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03-22
收藏 纠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023年11月3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河海大学承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开幕式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场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举行,大会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陈理,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洪向华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久雨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分别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要议题作主旨演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陈理在“从中国式现代化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可以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三方面理解和阐释。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和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到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最后成果由谁共享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同其他国家现代化明显不同的、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马克思说,“历史活动就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虽然,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确实使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但是人口规模巨大又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关键是要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转变为人才红利。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只有把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从而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核心。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依次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排在第一位,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建党学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离不开党进行强有力的组织,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可以发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之后建立了新中国,才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最根本的社会条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下,才取得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伟大成就。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勾勒和描绘仅限于一般的原则,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具体怎么搞,需要各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着怎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来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磅礴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演进和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贡献,进一步充分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项重大原则依次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项重大原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要怎么干。陈理表示:“在五项重大原则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重中之重,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看,社会进步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两个结合”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崭新的文化叙事向度。洪向华从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表达的角度切入,阐释了“两个结合”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体系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指出“两个结合”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未来文化叙事向度。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体系可以从其历史发展、应然属性和文明前景三方面去理解和阐释。

  在中国叙事体系中话语表达很重要,例如,“两个结合”就是典型的文化叙事。他表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身并非一个单向的线性展开,而是站在中国国情历史地平线上,经过选择、诠释、补白、创造,并将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的由内部多重张力结构综合作用的复式过程。这一过程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中最为严整科学的理论内核,凝聚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最富价值涵养的文化基因,聚合了数千年中国人民的传统智慧结晶,蕴藏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与鲜明的政治品格。“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极大丰富、拓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维度的基本内涵,更从存在论、认识论等视域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故事概括凝练为以中国话语为媒介的更具普遍性与真理性的内容,以更加深邃的中国智慧的话语表达,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崭新的文化叙事向度。

  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应然属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内涵。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应然属性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首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的需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要之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实践智慧新高度的系统性回应。其次,从叙事逻辑来看,“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宏观视角与微观基础相结合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是基于国家认同、国家性质、国家发展三大目标而建构的,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最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但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优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不是因循守旧,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批判性、创造性地加以继承,从本质上来说,继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前景展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新路向。首先,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前景,是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前提的。中国共产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致力于自主探索并建构既能够克服与超越西方现代性弊病,又适合中国自身、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理论。其次,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前景是以坚守中华民族主体性自觉为核心使命的文明阐扬,需要做到坚持民族主体性自觉、做到坚持交互主体性自觉、坚持批判主体性自觉。最后,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文明前景是以遵循人类文明秩序共融为未来向度的文明阐发,需要明确人类社会将朝着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价值尺度的方向发展;明确人类最终会走向多样性超越唯一性、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的文明新秩序;明晰人类文明将会沿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文明发展方向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项久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报告中,分享了他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表示,在世界变局中,立足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彻底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历史性地出场,中国进一步发展了有原则高度的现代文明,反思与超越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悖论”。因此,要从伟大复兴高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性、历史演进和未来向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定性,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内在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原则高度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文明形态,更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声相应的文明形态,是伟大复兴的文明表达与文明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定性,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独特的文明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现代性”“民族性”“文明性”“历史性”。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文明,是实践理性推动创造的文明,致力于发展出更高水平的物质、精神和社会成果。其次,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经历了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致力于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还具有“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再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现代文明三种文明要素相互融汇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两个结合”的文明创造物,是民族复兴的文明产物。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展现出了历史连续性,展现出了历史继承性,还展现出了历史创造性。

  要从文明复兴高度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历史意涵。首先,文明复兴,是文明国家之复兴。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看到国家富强的一般性含义,即经济总量的跃升、物质财富的涌流,还要看到国家富强的文明性含义,即文明的繁荣与强大。其次,文明复兴,是文明精神之复兴。中华文明有其特有的精神,即中国精神,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系统,包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元素,反映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积淀而成的崇高精神追求、宝贵精神品质、强大精神动力。最后,文明复兴,是文明生活之复兴。文明生活,也就是具有文明底蕴的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文明复兴的历史局面,必然要落脚到“现实的个人”之上,体现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之中。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向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把握五个问题,即时序性问题、空间适应性问题、自我主张问题、目标定向问题、人类关怀问题。进而,要正确处理七大关系:一是重思人与物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的创新创造;二是重思人与国家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三是重思人与自我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精神文明的现代性生长;四是重思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发展新的社会文明;五是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亲和型的生态文明;六是重思人与制度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出独特的制度文明;七是重思文明与文明的交往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共生的交往文明。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王岩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的报告中,详细阐释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基于翔实的数据多角度多层面论证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秉承了几千年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立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发展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基础之上倡导建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必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映照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向全党昭示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着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党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视为国之大者,将之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充足动力。但由于缺乏有效性制度规范,也出现了一些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与分配不协调、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对财富贡献差异化,区域、城乡、个人财富差距持续扩大,高低收入群体财富累积速率分疏化等。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消除城乡、地域、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实践在世界上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因地制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从中国国情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要充分估计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多措并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守“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权益与生态责任、美丽中国与绿色家园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创新意志和创优品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和共享中实现共富。再次,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共富,充分发挥其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分配完善和民生保障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最后,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