不少优质稿件。长此以往,许多作者和读者对这份刊物的认知也产生了“先入为主”和“思维定式”,从而对稿源和发行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不仅不符合综合性刊物全面性综合性的定位,而且造成了研究视角的缺失。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后,研究的对象和视野将大大开阔,有助于刊物放开手脚宣传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这样的话,不仅有助于让中国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有利于在国外学术“引进来”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平台。

  基于上述原因,在广泛听取作者、读者和学界同行的意见后,经过慎重考虑,《国外社会科学》决定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中央主管部门和院党组以及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知道,目前的编辑力量和水平离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将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编辑水平,以更高的站位、更宏大的视野、更严谨的态度把握好定位、设计好栏目、策划好选题、刊载好稿件,力争以更高端更丰富的学术作品回馈学界同仁的厚爱。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