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马克思主义列表 >马克思主义详情

项久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2-12-27
收藏 纠错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其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命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历史特质,又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还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要求。完整准确理解这一命题,可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认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走向。为此,我们专访了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历史进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采访者简称▲,下同):项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您多次撰文谈及要从“大历史观”,特别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逻辑中把握这条现代化道路的特质与优势。请您首先谈谈如何运用“大历史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

  ●(受访者简称●,下同):“大历史观”是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走进历史的方法论。我们这里所讲的“大历史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性把握,强调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规律性、统一性、多样性,体现出理论上的彻底性、视野上的宏阔性等重要特征。树立大历史观,能够“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生产、生活、发展、治理等各领域变革的总体历史进程。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现代化模式不是固定的、抽象的、线性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多样的。以“大历史观”为基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主要应把握好人类文明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历史尺度。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承接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定的文明属性,必须置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语境下加以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正体现在其所创造的现代文明之“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出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文明形态,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质。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形式。苏联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探索,但是并没有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全面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伟力。邓小平强调:“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要求,但绝不是任何既往现代化模式的“再版”“翻版”,而是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形成的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经历了由盛转衰再到不断兴盛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不断迈向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倘若亦步亦趋跟着西方现代化模式走,就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也就难以走出“衰”的泥沼,难以实现“盛”的目标。

  从党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接续发展的历史产物、实践产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特点开展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创造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从新中国史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所开启的建设与改革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不断推进,“四个现代化”协同发展,为大规模开展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从改革开放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中的内容,蕴含着特定的历史内涵、广阔的历史视野。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层面切入。首先,从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看,二者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二个明确”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形态,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道,共同构成总任务的一体两面,体现出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其次,从历史的演化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汇于同一历史进程,共同体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党史的主题,从根本上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服务于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续奋斗、理论创新、实践创造,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最后,从实践的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重要实践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取得更大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能否紧紧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坚定不移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蕴含着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怎样的历史要求?

  ●:“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者是侧重于民族与国家维度的“大局”,后者是侧重于世界历史维度的“大局”。习近平将“两个大局”明确界定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置于“两个大局”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谋划与考量。 

 

  实际上,任何一条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都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世界历史因素与本土历史因素都构成现代化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更是面对着“时空压缩”的历史境遇,即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更长时段所经历的现代化历程。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直接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导向。现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正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战略地位、体现战略意义。战略全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统领性的复合特点,是对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牵引,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为基本的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坐标、时代坐标。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质上探讨的是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顺流”还是遭遇“逆流”,现代化是朝着“进步”还是“倒退”的方向发展,都与大变局息息相关。习近平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在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遭遇了挫折乃至于部分倒退,但这依旧不能逆转与阻挡历史发展的大势。在世界性风险与挑战的考验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从常态与非常态两个层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在何种意义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的三重任务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物质生产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化的要旨在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化生产、塑造现代化社会,形成与世界历史发展走向相吻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形态,推动了社会主义与中国历史发展逻辑、世界历史发展逻辑更好结合,厚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生活基础与制度基础。 

 

  第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我国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历史。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万元,城镇化率达64.7%。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第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可靠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协调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方面,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批判性继承的方式将传统资源注入现代化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此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文化层面的动力。 

 

  第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微观生活基础。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微观生活层面最直接、最真实以及最生动的展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个至关重要的诉求在于将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既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成果服务于民族复兴的实现,又将其作用于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微观生活基础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聚焦人民生活领域,使之更加可视、可感,深层次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目的。

  第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确立起能够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现代制度体系,能够夯实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制度构成的有机系统,是彰显现代化特性、顺应现代化趋势的制度体系,适应于民族复兴进程中建章立制、完善治理的实践需要。 

 

  ▲:现代化体现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本土特质。请您谈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何种特质?

  ●:历史特质是一条现代化道路的鲜明标识,反映出其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区别、显著差异与独特优势。历史特质的形成是“自觉”与“必然”相互动的产物,既体现着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规律,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伟大创造上。这种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具有总体性特点,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局限性,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重塑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建立起物质生产、国家治理、社会建设等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现代制度体系,实现了对人类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突破。这种创新突破,从根本上适应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民族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承载着地理空间、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特定意涵,是现代化的先行地区,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垄断现代化的定义权、解释权、话语权。对于中华民族而言,5000年文明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具体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守中华文明根基、吸纳现代化先进成果,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民族特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眼光。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顺应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趋势,而不是将目光局限在狭窄的历史时段。所谓历史眼光,一方面,指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把握发展的时序性,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调整自身、完善自身,展现出发展上的定力与韧性。这种发展定力与发展韧性,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迫切需要的。另一方面,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中,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作出新贡献,既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又更好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时代的呼唤与需要,是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必然要求,符合这一时代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内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好的发展时期,二者是同向同行的。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新时代的土壤,带有新时代的鲜明特色,结出了现代化的丰硕成果。中国共产党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局”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向度。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完成时,而是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进行时。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蓝图,必须立足其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所在。这九个本质要求既有统一性,又涵盖不同层面的要求,前两个本质要求谈的是领导力量和道路性质问题,第三到七个本质要求分别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展开的,第八和第九个本质要求谈的是人类与文明层面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内涵丰富,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牢牢立足的基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从未来视阈来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将不断实现内涵更新、优势巩固、形态优化,发展出更高质量、更高历史位阶的现代化形态,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涵。

  ▲:您曾系统性地探讨过美好世界、美好国家、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构想,还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具体的、历史的,将体现在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等的实现上。请您就此谈谈。 

 

  ●:对于现代化道路的理性反思与整体考察,还需要从价值论、目的论的视角加以具体理解。在这一问题上,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目标体现在“四个美好”上,即美好世界、美好国家、美好社会、美好生活。这四个价值目标是逻辑相互衔接、目标层层递进、内容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价值诉求。必须明确,这里的“美好”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修饰词、形容词,不能作抽象层面的理解,而必须置于特定世界历史背景与新时代背景中加以认识,把握其中蕴含的特定历史规定与时代内涵。

  首先,美好世界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美好世界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行动、现实的创举,如体现在“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等方面。美好世界作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发展状态,强调各国之间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协同发展,强调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蕴含着对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切追求,致力于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美好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层面、人类文明发展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步性质。 

 

  其次,美好国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相关联,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擘画了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正体现出美好国家的目标愿景与未来展望,其背后蕴含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再次,美好社会实质上就是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社会形式与社会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其中一个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美好社会宜作为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统领性目标与标志性概念,这一概念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建设现代化的性质与目标。实际上,我们所要建设的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美好社会,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美好社会,是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协调推进的社会,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 

 

  最后,美好生活就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样态”。美好生活主要解决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解决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的生活需要问题,解决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民生保障问题、生活发展问题等。进一步看,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现代化而现代化,不能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美好生活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个体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展望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对新的战略环境、战略机遇、战略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哪些原则要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现实感与未来感的重大命题,要将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就必须把握基本要求。 

 

  一是用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增添根本动力。创新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体系中居于首要位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创新创造有着更为紧迫的新要求。对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激励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进程。

  二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历史规律。历史根基、文化基因、优良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不能丢、不能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失去独特性。对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怀抱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进历史自觉,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科学掌握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远历史意义,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启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历史篇章,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历史答卷。 

 

  三是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不同的现代化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深刻变化与复杂矛盾,“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战略任务,从系统整体上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同频共振。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开放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化发展必然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且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高度,必然会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显著影响。习近平指出:“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对此,应进一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要求,以开放的胸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潮流深度融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五是把握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以“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等形式出现,对现代化发展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习近平指出:“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考虑困难和问题,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明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更好地将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进程统一起来。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来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实践中把握好哪些基本环节与主要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从更高历史位阶来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从总体历史进程来看,应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更高历史阶段相衔接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握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与历史开创性等前沿理论课题。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应进一步着眼于物质生产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三个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环节,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

  从物质生产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发达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新发展阶段推进物质生产现代化,必须全面认识与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对于发展物质生产现代化有着鲜明的历史规定。其次,新发展阶段推进物质生产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的科学理念系统,具有根本指导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现代化的创新动能,实现现代化的协调均衡发展,进一步走出结构优化、绿色低碳的现代化道路,增强现代化的内外联通,确保现代化的性质与目的,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再次,新发展阶段推进物质生产现代化,必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优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等为要旨,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发展到新阶段。最后,新发展阶段推进物质生产现代化,必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既是目标,又是过程,还是结果。高质量发展中的“高质量”不能简单作字面理解,必须从现代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维度中加以把握,其是对物质生产现代化结构、质量、效益、水平的概括式阐述。总而言之,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统一的,是发展方位、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结果的有机体,共同规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结合,以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更加深刻的实践自觉、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指导思想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思想根源,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科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从治理主体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人民是现代化发展的依靠力量、推动力量与受益对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现代化建设更好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更好地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与过程,发挥民主集中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实践效能,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治理方式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化,依靠道德与法律的力量为现代化发展提供秩序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捍卫道德,不断塑造德法兼治的生动治理局面与发展局面。  从社会建设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必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美好社会,以更为富裕的生活水平、更为团结的社会面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建设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美好社会,既要守好“底线”,又要贯穿“红线”,还要追求“高线”。所谓守好“底线”,指的是必须深度满足人民群众最基础的生存保障与生活需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性工作、兜底性工作仍然需要摆在首要位置,确保每一位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上不掉队,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要义所在。所谓贯穿“红线”,指的是必须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红线。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现代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有机统一。所谓追求“高线”,指的是要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前沿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能够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最新要求,推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领域的一体化探索,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观念与实践层面的指引,更好地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文化形态、价值形态与实践形态。 

 

  总而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具有民族意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作出评价:“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由此观之,中国式现代化所作出的历史性探索,能够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载体创造美好生活,不仅能够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能够展现出民族复兴叙事与现代化强国叙事背后所蕴含的世界历史贡献。

  (作者简介:项久雨,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网络编辑:同心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