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两个结合”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四维解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4-01
收藏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成功之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成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要厚植文化基因的“根”,又要承载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魂”。因此,在“两个结合”视角下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之维、理论根基、实践进路以及价值意蕴,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历史之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踏上了自主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之旅。为了深入追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梳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更好地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生态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生态保护意识非常淡薄,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和环境污染。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治理环境污染工作,提出了大地园林化、合理利用资源、重视工业危害、治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思想,主张预防为主、综合利用、重视工业“三废”问题。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注重环境保护。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生态建设。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国家的主要工作焦点转向了经济建设,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创新性地提出并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依靠环境立法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生态环境法制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继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问题,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揭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依据21世纪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述了我国实现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可见,不断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明确了我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描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展生态建设,倡导环境保护,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创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理论根基

  在“两个结合”视角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客观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根”和“魂”,是最坚实的理论根基,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智慧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的过程,也是自然环境被大范围破坏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在充分借鉴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继承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类的行为活动影响并改变着自然界,而且连同社会一起,也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因为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社会性,社会一开始就是劳动联合的产物,社会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同自然之间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马克思从人类是从动物、类人猿进化的角度提出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是“有机身体”的自然,其中,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和其他生物一样都需要依靠阳光、空气这些基本的因素来生存,因此他们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其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的机体以外的自然是“无机的身体”,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给予的阳光、植物、空气等等,它们维持着人们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有关自然的概念。首先,他指出,自然是相当于所有存在物的统称,从客观世界和物质的概念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自身的自然;其次,马克思从人们生存的物质环境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外部环境,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自然条件的总和;最后,自然的含义是指人从属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能给予人们更高的审美追求、愉悦的情绪,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物质方面,人们以劳动为中介依赖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所以人类和自然是统一体。

  3. 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中介。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客观世界不断变化着的各种需求,并以达到某种目的为最终目标。人类在自然界中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满足其内在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一切社会关系都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即为人类的活动过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源,来源于劳动实践活动,而劳动则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转化的媒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从而使自己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起来,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类的烙印,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到的人化自然的概念。而自然界作为人的实践劳动的产物,它的本质就近乎等同于人的本质,即是所谓的“人化的自然界”。

  (二)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依据。其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态智慧最为典型,他们虽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却侧重点不同。因此,本文着重从这两大学派入手,深刻分析“天人合一”的丰富思想,挖掘其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来源。

  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智慧。儒家生态智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生态保护方面有诸多见解,如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强调以“仁”为中心,孔子认为山水是大自然的象征,对山水的热爱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仁者情怀。在孔子思想中,自然界与人的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命的乐趣就在自然之中。还有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张载把“气”视为万物的实体,认为天就是大自然。除此之外,还有程朱学派提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即人与万物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生存于一体之内。

  从儒家的几位思想家所表达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深刻总结出以下几个核心观点:第一,儒家对于自然的态度并非是功利性的,而是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具有情感的。第二,在儒家看来自然界是万事万物生命的创造者。天生人,天生万物,而儒学所认为的天就是整体宇宙,即整个大自然,并非是指上帝。第三,人在自然界中具有主体性。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最尊贵的存在,人虽是于天地间万物同等、同源,但人有万物没有的良知。儒家提倡人就是万物之灵,但也不能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控制自然。人道源于天道,但是天道是需要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发挥的,这就是儒家“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核心所在。第四,儒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存在,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2.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智慧。道家学派代表老子主张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抽象的原则,其早于天地而存在,世界的物质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可以用道来诠释,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此以外,老子还提倡“道法自然”思想,其中“自然”不仅指的是自然万物,也指人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那么,对于主体性的人如何效法天道呢?老子提出了“知足、知常、知止”的理念,其认为人要知足常乐,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做事,不能肆意妄为。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是有机统一的,认为人的生命是受大自然整体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庄子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思想还体现在人的精神和自然的统一,其要说明的是“人与天地为合”,人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对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道是最高境界,最高范畴。“道”是一个整体世界,强调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第二,道家所认为的自然不仅仅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强调人的主体本身。并且,道家特别重视人的价值,人不能把自己视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天地万物跟人一样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第三,道家提倡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要遵循“道法自然”准则,把道看做是万物本体也看做是准则,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自然规律。除此以外,人应该遵循节制物欲、知足常乐的道德原则,要保持勤俭质朴本性,减除私心和贪欲,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践进路

  “两个结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中寻找绿色发展的理论方向,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导向。因此,我们可以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持续推广卓越的传统生态文化,以及在“两个结合”策略中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三个维度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唯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观点和方法,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引,推动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全球生态治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保持生态决策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二)坚持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之一,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因此,其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也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吸取营养。“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也要筑牢文化根基,要继承传统“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等生态思想,也要弥补传统生态思想的缺陷,可将科学技术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运用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加工和再创作,运用多渠道弘扬传统的生态文化,展现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提高中国生态体系国际话语权。

  (三)在“两个结合”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搞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国生态国际话语权的需要。在“两个结合”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要结合中国实际激发生态建设的活力,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大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意识培育工作。其次,树立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政府可建立绿色评估体系,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地。最后,强化生态环境法治规范。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法治作为保障,完善生态法治建设,加大生态法治宣传力度,为实现现代法治的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驾护航。

  价值意蕴

  针对我国内部呈现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全球生态治理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激活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进“两个结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是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全面地研究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了诸多丰富的观点。“两个结合”中第一个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其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从科学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这些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的有关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中介,人化自然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性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推动了“第一个结合”发展,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先立足于根本,再面向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蕴含着诸多见解,有儒家“万物一体”“仁民爱物”等生态思想,还有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都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重构,推动了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呈现出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弥补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念,这些理念不断以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为指引,以科学性、创新性的决策破解中国生态困境。

  (三)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环境的现实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价值旨归。走现代化道路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国情,对西方现代化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与党的核心使命和宗旨紧密相连的关键政治议题,同时也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议题。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将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责任,并确保生态公正的成果被广大人民所共享。因此,要坚持在“两个结合”的视角下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为中国生态建设作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