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一眼千年:辽宁古塔寻踪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03-15
收藏 纠错

  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塔作为一种建筑类型,起源于古印度,本为专门供养释迦牟尼舍利之用,后广泛用于供养高僧的舍利、衣钵和经卷等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以洛阳白马寺为开端,各地纷纷兴建佛寺,佛塔也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佛塔既保留了印度佛塔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等,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亭、台、楼、阁等形式,既有实用性,又适宜观赏,具有建筑学、美学和宗教学等多重价值。不过,中国的古塔并非只有佛塔这一种类型。随着佛塔在各地的普遍建立,道士也开始建塔,用于存放道教的经书、法器和神仙造像等。道士塔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此后历代延续不断。它既有对佛塔的借鉴,也有自身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辽塔分布

  辽宁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地。早在战国时期,燕昭王就设置了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秦、汉、西晋等时期皆沿袭此郡制。十六国时期,辽东地区一度为高句丽所占。隋朝再次在辽东设立辽东郡(又称襄平郡),唐朝在辽东设安东都护府,在辽西设东夷都护府。此后,除了明朝,在辽、金、元、清时期,辽宁地区皆为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辽宁古塔见证了世俗世界的兴衰存亡,也寄托着信众的宗教信仰。

  辽、金、元、清时期,统治者大多信仰佛教,辽宁地区佛寺云集,佛塔林立,虽几经战乱,有所损坏,但佛塔数量仍极为可观。道教在辽宁的传播不如佛教广泛,但多地亦有道观,故道士塔在辽宁的古塔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据统计,辽宁境内现存有史可考的古塔60余座,其中辽塔39座、金元塔10座、明塔9座、清塔9座。另外,除了独立的佛塔,在沈阳五龙山、大连庄河、鞍山千山等地还有塔林数片,每一片塔林有塔数座至十余座不等。辽宁古塔主要集中于辽西地区,从材料上看,以砖石为主;从形式上看,以密檐式为主。相比于传世文献,古塔为我们保存了许多更为直观、更加丰富的历史细节,因此,辽宁古塔对于研究辽宁地区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塔特色

  辽塔是辽宁地区迄今保存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古塔。中国现存辽代古塔大约有80座,半数在辽宁,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0座,包括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鞍山金塔和银塔、锦州崇兴寺双塔、朝阳北塔,等等。

  辽朝是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朝代,始于907年,终于1125年。辽代统治阶层虽出身游牧民族,但是对汉文化并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吸收,在宗教方面则崇信佛教,故有辽一代大建佛寺,大修佛塔。从建筑材料上看,除了建于辽代早期的一些木塔,其余皆为砖石塔;从建筑形式上看,辽塔多为八角实心,不可攀登,塔身遍布浮雕佛像,栩栩如生。

  1125年,金取代了辽在北方的统治权,也继承了辽人对佛教的信仰。金的统治者是女真人,其汉化程度比契丹人更高。金世宗根据“五德终始”说,认为金朝的德性就是五行中的“金”,而与“金”相匹配的颜色是白色,故金人尚白,金代的佛塔大多涂为白色。从建筑风格上看,金代佛塔并无自身特色,要么模仿唐塔,要么因袭辽塔。

  元代尊佛教为国教,具体而言,元朝统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故其佛塔多为喇嘛塔,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征,如兴起于元代的金刚座式的佛塔就是佛教密宗“五佛五智”的象征。元代所建佛塔数量颇多,但辽宁境内目前尚存者仅有大连普兰店的镇海塔和丹东的忽必烈塔。

  明塔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佛塔,二是风水塔,三是道士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风水塔。风水本为民间信仰,但其影响力却不限于民间,明代帝王就大多相信风水。因此,结合山川地势,发挥着镇妖、兴文运等多重作用的风水塔便应运而生。明代制砖业发达,故明塔多为砖塔,结构多为阁楼式。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疆稳定,亦推崇藏传佛教,故喇嘛塔和金刚座宝塔数量颇多,与元朝同类塔相比,建筑风格更为清秀典雅。辽宁清塔中,最有名的是沈阳的盛京四塔(清初四塔),四塔同时建造,寓意“一统天下”。目前唯有北塔保存较为完整,其余三塔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修复或重建。

  朝阳北塔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街北端。此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系北魏文明太后冯氏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弘扬佛法,在三燕龙城“和龙宫殿”旧址基础上建成的一座土木楼阁塔,名为“思燕佛图”,后毁于战火。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思燕佛图”的台基上重建佛塔,名为“宝安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1044)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其“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极具特色,被誉为“东北第一塔”。

  1988年,文保人员对朝阳北塔进行加固修缮时,发现了天宫和地宫,并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两颗。这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佛骨舍利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据佛教史学者杨曾文考证,这两颗舍利是隋文帝仁寿年间派使者送到营州,并命人建塔奉安供养的佛骨舍利。佛骨舍利在朝阳北塔重见天日后,该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北塔是一座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南向,现高42.4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刹顶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四面皆由砖雕,图案系密宗的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等,雕刻技艺精湛,图像栩栩如生。

  朝阳北塔塔身浮雕以及天宫、地宫和中宫出土的文物,有很多与密宗有关。具体而言,塔身砖雕四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南方宝生佛,与中宫佛殿(推测供奉的应是密宗主佛毗卢遮那佛,又名“大日如来”)合在一起看,所呈现的正是密宗的“五佛五智”学说。因此,朝阳北塔既可以看作弘扬密宗思想的一个道场,也可以看作中国佛教史上显密融合、诸宗会通的一个载体。

  综上,辽宁古塔为我们研究辽宁古代建筑技艺、社会结构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同时,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宗教,特别是佛教、道教在辽宁地区是如何传播和演化的。通过辽宁古塔的造型在历代的变迁,我们可以了解各阶层特别是统治阶层审美观念的演变。

  从这些古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辽宁大地上的古今之变,感受到辽宁历史的厚重、文化的辉煌。辽宁古塔是辽宁历史的缩影,发源于辽河流域的辽宁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承和发展辽宁古塔文化,也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