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艾伟长篇小说《镜中》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03-27
收藏 纠错

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近日,新晋鲁迅文学奖得主艾伟长篇小说《镜中》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作家协会有关领导、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本书作者艾伟以及来自出版界、文学创作与评论界等领域的2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主持。 

  长篇小说《镜中》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为时代背景,书写了无常境遇中个体生命的坚韧和爱的恒久力量,是一部触动众多读者的“大爱之书”,也是一部“治愈之书”。同时,这部作品以新时代中国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为切口,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找寻到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   

  艾伟在小说中设置了多重镜像,映照出当代人幽深曲折的心灵景观。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认为,《镜中》这个小说标题所指涉的“镜”,不是平滑的穿衣镜,而是互为镜像的“镜阵”,组合为简单接受反而失真的多棱镜;是心理的透镜,也是灵魂的显微镜;不是看热闹寻刺激用的单筒窥望镜,是因知情太多而自以为全无死角的探测镜。《镜中》从心理深渊向精神高地,不断起步、落脚,让惯性想象不断触底反弹,人也以有限量的放逐寻得无止境的修炼。   

  《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认为,《镜中》蕴藏生活中各种密码和人心中需要破解的东西。这部小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尤其是文人小说的重要延续,它反映的是知识分子日常与心理的体验,是以灵魂内部发生嬗变为主要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认为这部小说深刻书写了当代人爱的荒芜感、对爱的执迷,还有对爱不稳定性的理解,同时也用凝练和隐喻的方式重新让我们凝视爱的虚无、人性的不可捉摸,也认识爱的光明和人性的光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指出内省性和关照性是欧洲文学、西方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在我们长期以来的文学实践当中,对深渊的凝视和自我反省却比较罕见,而艾伟在《镜中》一书中做出了努力以及突围。   

  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李洱认为《镜中》这部小说在新文学史上是做出了很大探索,就语言来讲是浸透了精神意味,是带有叙事性、抒情性、反省式的语言,艾伟用这种语言讲述故事,显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都是一种罕见的品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文坛上,特别需要艾伟这样的小说家,小说家要有自己去冒险的精神。像艾伟这种写法、他作为写作者的态度,我非常欣赏,因为他在《镜中》里写到了人生极端的境遇,写出了人性极致的状态,也写出了情感的极限。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发言主办方供图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发言。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发言。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发言。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发言。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发言。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发言。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本书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主持会议。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参会嘉宾合影。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