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06-01
收藏 纠错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东北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日前,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等机构举办首届东北振兴发展高端智库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东北全面振兴”为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梳理和审视东北振兴发展历程,把脉和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认为,东北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认为,东北地区发展深受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当前在中美关系紧张、东北亚地缘政治变化以及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应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重新审视和调整东北振兴战略。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20年不懈努力,东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乔军表示,近年来东北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内需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这些成就赋予了东北全面振兴以新的信心、期待和底气。

  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历程就是东北地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万军认为,在“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标准、政策和考核体系。夏德仁表示,“十四五”期间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点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增强“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扭转“要素资源”外流倾向。乔军认为,应从扩大有效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科教人才支撑、深化重点改革、壮大市场主体、高水平开放合作、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维度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统筹安全与发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三省时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这是党中央对东北地区作出的重大战略定位,为东北振兴发展提供了指向和重要遵循。邴正认为,安全和发展是东北全面振兴的两大战略支点,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核心在于,如何把安全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即围绕加强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五大安全”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就国防安全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任晶晶认为,中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外部条件,但中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面临俄方投资和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中俄双方商业互信水平有待提升、经济合作载体和渠道较少、两国农业合作潜力有待释放等现实瓶颈和机制制约。此外,沿边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人口外流,也是当前东北沿边地区国防安全存在的隐患之一,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就粮食安全而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认为,维护粮食安全不仅要关注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更应关注粮食产能问题,即能否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粮食产业体系。在东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郭翔宇看来,虽然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但东北农业发展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表现在东三省土地生产率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田水利化水平有待加强等方面。

  就生态安全而言,乔军表示,2015年全年东三省城镇空气优良天数只占全年天数的77.1%,而该占比于2022年达到93.1%,空气质量改善明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荣利彬介绍,黑龙江通过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森林管控和数字化林场建设,使全省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进而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就能源安全而言,吉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邵静野表示,吉林省将加快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带动风光发电和制氢、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新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就产业安全而言,乔军认为,虽然东北人力资本丰富,但区域创新能力在过去十年间有所下滑,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文宏表示,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外流趋势明显,老龄化水平居高不下,青年人才外流导致人均受教育水平有所下降。邴正认为,市场力量不足是东北人才和创新成果外流的主要原因。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东北地区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东北振兴发展不仅要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更要承担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政治使命,围绕安全谋发展。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表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形成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坚强支撑。

  第一,着力推动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一体化联动发展,助力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北伟认为,打破省际隔阂的强地域行政管理体制束缚、建立统一的区域性大市场是东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邴正认为,东北应共同谋划,在区域内部分解“五大安全”政治使命,重新探索各省优势产业分工,减少重复产业建设,助力各省优势产业聚集效应的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表示,东北地区要在空间上培育区域发展的领头城市,围绕领头城市重新配置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形成区域发展的“雁阵模式”。

  第二,全力推进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郭翔宇认为,为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难题,应通过实施对粮食净调出省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着力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个维度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利彪认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注意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使其充分享受三产融合的红利。王爱丽认为,要强化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东北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李万军认为,东北全面振兴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邴正认为,东北全面振兴应大力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新型装备制造业、军工产业等核心领域。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认为,应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从营商环境破局,通过打造阳光化、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亲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孟继民认为,应完善政府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时空资源的管理,以资源的公平、合理和科学分配助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第四,努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东北振兴成果社会共享。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威认为,未来东北全面振兴应超越经济至上思维,挖掘东北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差异化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公共服务环境,优化社会政策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芦恒认为,东北要探索一种涵盖特惠性福利和普惠性福利、兼顾救助型和发展型保障的社会政策框架,以满足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促进东北振兴成果由全社会共享。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