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社会列表 >民族社会详情

中亚“新战场”视角下的美俄博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06-25
收藏 纠错

  

  著名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亚及高加索地区是“欧亚大陆的心脏”,“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中亚作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桥梁,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地缘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随着世界地缘政治力量逐步从大国向非大国扩散,地缘政治重心也从西方世界向非西方世界转移,以“弱俄”“遏俄”为战略目标的美西方有意开辟“新战场”,将视线放在了乌克兰之外的中亚地区。作为反击,俄欲与中亚国家联合抗衡西方国家破坏性行动。至此,美俄在中亚“新战场”上的博弈愈演愈烈。

首届俄罗斯-中亚领导人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开幕

  缘起:利益之争 不可避免

  一方面,中亚之于俄罗斯为“特殊利益区”。中亚历来被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即使苏联解体后,俄在中亚仍颇具影响力。中亚地缘政治战略从来就是俄对外总战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西方势力逐渐介入中亚,尤其在乌克兰、格鲁吉亚“西靠”倾向难以改变、独联体国家向心力进一步被削弱的情况下,中亚更成为苏联空间内俄大国地位最重要的地缘战略依托。同时,中亚油气开发与输送领域的地位是构成俄在全球油气产销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随着中亚各国相继爆发“颜色革命”,俄在中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重拾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抗衡美西方的步步紧逼。

  当前,俄对中亚国家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上,恢复和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将中亚经营成一个稳定的“后院”,以缓解北约东扩给俄西部造成的压力,在俄南部保持适度的战略退守空间;经济上,恢复并强化与中亚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确立俄在中亚的经济主导地位;军事上,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为基础开展军事安全合作,力图使中亚成为维护俄南部安全的屏障和重振俄强国地位的战略支撑。值得一提的是,维护中亚地区稳定是现阶段俄对中亚政策的底线所在,最终为俄大国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中亚之于美国为“战略利益区”。中亚是美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亚五国脱离苏联获得独立后,美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中亚表现出浓厚兴趣。1997年7月美制定了其历史上第一个中亚战略,确定了美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支持中亚国家对俄的独立倾向和民主化进程,排挤俄的实力;抵制原教旨主义的渗透,削弱伊朗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主导能源开采权,将其作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把中亚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9·11”事件发生后,美根据新的地缘战略思想,以阿富汗战争为最佳时机,努力恢复与中亚国家间的历史联系,实现了在中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存在,完成了美全球战略部署,而中亚也从美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利益的地区上升为美全球战略的重要地区。

  “9·11”事件之后,美出台的新的中亚战略突出了三个重点,分别是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其中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是美中亚战略的重中之重。实现中亚地区的“政治民主化”是美中亚战略的长远目标,而发展经济则是实现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与“政治民主化”的保障。纵观美对中亚政策的目标,从维持地区稳定、争夺油气资源、推进“西方民主”进程三大领域,基本确立了立足长远、维护美国在该地区战略目标平衡发展的政策。

  升级:矛盾激化 兵革互兴

  俄与中亚有近两个世纪的传统联系。基于睦邻友好的历史传统,俄与中亚各国领导层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较为接近,沟通较为容易。同时,俄与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都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中亚国家采取的很多政策都师从于俄。尤其普京执政以来,俄改变了前任对中亚国家模糊的政策,凭借俄在中亚地区的传统优势和遗产,极力扭转俄在中亚的颓势。

  第一,政治上俄继续发挥传统影响力,美极力推行“政治民主化”,频频施压“脱钩断链”。

  自2003年美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策动“颜色革命”以来,俄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现政权的支持力度。俄方除积极在双边及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多边层次与中亚国家互动外,首届俄罗斯—中亚国家领导人峰会所形成的联合声明更是表明,中亚与俄在“中亚—俄罗斯”框架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俄与中亚国家的总体关系“令人满意”,双边政治关系发展较为顺畅,且仍有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空间。

  美长期政治目标为,对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国家推动“民主化进程”。美一方面向中亚国家现政权步步施压,推动各国在政治体制、法制、人权等领域内按照西方模式进行改革,放宽“民主派”在国内活动的限制。另一方面,美也做好了推翻中亚国家现政权的准备。去年11月,美国务院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唐纳德·卢访问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表面上冠冕堂皇地声称美遵守对上述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的承诺,强调实现中亚繁荣、安全和民主的共同目标,实则利用各国存在的难民、失业、宗教、民族矛盾、刑事犯罪猖獗等社会问题向当局发难。

  美与中亚国家在政治制度、宗教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美提出的西方式“民主”制度要求对推行世俗集权统治的中亚国家来说是莫大的威胁,使中亚国家领导人与美国的离心倾向扩大,美国推行中亚政策的阻力也随之加大。经过长期经营,美在政治上已成功打破俄在中亚的垄断地位,其对中亚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正在上升。但是自2003年以来,美不断在独联体国家策动“颜色革命”,引起中亚国家领导人的警惕和对现政权安全性的忧虑。因此,中亚国家目前向俄的回靠力度有所加大,俄对中亚国家的政治影响力仍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能源争夺构成美俄在经济领域冲突的主要内容。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追逐和保护紧缺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重要国家首要的安全要则。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能源安全问题上,美俄之间的博弈丝毫没有松懈。

  中亚五国独立之初普遍陷入经济困境,美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敲开了中亚的大门。1998年,美政府为巩固在中亚取得的成果,把对中亚的经济援助增加34%。美通过经济与技术上的优势,把中亚国家拉向己方,并以经济合作的方式控制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同时,美政府积极策划和鼓动中亚及里海国家建设石油外运管道,以打破俄对中亚国家油气外运管道的垄断地位。由美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西线输油管道于2005年正式启用,这一工程完成标志着中亚地区绕过俄领土的第一条石油输出管道的诞生。

  近年来,尽管随着俄经济的迅速恢复,中亚国家同莫斯科的关系出现了进一步加强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俄对中亚国家经济领域内的垄断优势已被打破,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第三,美俄对中亚地区的军事争夺由来已久。进入中亚是美长久以来的目标,在“9·11”事件之前,美通过军事安全领域内的高层互访、取消对中亚国家军售限制或提供武器装备、在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内开展联合军事演习等手段,逐渐扩大美军在中亚的影响力。“9·11”爆发后,美在国际格局和中亚地区形势向好的情况下,打着反恐旗帜顺利地获得了中亚十余个机场和基地的使用权,实现了吞并中亚的战略突破。

  在美咄咄逼人的中亚政策面前,俄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中亚国家对安全的需求,以在苏联时期形成的传统联系为纽带,与中亚国家保持了密切的安全合作。其中,以俄为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及后来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始终是维护中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支柱。

  苏联解体以来,俄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坎特空军基地新建了俄独立以来的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并将俄驻塔吉克斯坦第201摩步师所在地建设成为军事基地,有力地维护了俄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二是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同组建了中亚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专门应对中亚地区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三是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下,与中亚国家军队建立了联合防空系统,确保各国空中安全。

  综上所述,由于俄在中亚军事力量部署不足,加之远离俄经济政治中心、民族成分复杂、领土争端频发,给美西方“浑水摸鱼”提供了机会。随着美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俄主导地位被削弱。但中亚国家过去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同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俄“软腹部”所在,俄不会允许其他国家特别是美西方势力染指中亚地区。因此,针对美中亚政策和美军事力量的存在,美俄在中亚“新战场”上的博弈只会愈演愈烈。

  未来:夹缝生存 愈演愈烈

  美俄在中亚的争夺是影响中亚未来发展趋势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美俄的较量都会左右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阿富汗战后重建提上日程,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引人注意。在中亚地区进行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角逐的美俄之间,共同利益与分歧矛盾并存,这就决定了两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美俄双方对中亚政策将处于长期胶着状态。美运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在对中亚国家的能源开采、民主化进程、驻中亚军事基地等问题上长期经营,插手态度较为坚决,在中亚总体呈现进攻态势。面对美不断挤压的战略空间,俄近来开始奉行更加积极主动、务实进取的对外方针,除政治外交、经贸投资合作外,积极协调因应“阿富汗因素”带来的挑战,对中亚国家的政策趋于加强。中亚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也开始重新向俄回靠。

  总体来看,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力量对比虽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多元化格局并未改变。美俄在中亚的博弈仍是影响中亚未来发展局势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美俄的较量都会左右着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

  由此可见,冷战结束后无论美俄的攻守态势如何易位,大国力量在中亚地区始终维持着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过独家坐大的现象。美俄在中亚的争夺将是一场持续拉锯战,未来将呈互有攻守、互有得失的长期胶着状态,中亚国家的外交选择仍将继续坚持“多元务实”。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