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美国大变局及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5-10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4月26日,“人大美国研究青年学术论坛2024·美国大变局及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举行。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参会,围绕美国政治、经济、外交与安全变局及美国与世界变局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巍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在致辞中表示,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中国仍然处在风险可控的战略机遇期。美国国内思潮以及新一代学者对美国的看法已经发生重要变化,未来需要全方位、多领域深入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转变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致辞中表示,针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涌现的新现象,青年学者要拓宽视野,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研究议程,并在研究中发挥想象力,破除陈旧的思维方式,实现美国研究的真正创新,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团队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研究》副主编赵梅回顾了《美国研究》创刊与发展的重要历程,梳理了当前学界关于美国研究的最新成果,表示当今美国内政与外交以及中美关系的深刻变局,不仅为中国的美国研究提供了更多可探索的新议题,也带来了更大的新挑战,青年学者要加以重视、跟进研究。

“美国大变局及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未来”学术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摄)

  美国政治变局

  会议第一项议题为“美国政治变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节大磊分析了美国保守派改造联邦政府的计划并期望实现“特朗普主义”的制度化,这将致使美国联邦政府官员的专业水平降低,从而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结合民调数据分析了美国社会对巴以冲突的民意变化,提出主流民意存在突出的党派、族裔、代际和性别差异,这可能对拜登执政及竞选产生显著负面冲击。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陈长宁介绍了美国司法体系中的“法庭之友”制度,并以特朗普诉安德森案为例探析了美国政治斗争在司法过程中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付随鑫总结了在美国对华战略转型背景下美国企业的商业应对和政治应对行为,从中美关系和美国国内两个层面分析了美国企业向政府妥协的原因。

  在点评环节,赵梅表示,当前美国各类社会问题丛生,学者需要进一步关注相关态势对于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相关研究也需要在共性中寻找差异性,更有效地丰富关于美国政治变局的深刻认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表示,美国总统权力的集中导致了联邦政府官员职业能力下降,这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近期因巴以冲突在美国社会爆发反战抗议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也值得追踪。

  美国经济变局

  会议第二项议题为“美国经济变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主持。武汉大学弘毅学堂院长、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所长余振围绕“产业过剩”这一热点议题,分析了中美经贸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手段,如“自愿出口限制”破解“产能过剩”问题。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美研究中心副主任庞琴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内政治博弈对其经济制裁政策的影响,为中国策略性突破美国经济制裁提供了思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马雪副研究员分析了俄乌冲突以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主导地位不降反升的原因,展望了美国金融制裁对美元地位的长期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刘露馨总结了冷战时期美国科技创新培育模式的复制和扩散,并分析了近年来美国科技部门开始复制冷战时期的创新模式,并将其运用于中美科技竞争的原因。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孔繁颖分析了美国对华大容量电池产业的竞争政策,并对政策效果和国内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评估。

  在点评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自愿出口限制”中的“自愿”意涵有待深入研究,以及影响美国经济制裁政策的因素应综合考察国内、国际两个层次的变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就“产能过剩”与“自愿出口限制”的关系、中国应对美国制裁的策略以及对高储能电池分析框架的普适性提出了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美国外交与安全变局

  会议第三项议题为“美国外交与安全变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希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分析了美国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所构建的不同联盟体系,认为美国构建联盟的策略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和整合性的特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明昊认为,美国正通过将台湾问题内嵌化、军事化和多边化,将美国对台政策整合进其与中国展开竞争的全球战略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许嫣然分析了美国能源部的职能以及能源治理制度发展的初创期、推进期、懈怠期和强化期,提出能源部是研究美式“显性”发展型国家的重要视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银培萩聚焦大国竞争中的次国家行为体,提出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深度嵌入美国政治与经济结构而在美国对外关系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也受到党派竞争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晨歌探讨了战略沟通机制重塑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路径,强调了信息交流和信号传递对美国维护与升级全球安全伙伴关系具有核心作用。

  在点评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樊吉社认为,美国联盟战略的转变增强了同盟国在地区安全中的角色,美国同时也在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高效的全球治理模式,但这一调整可能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副主任王锦认为,美国能源治理制度在不同阶段也会受到总统个人因素及国家安全战略总体目标的影响,而美国与盟友的战略沟通也可能存在不平等关系。

  美国与世界变局

  会议第四项议题为“美国与世界变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杨娜对比了美国和欧盟印太战略的重点和发展动向,提出美国倾向于通过安全保障和塑造领导力加强地区影响力,欧盟则更注重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美欧在印太议题中的价值观和具体利益有待协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利表示美国传统联盟体系因利益分化与战略分歧而呈现机制僵化,因而美国正围绕技术、经济、数据安全等特定议题构建议题联盟,这是拜登政府护持霸权的重要方式。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周建仁基于“安全目标多样性”和“敌人盟主领导力”两个变量,构建了同盟解体或维持的分析框架,并以20世纪70年代苏埃同盟解体等为案例进行检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嵇先白通过梳理二战后亚太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从“四方安全对话”到“美英澳联盟”,再到“美日菲峰会”所体现出的亚太地区机制再安全化特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雅”博士后吴限提出参与性权力、议价性权力和焦点性权力影响了美国政府新型关税的制定,进而促进或阻碍了中美中间品贸易。

  在点评环节,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认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多样性可能会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分析对外政策时,需要考虑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和目标是如何协调并发挥作用的。

  上述议题研讨结束后,中华美国学会副秘书长和青年分会会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及李巍做总结发言。达巍表示,在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局的背景下,美国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次会议为推动美国研究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合作及培养下一代美国研究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平台。李巍强调了以学科理论为指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美国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美国霸权及其走向是当今世界政治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重大问题。最后,李巍表示,期待与诸位学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构建美国研究的良好学术生态,推进中国美国研究的持续进步。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华美国学会、教育部美国联合研究院合办,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承办。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