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际关系列表 >国际关系详情

绘就绿色和谐新画卷

作者:本文发表于《国家电网》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1-13
收藏 纠错

绘就绿色和谐新画卷

田慧芳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就高度重视绿色属性。十年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一方面,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将给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未来,“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碳中和带来的潜在气候风险和机遇,将绿色发展相关理念落实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强度高,总体碳排放占全球的60%以上,未来还将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的统计,“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拥有复杂的地理条件,与全球1739个重要鸟类区和46个生物多样性区存在交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这要求建设“一带一路”必须高度注重绿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作为倡议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中国政府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就高度重视绿色属性。十年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

   一、合作机制日臻完善

   2016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用5~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

   2019年4月,“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宣布成立,旨在以绿色发展理念整合“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个开放、包容、自愿的国际合作网络,促进成员国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强调将围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合作、绿色金融作、绿色科技、绿色标准等具体领域,切实推进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意见》还特别强调要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鼓励企业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或中国更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并定期发布环境报告。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经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启动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服务平台、“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平台、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绿色丝绸之路使节计划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培训等机制,并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俄直流联网工程500千伏黑河直流背靠背换流站。绿色合作成效初显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电气化水平和人均用电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早期海外开发性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FDI)涉及输变电、火电、水电、新能源、矿产资源等多个领域。随着《巴黎协定》的通过,中国对煤炭、油气的投资在2016年后出现大规模下降,2021年新建煤电项目降至零,而清洁电力投资比重逐渐上升。路孚特(Refinitiv)的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总投资为1.71万亿美元,其中环保项目为1049.5亿美元,占到总投资的6.1%,集中在水电、太阳能和燃气及燃气联合、风能等领域。

   “一带一路”数据平台也显示,2019年,中企境外新签新能源发电项目109个,合同总额92.4亿美元,其中风电签约40个,合同额41.5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23.6%。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政策中心的新数据库中收录的2033年之前中国境外在建或拟建的项目,风能和太阳能占总装机的12%左右,未来水电装机占比(33%)将高于目前正在运营的水电站所占的比例(27%)。可以预期,清洁能源产业将是未来“一带一路”能源投资的投资重点。

   金融合作方面,中国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股权、债权等多元化渠道,加强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的支持,包括风电、光伏、太阳能等项目,并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截至2022年年底,“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已经获得17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机构的签署和14家机构的支持,其持有或管理的资产超过41万亿美元。

   中国推动成立了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国—中东欧能源项目对话和合作中心、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等区域合作平台,旨在促进各区域的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相关部委、各省区市也陆续出台大量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和项目。中国还加强了与联合国、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协作,通过经验分享、技术交流、项目对接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

   二、未来高质量建设风险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将给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基本面较差、政治不稳、合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出现和各国碳中和部署的加快,也增加了“一带一路”投资的不可抗力风险和气候转型风险。

   另一方面,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国际能源署报告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大部分基础设施投资仍将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清洁能源投资潜力巨大;到2030年,仅亚洲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就需要在电力、油气、煤炭和生物燃料方面投资3.6万亿美元,而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将领涨全球能源投资。转型金融的发展也将极大促进化石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此外,零碳技术将催生巨大的投资市场,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各国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激励政策将带来新的投资机遇,比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屋顶、绿色智慧社区等。

   未来,“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碳中和带来的潜在气候风险和机遇,将绿色发展相关理念落实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方面持续增加对沿线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非洲、拉美国家在光伏、风电、水电、核能、清洁绿色技术、关键矿产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在投资政策和业务中纳入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关键议题的考量,减少高碳性和污染性投资,扩大绿色投资。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