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文物科技创新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07-21
收藏 纠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加大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考古发掘、文物数字化等领域全链条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持续深入开展,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陆续发布并加强建设,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文物保护利用注入源头活水,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新方法新工具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从6月9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到7月10日在山东大学举行的“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科技考古论坛,一系列学术活动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物科技的实践探索和科技考古的理论方法创新。

  从青藏高原到深海,从实验室到博物馆,文物科技持续创新发展大显身手,为文博考古学术工作增添了新的工具利器。

  青藏高原考古是近年来我国文物考古学界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探究人类何时涉足青藏高原并永久定居、如何适应高原环境,高原内外文化和人群如何互动交流等,一直是国际学界关注的前沿课题。四川大学团队从多学科交叉前提下的考古学视角,解析5000多年以来青藏高原古代人群的迁移与文化变迁。在6月30日四川大学举行的“文明探源与文明互鉴学术交流会议”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考古科学中心主任吕红亮表示,他们对青藏高原古人群展开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直接呈现出青藏高原5000多年以来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细节性揭示高原不同时间和区域人群的动态演化历史及高原人群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特点,为深入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南海古代沉船等一系列重大发现近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前景广阔。6月下旬,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厂区开工建造,对提升我国深海考古作业能力等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是人类文明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散落在海底的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设立了深海考古专用AUV(自主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平台研制课题,研制作业深度达到1000米的探测装备。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徐高飞表示,面向深海考古探测的实际作业需求,经过近三年的研发,他们已成功研制出一套兼具水下大范围快速搜索和近距离精细探测功能的深海考古专用AUV系统。受限于探测手段的不足,目前深海考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广阔的深海区域和大量的潜在海底文物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2023年公布的新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考古文博相关领域涉及考古科学、科技考古、材料考古与保护、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等,各实验室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大战略任务,探索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

  考古工作中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科技考古论坛属于近日在济南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议配套学术活动之一,展现了近年来本领域的成果和潜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表示,山东大学近年来整合院系资源建立了考古、文物保护等14个实验室,建成国家文物局“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重点科研基地、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在发现、分析、解读和展示中华文明成就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对文明的深入阐释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文物科技创新方兴未艾

  随着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深入推进,来自全国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与技术突破,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如石窟寺、古建筑、古遗址、壁画等文保技术,可移动文物如纸张丝绸类文物、金属类文物、砖石类文物等文保技术,以及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体系构建等领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展开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石窟寺岩体失稳机理、岩体稳定性评估和监测、加固材料和技术,开展机理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示范应用,并选取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四川安岳石窟圆觉洞开展示范应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对石窟岩体多尺度结构进行探测技术集成、研发和应用,并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揭示了石窟岩体变形时效规律。他们开展石窟稳定性评估与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在北石窟寺和安岳石窟实施多尺度、多元数据监测,探索出点、线、面为一体的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系统监测方案。

  石窟寺保护与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学术前沿热点之一,石质文物也是国际文博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对象,是当前值得加强国际文保科技交流合作的学术领域。在7月5日乐山举行的“四川·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交流会——乐山大佛保护专题会议”上,中意双方专家学者探讨了国际合作语境下石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就共同建设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实验室等达成合作意向。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表示,期待进一步加强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四川和意大利在文物领域深入交流合作,更好保护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

  文物数字化是让文物遗产“活起来”的重要基础,从而让历史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持续发挥更大作用。在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谢梅看来,文物的数字化是指为文物资源建立数据库,以及对技术场馆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沉浸式文化产品打造,还有虚实共兴“元宇宙”文化场景的创建。当前,我们需要优化和整合文物数据库,规范文物数据,从而实现文博场馆数据化管理,同时要聚焦用户体验,打造文旅沉浸式场馆。

  面对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战略需求,国家文物局6月公布了第八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围绕文物防震、中医药文物、古建筑木材科学研究与保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等加强科研工作。重点基地是文物行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文物保护与利用需求,在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开展科技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文物科技创新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进文物科技创新工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