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信息技术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05-24
收藏 纠错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增强,正在迅速进入集成式、颠覆式的创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待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开辟研究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力量。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深刻影响社会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大加深了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通过信息传递、网络连接、数字计算、智能互动,以及人际联系和人机结合,网络社会正在快速扩张、深化和翻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新与发展,应建基于对这些新社会事实的观察与研究。

  在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中坚持就业优先。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条件下,对劳动、就业与职业的探讨更加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指出,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农业就业和蓝领岗位大量减少的工业时代就业问题,与信息时代电脑代替人脑的问题同时出现。不过,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本身并不必然减少社会整体就业,从历史长时段来看,随着技术进步,大量传统就业岗位消失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现代就业岗位。在分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时,应把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和使劳动者受益作为重要内容,也即在社会政策方面促进普通劳动者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获益。面对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变化与职业变动,华东师范大学文军在回顾数字劳动概念及其理论流变的基础上,反思了数字劳动研究的概念困境、价值困境、方法论困境、现实困境,提出把数字劳动重新识别为一种关系变量,使概念问题回归现实社会,探索数字信息通信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数字技术影响下劳动变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上海大学张海东在考察新社会阶层概念与划分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社会阶层相较其他职业群体,职业流动呈现出高频次、年轻化、市场化趋势,代内流动模式具有比较明显的流入“壁垒效应”和流出“粘性效应”,代际流动模式显现流入“循环效应”。

  深入认识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城乡变迁。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一直引人关注,从1996年卡斯特提出“网络社会的崛起”至今,伴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第三次浪潮,以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指出,当前数字技术正在形塑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对社会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人与数字技术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不仅人是数字技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而且数字技术也正“生产”着人本身。其二,数字社会中虚拟内容不断增加,人在被建构的过程中也被符号化,人们普遍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其三,数字技术塑造了新的社会分层,出现了数字工人、数字农民等。其四,多元主体数治模式正在形成,网络平台在社会治理层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南开大学张文宏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分析了数字乡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超过39%、农业生产信息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数字化高位推进、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等,同时指出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农村网民比例没有明显提升。推动乡村“弯道超车”是短时间内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比如将最先进前沿的甚至城市还未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优先运用于乡村等。

  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新与发展

  面对这些社会变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亟须予以回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其实践论的基本立场、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为当今社会发展议题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更新数字治理目标与观念。数字化时代的治理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重点,尤其随着元宇宙、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出现,社会治理领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北京大学张静认为,面对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认知图式,超越旧认知范式的限制,辩证分析数字技术的社会影响。从社会治理角度而言,只有及时而客观地认识数字技术增益社会的新价值,才能为数字化建设和治理提供建设性政策建议。例如,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浪潮中,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观念变革,才能真正理解市场运行的复杂逻辑。面对元宇宙社会的风险治理,北京工业大学宋辰婷认为需要实现治理转型。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面临多个现实难题,如“管控为主”治理思维的迟滞效应、治理架构方面传统组织结构和网络复杂结构的先天差异、政府治理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与互联网企业前沿信息技术存在差距。为此需要更新观念,把元宇宙理念纳入风险治理视域中,建构具有深度社会连接力和外部冲击应对力的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克服平台治理、算法治理带来的种种弊端,实现风险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激发社会学的创新活力。作为面对现实社会发展开展全面研究的学科,社会学在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坚定的实践立场和辩证方法论原则,能够超越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偏重客观与主观的局限,在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开展深刻分析,能够进一步激发社会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活力,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在学科发展上,积极面对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引起的深刻变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视野开展批判分析和理论创新,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学获得旺盛活力、赢得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新发展,吉林大学邴正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思想,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在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早期发展及其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认为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寻求社会问题之根本解决的致用取向,以及兼顾历史与现实、本国与世界的总体性视野,不仅是现代中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当时的社会与历史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早期传统的当代启示主要包括:在时代巨变和世界潮流中审视中国问题的总体性视野、注重分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将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在一起的广阔视野、注重实地社会调查等。会议由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课题组等共同举办,主题为“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新时代与开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新境界”。

  (作者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