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社会列表 >民族社会详情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作者:《农民日报》(2023年10月28日))
发布时间:2023-11-02
收藏 纠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系统地从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重点,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县城作为城乡地理空间衔接、经济互动支撑、人口交互流动的基本单元,不论从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占比来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乡的结构性优势,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助力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抓牢“以人为核心”的着力点。《意见》提出“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理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核心,最关键是要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农民流入城市难就业、难落户的现实问题,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从空间区位上讲,县城既可以吸收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也能够确保近距离返乡,符合目前众多兼业农民身份的现实需求。因此,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需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等问题。

  抓准“产业兴城”的着力点。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创新,尤其对于传统县城而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增强传统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首先要着眼于县城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不同类型县城要以自身历史发展形成的支柱产业为切入点,坚持县城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方向,推动县城支柱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积极打造“一县一链”。推动县域产业协作,避免县域内产业同质竞争、盲目立项、求全求大。其次,要以产业数字化为突破点,赋能县城产业升级迭代。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路线,重点推动县城制造业“智改数转”,统筹推动县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县城产业的高效专业化、绿色低碳化水平。再有,以强化平台园区功能为关键点,推动县城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链条化发展。县城应综合统筹土地、能耗、环保等指标,分析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在产业招引、要素保障、配套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提高产业园区的动能活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使产业园区生产发展与县城生活基础设施适配,让产业园区成为县城发展的重要引擎。

  抓实“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也是提升县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举措。优化落户流程,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新落户人口、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县城基本公共服务。要重点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县城应结合国家有关公共服务标准的政策意见,借力县城周边大中城市资源优势,在学前教育助学、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助学、中等职业教育助学等方面提高服务能力,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扶助等方面增加服务投入,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公租房、住房改造等方面强化保障供给。要协同推进托育、就业、养老、文体、社会救助、优军优抚等服务提质增效,完善县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县城大数据机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平台,提升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县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城尾乡头”的特殊区位,决定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需要兼顾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一方面,乡村振兴为县域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撑。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业转移劳动力为城镇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持,农村消费潜力得以释放。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县域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农副产品。另一方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振兴不能孤立实现,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是城乡要素的充分流动,而县城作为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枢纽,城乡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县城聚集,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等有关政策,推动了要素向乡村流动。因此应充分借助县域城镇化要素流动的契机,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