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社会列表 >民族社会详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作者:《学习时报》(2023年11月8日)
发布时间:2023-11-27
收藏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我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就内在要求不断夯实认同根基、社会稳定根基、发展根基和生态文明根基。

  筑牢民族地区的认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不断促进语言相通、生活相融、情感相亲、精神相聚。首先,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水平,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优化完善“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联谊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推动活动走深走实。最后,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把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根基摆在首位。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因此,民族地区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

  国泰民安是中国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重点做好“守”“打”“净”三件大事。“守”指的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打”指的是坚决打击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反恐合作,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净”指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依法加强对网络涉民族宗教因素话题的管理和引导,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加大宣传,对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发现、敢于斗争。

  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二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四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筑牢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根基。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战略重要性。同时,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于一身的民族地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的高原、山地、丘陵和边疆,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在67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280个来自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1%,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种类型。同时,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资源富饶、物种丰富,拥有全国47%的森林、75%的草原、66%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矿产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此外,还有壮美的高山河流冰川、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瑰丽的民族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此,民族地区更需要将这些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同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