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把握科技创新大势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03-22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大学经济学部、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市“候鸟型”人才工作站、辽宁大学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院承办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讨会”近日在线召开。与会学者提出,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是探索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要靠产业体系来支持支撑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敏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起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拓展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是近几年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新的国内国际竞争背景下内涵的拓展和重点任务的细化,重点仍然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在胡敏看来,现代化的过程,是由传统转向现代,由原来的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推进产业技术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打造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但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不是铺新摊子,而是对既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其加快转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看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相结合来提升整体经济效率,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培育新的战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用信息化发展成果改造传统制造业,来提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过程,其内涵非常丰富。辽宁大学经济学部教授王伟光举例说,比如产业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不用客观强调工业结构如何,服务业结构如何,只要是产业结构和地方的历史、资源与未来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如果缺乏了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它的竞争力一定会受到影响。大企业和小企业的联系、大企业和大企业的联系,还有小企业和小企业的联系,这三种类型的关系结构,事实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如何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此外,还有安全、质量和品牌也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先进制造业的培育成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从而完成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转换,真正成为制造强国,持续依靠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支持和带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认为,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推动现有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要以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开创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协同演化的全新产业格局。

  大力培育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是前沿科技的产物,具有研发投入和市场培育风险大、发展路径不确定、基础设施投入大等特点,因此政府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政府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未来产业是依据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而且有望成为主导产业,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引领变革,是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也是我们重塑全球科技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增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好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才能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培育的强大合力。”北京工业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院长王革提出,要把握未来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加强预测、超前谋划,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未来产业技术基础,创新未来产业组织模式,加快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未来产业发展空间。

  现代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普遍涉及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一般的企业没有这种协调和配置跨学科不同资源的能力。王伟光谈到,随着人类科学发展,科学技术遭遇瓶颈期,一般企业也无法承受投资风险。因此,要组织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产业链式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成果创造孕育地+成果转化区”的多主体协同共生的跨界创新共同体。

  王革建议,要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加快未来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创新资源聚集,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基金,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的急需,加大科技平台建设,提升未来产业领域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有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打造多主体协同共生的跨界创新共同体

  好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东北地区多年来在金融创新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未来东北地区的思想要更加解放,步子要迈得更大,政策要更加有利。胡敏建议,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沈阳在实体经济方面,应以制造业为核心,尤其是打造先进制造业核心,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的产业选择同质化,推动错位发展,夯实产业链基础。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打造区域性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激活现有存量资源,拓展新兴增量,为创新链提供科技基础。在现代金融方面,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集聚知识型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聚才环境,出台更加开放包容、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眼点要放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张俊伟建议,要把吸引人才放在第一位,改变评价标准,积极盘活存量,拿出真正的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来吸引人才。比如盘活闲置的房地产和土地指标,以非常优惠的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在沈阳留下来,以更大的力度来吸引他们在沈阳创业。

  王伟光建议,沈阳应该以工业为核心来重构现代化、本地化的生产和创新体系。围绕建设一流装备、重点高端工业基础产业集群等,建立一个国家级产业安全示范区,找到一种新型举国体制的沈阳方案,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和创新人才高地等结合在一起,打造多主体协同共生的跨界创新共同体,把沈阳建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成果创造和孕育基地。打造东北亚的创新人才聚集区,给更多的人才一种被关爱感被尊重感,构建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生态。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