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艺术列表 >文化艺术详情

反讽的意向性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27
收藏 纠错

  哲学家通常关注人的心智、意识和世界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其中将人的心智、意识与世界相关联的是意向性。胡塞尔(Edmund Husserl)认为,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并以其为目标的,意识活动的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意向性。塞尔(John R. Searle)认为,意向性是一种心灵的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者关于、论及、涉及、针对世界上的情况。从哲学角度分析语言现象,意向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语言的意义能够体现人的心智、意识与世界的关联,而意向性则是语言意义活动的出发点。反讽旨在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一种态度。作为一种非直义语,反讽的命题意义与实际意义通常呈相反或相异的关系。反讽的运用与理解较为复杂,需要将其上升到心智、意识的高度才能透视本质。反讽的命题意义与实际意义对立而共存,对反讽的研究需要关注与命题意义相异或相反的实际意义是怎样产生的,而澄清此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反讽的意向性阐释。

  说话人意向性。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意向阐释是反讽意义生成的关键,而意向性自然包含主体的因素。对反讽的深层透视需要关注使用反讽的主体,把握反讽主体的意向性。反讽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内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向,因为说话人的意向在决定性的意义层面限定了反讽的指涉范围。反讽的意向性特征表现为说话人意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语境的关联、选择、适应与融合。反讽提供了在语词或简单命题中有关不同事物的两种或多种理念和视点相互作用的形式,其意义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产出反讽时,说话人善于发现事物的相异性或对立性。这种交流与碰撞成为一种语境化事件,使反讽表现为双重语义的交汇。在生活中,说话人会觉察到社会文化中相同与相异的方面是相互映射、相互交错的。这些方面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可以折射出人类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在运用反讽时,说话人并非刻意谋求一种与存在的对立,而是在语境的作用下对世界进行一种创造性再描述。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