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第三届西部现象学论坛在成都召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5-11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都讯(记者 陆航 莫斌)现象学深深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艺术的方方面面。现象学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月11日上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哲学系承办,主题为“西方与东方的观念路径”的第三届西部现象学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国内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会议现场 陆航摄

  现象学需要引入东方文明的古老文化来拓展自身的视域,中华传统文化则需要在融合西方文明的当代发展中激活自身的能量;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现象学才能在中国迎来崭新的发展。由于中国哲学的现代话语和范畴系统均与西方哲学有着密切的逻辑与历史联系,因而,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自然也无法回避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余平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靳希平分别作主题发言。

会议现场 陆航摄

  自胡塞尔正式开启现象学的道路以来,现象学从发轫到随后的衍生过程,其显现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它的根本意向,却是一以贯之的:朝向事情本身。余平表示,对于一个真正投身于现象学道路的思者来说,朝向事情本身,不仅指向一种天职和使命,更是意指着一种自我超度的勇气,因为只有思想才能超度思想,而且这也正是哲学精神的“事情本身”。在余平看来,笛卡尔以降的西方哲学,有两个哲学家明确而又强烈地召唤“朝向事情本身”,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胡塞尔。他们都力图将事情本身从意识的自然性中解放出来。但其实,第一个真正撼动意识自然性的、并将之带向超越着的辽阔天空的伟大思者,是苏格拉底。以“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为其极限的追问方式,不但通过向自然意识本身发问,让事情本身在追问的涌动中重新显现;更重要的是,由于能从“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一极限的虚无处,吸取源源不绝的追问能量。毫无疑问,在苏式追问的运思方式下,所谓事情本身,也必然随之异彩纷呈,此起彼伏。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有力地论证了“哲学就是人生”这个全新的命题。这个命题从根本上超越了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哲学壁垒,使得西方哲学思想名正言顺地吸收包括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其他文明的思想成果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其他文化的学者,可以理直气壮的把古代的传统思想,放在哲学的框架中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加以评估、肯定、继承和发展,使得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理论化程度,得到普遍的提高。靳希平在主题发言中探讨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观之差异的意义。他提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是对科学的奠基,胡塞尔现象学对自然科学的态度与海德格尔对自然科学的态度完全不同。海德格尔的生活现象学方向和胡塞尔的先验科学的现象学方向,各有千秋,也各有其片面性。海德格尔将哲学嫁接到世俗生活,使得哲学获得了新生,功不可没,但牺牲了哲学的先验性、超人类的超越性。而胡塞尔的先验科学的现象学,忠实于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但是在人世间却找不到传人。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本身会形成一种生活伦理,与马克思本人的伦理情绪相通、超越各历史民族狭隘利益,也是胡塞尔先验主义的伟大意义所在。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学术探索中,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不仅依赖于哲学家们的思想洞见,更依赖于哲学家们对分析观念的思想解读和有特色的运用。大会主题发言之后,将有七场分组讨论。与会学者将聚焦朝向事情本身,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基于对中西哲学共同关注问题的分析考察,面对现代知识结构的重大变化,深刻洞察时代问题,融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资源,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底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思想资源。此次论坛为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