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杨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周青铜器与金文,战国秦汉简帛与先秦秦汉史,新出土简牍文献的保护与整理。著有《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海昏简牍初论》(合著)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第三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三等奖、第五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基因,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千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江流万里、砥砺前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形成的伟大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扎根中华大地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显著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2年仲夏在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指出:“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在新的征程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使命。“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无数历史学家、历代考古学家上下求索探寻文明的奥秘,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透过考古工作者在大量遗址的不断发现,透过历史学者对大量鸿篇巨制的爬梳整理,我们得以回望民族走过的道路,重温祖先的智慧与辉煌。这不仅仅是解答“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谜题,更重要的是让全体中华儿女胸怀自信、昂首前行,明白“我们往哪里去”。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多元的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四大发明”以及漆器、丝绸、瓷器、生铁和制钢技术、郡县制、科举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国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这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挥了独特作用。
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文化领域的斗争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第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揭示本源”的工作,我们已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古人类在中华大地已有2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从直立人一路走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续发展而从未断裂,我们已经对长江、黄河、淮河、辽河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殷墟”到“周原”,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珠璧交辉”,增强了中国历史的可信度。从“华夏”到“中华”,对“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从滥觞、蒙笼到完备、准确的历史进程,我们也有了明确的概念。
我国古代历史同样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去揭开谜底。“探索未知”需要建立在具体历史问题之上。处理考古材料,要带着具体的历史问题;理解考古材料,更要尽可能地在历史背景之下。这样借助于文献记载等历史信息,就可能有效地将考古材料转化上升为史料。如将考古学文化与聚落巨变和古史记载的战争或迁徙事件比照,确认关键基点,是验证古史传说真实性的有效方法。由文献史学得到考古学印证的已知出发,到未知的“物化史料”释读,这样的融合研究更契合历史真相的探寻。自“古史辨派”兴起和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的百年,中国的历史科学研究秉承“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审慎考辨精神,践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首要任务,不断阐释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是凝练文明基因,阐发传统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新征程上不仅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更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①】冯维江: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阐释走向深入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②】周丹:一体领悟、一体贯彻“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③】郑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④】杨彬彬: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⑤】王维国: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⑥】方涛: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⑦】王怀乐: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⑧】原磊: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⑨】张君: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⑩】马正立: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五个必由之路”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⑪】黄海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⑫】贺钦:以大党胸襟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⑬】自我革命:百年大党永葆生机的关键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⑭】卞书政: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⑮】苏庆义: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⑯】章舜粤:从“三件大事”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⑰】王俊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⑱】张友国:按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⑲】李宏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⑳】夏一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遵循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㉑】王振霞: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㉒】禚明亮:深刻领悟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实践指向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㉓】周进: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㉔】杨耀武: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㉕】刘佳骏: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㉖】王喜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㉗】尹振涛:以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㉘】卢超: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㉙】周晓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㉚】潘建华:新征程需要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㉛】罗婧:三次分配增进民生福祉 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㉜】杨穗: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㉝】渠慎宁: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㉞】田坤: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㉟】张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㊱】王昱廷:加快推进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㊲】王晨星: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呼唤与研究任务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㊳】周进:新时代新中国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㊴】郜亮亮:深刻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㊵】田丰:把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㊶】华颖: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㊷】刘影:深刻认识领会新时代十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㊸】王超华:以世界历史视野认识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㊹】董坤:在法治道路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㊺】刘中伟:紧扣党的中心任务而更加顽强的奋斗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㊻】魏南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㊼】高中华: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